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祖敬宗 慎重修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寿錡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8:49:1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以分支谱单行本的办法出版。今从已编著出版八部分支谱的实践证明,反响良好,普遍受到族人的欢迎。新编分支谱所以能受到族人的欢迎,概括说来有以下特点: 1、分支谱虽是总谱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相对“独立体”。它与总谱编著要求从体例上说是大同小异的。所具的史料价值、谱学地位、谱学功能是完全相同的。 2、编入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如历次修谱主要谱序和本届本支有关谱系正误考证的专文,本支祖居地历史沿革回忆文,以及有关的修谱记录;能为后人续谱留下承上启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又编入了有关本支族人、始迁祖入迁的来龙去脉以及繁衍生息、变动情况的资料。 3、增编世系简表和上世历代祖先直到泰伯以及到黄帝的世系简表,清晰明了且又直观。 修谱并不仅是照着老谱连接上去那么简单,修谱必须对老谱从上到下进行一次详细的认真审查和校对,以确定老谱资料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如果发现有疑问,难以可信的,必须严格加以考证,核对相关资料,论证探讨,以确定其资料的正确与否。若是全盘照抄不加分析辨别的话,那实在是对修谱真正意义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的错误理解;也是在修谱态度上的不严肃、不认真、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修谱态度上务必认真负责,严肃对待,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可达到修谱质量的准确度越修越高,越修错误越少的目标和要求。这应该是编谱者都应有的正确态度。必遵的信条,也就是叫谱德、史德。 考证分析,理清谱系,是修谱主要目的之一。太一公派双板桥支和刚甫公系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查《吴氏大统宗谱》在清嘉庆九年(1804)第十次修以前原称《吴氏宗谱》。 由吴如胜第一次修于东汉永兴二年(154),修于洛阳。第二次和第三次修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和唐开元十二年(724),分别由吴若远和其孙吴兢修于长安(今西安)。至宋淳熙六年(1179)第四次修起,《吴氏宗谱》才由无锡吴氏泰伯裔孙主持续修,沿袭至1950年共修十五次。 开创无锡吴氏主修《吴氏宗谱》的第一人是泰伯八十世孙、宋滁州通判吴应诚。吴应诚之孙淳、泽、瀚,即《吴氏宗谱》主要派系太一公、太二公和太三公。太一公淳居城北西河头(今县前西街),太二公居鸿山,太三公居城中吴新巷(今城中中山路新开河畔)。 太一公次子德禄,德禄长子渊。渊游学北方,因宋末世乱,归而徙居平江(今苏州)。渊次子八十五世原,官任南宋度宗朝太博士左朝奉郎,居长洲永昌里(今苏州市)。原公生四子,就是八十六世成一公、成二公、成三公和成四公四大系。成二公官任元仁宗朝苏州路总官府判转王府参军。其次子贤八公之孙八十九世叔瑜于明洪武初年(约1380),由长洲徙居后宅双板桥开基立支为始迁祖。叔瑜英年早逝,遗一子信。信生四子,长于珩之孙九十三世恕先分徙周新镇壤里肇基立业为始迁祖。此后由壤里再派生出长旺桥、邹家弄、陶墅、吴于祥巷等分支。信次子踽的后裔从双板桥分徙张更巷、东北外场、吴家湾等支。信三子珪的后裔集中于西漕支。信四子璋出赘新安小白尤桥王氏,后归宗复姓另立支,所以小白龙桥吴氏大都是璋的后裔。 因此,从无锡东南乡一带吴氏族人的上世祖源来说,很多是祖于双板桥支所分出,共同尊奉八十九世叔瑜公为入迁始祖。双板桥就成了叔瑜公子孙的祖地。双板桥支叔瑜公的上世祖源来自成二公系。双板桥支自明代初年由苏州迁来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衍传二十五世。 总之,我们在编著分支谱工作上,完全以编著总谱的要求进行的。认真、负责、严格审查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知道谱系的考证和解决存疑疑问题比较难;要从中去发现问题,实际上则更难。如果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迎难而上、肯下功夫的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