家乡的感恩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文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9 10:09:55  文章录入:吴文琴  责任编辑:吴文琴
 

踏上魂牵梦萦的家乡,眼下的一切已没有了往日的江水清幽,没有了往日的古朴与神圣,也没有了来往如织的竹排和船只。似乎有点死寂的水库水,在等候着亲人的到来,诉说自己的悲苍与境遇。这时水面上突然荡起了阵阵漪涟,勾起了我的乡村梦,同时也勾起了对家乡那悠远的记忆。

村前原是个一望无边的开阔地,自从修建了水库,家乡被无情的水所淹没。在这有点汪洋的湖面上,一处山丘突兀在水面上,她任凭山洪肆虐,洪水上涨,严然一个水中游弋的海龟,突然停止了前游的脚步,它猛然抬头,向着乡村回望。如一个卫士,在这里守卫着乡村。这就是传说中的龟地,现已成为村里的祭坛。人们年年集中在这里,祭天,祭神龟,祈求五谷丰登,老少平安。感恩节慢慢由此而成。

历史是这样传说的:在一个远古时代,一天中午,太阳晒得大地干裂,寸草不生,正在赶路的乌龟皮肤被晒得紫黑色一片,巴不得弄来一把雨伞遮挡,以度过这难挨的时刻。这时它忽然发现在一棵巨树下端坐着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一把雨伞,正在那里呼呼入睡。于是乌龟走了过去对老人说:“老大爷,能不能把你的雨伞借给我用一下?明天准时还给你。”老大爷说:“可以,但你得讲信用呵!”乌龟說:“敢用我的生命担保,明天准时还给你!”

第二天中午,乌龟到了这里静静地守候着老人的到来。可是等了许久就是不见老人的踪影。乌龟想,老人肯定有什么事远去了,明天此刻再來吧。第三天乌龟又到这里守候了好长時間,还是不见老人的到来。乌龟心想,做人是要讲信用的,老人不来,我只得等下去,怎也不可能忘记人家赋予的恩典呵!就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白天与黑夜,天天在这里守望着老人的到来,饿了找来野菜充饥,困了便依在大树下入睡。最后被活活地饿死在大树下。后来老人来了,见状很是感动,便把它埋在这里。最后慢慢地变成这块龟地,在这里把守着村里的大门,保护全村老少安康,以报答老人的恩典。村里人为了纪念守信用的乌龟,便在这里设起了香炉进香拜祭,后慢慢地演化成了祭坛,感恩节也由此而立。尽管过后经常山洪暴发,水库水上涨,泛滥成灾,但祭坛一直有如神助地屹立在水面上,从而栽下了一棵牢不可破的感恩之树。

祭坛由原始森林、炉台、祭坛、古树等四大部分组成。祭坛的左侧,是两棵参天的秧木树,是村里那位老人下令种植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树种。现在树的直径约1米,树高约100米,只有两个人手拉着手才可围住。树身几乎没有任何分枝,直挺挺的,如一根擎天而立的梁柱。树顶上枝叶直线地向着四面延伸,恰似一把张开的巨伞。由于古树之间互相连接,从而把这方园数千平方米的地面遮盖了起来,使祭坛一年四季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由于历史远久,躯体受腐,所以树顶上出现了些许树洞,从而成为鹩哥的天堂,它们在这里生生息息,繁殖后代。渐渐这里鸟语花香,已成为鸟的天堂,人们理想的栖息之地。

祭坛的右侧是一片原始森林。原来太阳把乌龟晒得皮肤干裂,于是村里的老人一声令下,在这里植起了树林。弯弯曲曲的藤蔓以其纤长而坚韧的木质,缠绕着树木向上攀延,然后向周边的树木穿透,如网一般把这一片森林穿透成体。孩童们经常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把爬树木、抓小鸟作为最高享受。他们如猴子般借助藤蔓的坚韧与茂密,胜似闲庭信步地在树上翻来覆去的攀爬和翻越,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事故。我的童年几乎伴随这里一起成长。

香炉依着一尊巨石而立。从远处看,如一个抬着头在这里张望的乌龟。香炉的背面以一棵百年巨榕作为支撑。它弯曲着那巨大的身躯,对香火台构成了一个拱形的保护状,仿佛一位老人在撑着伞为乌龟遮阴护行。由香炉、巨石、巨榕“三位一体”构成的香火台,不知是天宫作美,还是特意演化而成的一幅如此奇特精巧的构图?从而把历史的传说,给惟妙惟肖地点缀了起来。

祭坛的右侧,在几棵巨树底下躺着几块花岗岩石,有的耸立着,有的微微地倾斜着躯体,如从龟的身上褪下来的龟甲。在这里一年四季凉风习习,加上鸟语花香,因此每当天气炎热的季节,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躺在如毯的石板上相安无事地闲聊,然后呼呼入睡。一天的劳累自然被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乌龟的一生被太阳晒得太辛苦了,应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色地带。

祭坛的南端,向外延伸着两道山地。山地的一处朝西,一处朝东,如一只从江河中爬上来的乌龟。那两道向外延伸的山地,好象乌龟前行时伸出去的两条腿,在有力地撑在地面上。其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形神乎其神。

小时候曾几何时,带着几番的神秘到这里,以探求神坛的秘密。经常在距离香炉的数米处呆呆地站着,在静静地观察其中的奥密。以巨石为依托的香炉里,香火燃烧后留下着许多烟灰,有的随风散去,有的雨水过后结成厚厚的灰烬。这个看似平庸的构造,从来没有人敢靠近它,去触动它一根毫发。在香炉背面那座巨石里,留下许多缝隙,里面存藏着许多小虫,但每次到这里寻吃的鸡群,总是远远地轻绕着离去。连一贯撒野成性的家犬,每每到了这里,就是不敢张开自己那双大腿往那里撒尿。难道动物也懂得了感恩,也会感知对神灵的敬畏?看到这一切,人们怀念过去,追求善良,知恩图报的中华传统美德,如一个谜团深深地压向心胸,久久不能散去。

感恩是家乡祭拜活动的一项突出主题,人们借此良机对知恩图报的乌龟投去了深深的寄托与思念,同时也将感恩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因此,祭日作为一种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并选择在春分进行。空气的清新与悠闲,自然成为最佳的选择。

祭品以猪、牛、羊为主,拜祭在村主管的主持下进行。虔诚的男女老少,按照辈份排成列队,站在香火台前。从后面看,如一片人海,从侧面看,宛如一支有组织、有素养的浩荡大军,把这个数千平方米的祭坛填得满满的。随着主持人的声声叫喊,人们在有节拍地时起时落,表达出对神龟的真诚祈祝。这是心诚则灵的古老传统演绎而来。祭词大意是:仙人在上,现全村老少备了祭品向你祈福,祭拜,望先人显灵,开恩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祭拜进行得简洁,有序。整个过程用时约一个多小时。拜毕,平分祭品,居家一份。带着仙祖赋于的贡品,带着对乌龟,对先祖的祈祝,自然人人心情舒畅。

祭坛,是村里人集中祭祀的场所,是村文明的象征,他寄托着知恩图报的意念。但由于不同层次的年龄结构,祈祝的信念就各不相同。如年长者希望延年益寿,妇女希望男女平安,年青人希望事业兴胜、婚运亨通,少年儿童希望学业有成,企业老板希望财源滚滚……..。人们把信念与祈祝编排在记忆中,祭拜时,一头拜倒在地上,口中念叨着如意的祝词。在这里,人们祈求逢凶化吉,实现愿望,保佑平安。化成良好的祈祷,这是人性善良的回归,没有任何非分的心理。

我从小跟着大人不止一次地到这里祭拜。由于年龄小不懂事,所以总是怀着一种奇特的心态跟着大人走。大人们也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讲述关于神龟的故事,于是觉得奇特与好玩,一种幽深而无法捉摸的东西一直在头脑里残存。大人告诉我们,白日参拜,晚上神龟与祖先就会托梦给你,这时福就降给你了。由于白天的经历触动了大脑神经,所以有时晚上也确出现过类似的梦幻,但就是没有体念到福降自身的感觉,脑子里一直留存着一种朦朦胧胧的影子。

在村的发展轨迹中,总是在灾难中度过,也总是在灾难中生长。每当遇到灾难,通过祭拜与祈祝,形成了一种信念:感恩上苍,真诚团结,天地合一,灾难必将过去,胜利必将到来。从而把一种必胜的信念深深扎在这片热土中。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种等待上苍显灵,拯救苍生的消极悲观成分,但坚定的生存信念毕竟占了主流。现在回想起来,村的五百年发展史,就是在这种恩恩爱爱,知恩图报中写成。

我们村是一个大村,20多个香火,3000多人,周吴两姓穿插其间。免不了香火之间,亲疏之间,老少之间的矛盾。靠什么力量把人们扭动到一起呢?村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连延不断的香火,把一种知恩图报,在恩爱中发展的理念,深深地埋进土壤里。一经出现矛盾,就上升到对先人态度的高度进行问责,加上祭拜的虔诚、尊严与神圣,必然会化成一种平等相待,相濡以沫,骨肉亲情的思想,村的磁场就此而生。因此,村祭其意境就是感恩,从而深深地打上了村的烙印。

回顾起家乡,回想起那个魂牵梦萦的村祭与感恩节,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童年。山没有增高,水没有变蓝。但从远处看,祭坛不失为一个风水宝地。它仿若一座拱形的绿色大厦,在向世人昭示着,显得更加巍峨和苍翠。这里没有声响,没有振天动地的号角,但这里无声胜似有声。这是无法用几何数据进行量度的。

望感恩节,继续打上村的烙印,让知恩图报的信念发扬光大,引领人们开拓属于自己的末来!

【作者吴文琴:广东省廉江市徐村吴氏家族人,现居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家协会会员,著有哲学、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著作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