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国保单位——积庆堂正面 。
图二:国保单位石碑。
积庆堂,又名“恩荐堂”、“小宗祠”,位于社峰村下宅。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存格局为三开间四进,封火墙与木构山面间设通道,规模宏大,用材硕大。第二进为主建筑,即正厅,面阔三间。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各接点均施斗拱,各步架间均有鸱鱼状单步梁,次间五柱九檩,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后廊设平棋。礩形柱础。金檩下皮高浮雕双狮抢球和镂空花卉。硬山顶。
图三:内部装饰。
积庆堂建筑规模宏大,选址布局合理,用材规整大气,保存格局完整,历次修建均有确切年代记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建筑技艺、技法和营造理念及其传承和衍化过程具有标尺性作用。
积庆堂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获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获批国家文保单位,其堂号有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考其典故来自易经,这是解释《周易》中坤卦的语句,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我们说明。自古以来,凡是厚实、积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展,也能够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包含深刻思想内涵,激励吴氏后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厚德善行,吉祥相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的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社峰村有29处之多。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古村,可长期对外开放展示。
图四:门前旌节坊。
图五:门前旌节坊。
——1.积庆堂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吴氏大厅,坐西朝东,几乎没有角度偏离,整体建筑布局是由四进两夹弄加封火墙围合成的纵向长方形。门厅左右两旁各立有二柱三楼式“恩荣”石牌坊一座。
——2.积庆堂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檩,前檐青石抹角方柱,各间装有可拆卸的木板门,疑为后代改建,内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前有卷棚顶,后为单步梁。门厅后有天井,两侧无厢房,
图六:积庆堂第二进。
——3.步三级台阶入第二进前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檐也用青石抹角方柱,次间檐下各有平身科和柱头科四攒,其中靠近明间檐柱的两攒实为半攒,五踩象鼻昂斗拱,均无后尾,后檐用壶嘴形撑拱。前金柱之间设板门,左右辟入口,明间朝里还设有戏台,是兰溪龙游一带常见的做法。内部明间两缝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所有柱子柱头卷杀,梭柱,瓜棱形栌斗,礩形柱础,后廊天花部分损坏,露出覆水椽。在前额和后檐额上有一斗九升和一斗六升的襻间拱和扶壁拱,骑栿拱顺檩方向出两翘,异形上昂、枫拱、雀替和檩条下皮等处雕刻华美的吉祥图饰。
图七:青石板铺砌的天井。
——4. 正厅与前厅中间有青石板铺砌的天井相隔,两旁由单坡顶式的三间厢廊连接。
——5. 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檐口高于前厅和两厢,内额悬挂明崇祯庚辰年题写的“积庆堂”匾额,内部梁架明间两缝用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柱节点处用刻有线脚的丁头拱撑托,其他做法与前厅类似。
图八:积庆堂第三进。
图八:积庆堂墨池。
——6. 后厅明间前檐与正厅明间后檐之间有一间穿堂相连,左右置鱼池,有石栏板围护。
图九:积庆堂第四进——恩荐堂。
——7. 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廊用卷棚顶,穿斗式梁架,原有的隔扇门已无存,内悬“思荐堂”匾额,中央置明代的石制上香台,靠后墙有石柱林立的祭台和木制神橱,用于存放祖先牌位。
——8. 积庆堂除了在规模、用材和雕刻上较为出色外,还有一处值得欣赏的巧妙结构:建筑两边山面的木制板壁与砖砌山墙间用夹弄分开,人们可以利用这种内外过度空间通行、避雨,对建筑本身而言又有防火、通风等效果,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师的“别有用心”。
图十:积庆堂门厅。
—左侧一座与积庆堂垂直,坐北朝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故儒士吴法妻范氏立”的旌节牌坊,额枋上浮雕鲤鱼、海马、游龙等图案。—右侧一座与积庆堂平行,坐西朝东,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吴肇鹏妻范氏立”的节孝牌坊,雕刻简朴,仿木结构明显。当年把牌坊建在前朝宗族大厅之前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封建教化,它扼杀了多少年轻女性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牌坊都会生出一丝怜悯之情,同时也带着敬仰,毕竟这是那个年代主流社会对民间妇女品行的最高褒扬。
图十一:积庆堂两侧长弄堂。
图十二:积庆堂两侧长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