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生是我的笔名,我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福德村吴平河。为了寻找我的泰伯世系,也加入了很多吴氏宗亲群,在网上认识了很多吴氏宗亲,现在也是吴氏在线网管理员。很开心认识这么多宗亲,也学习到了很多吴文化:泰伯三让至德、儒墨诚信礼之代表季札、大忠大孝大仁大义大爱的长沙王吴芮、饮贪泉而表立志清廉的吴隐之......
前一段时间宗亲们上传了苏州泰伯庙重修盛景的照片,开始查找有关的资料,让了解了很多的吴文化。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吴文化的地位。
东汉永兴二年,汉文帝刘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旨建泰伯庙的,请长沙王吴芮之后吴允迁回吴郡(苏州)掌管祭祀,文帝此举,足见当时吴文化的重要性。
公元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王国,以(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号召,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西汉“七国之乱”开始,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坐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文帝时已崭露头角的晁错也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坐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早就准备谋反的吴王刘濞乘机连络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于公元前154年1月17日(汉景帝前元三年正月甲子)同时起兵,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尉,率军迎击。未及三月就将吴、楚和其他五国扫平,被诛或自刎。从此景帝把诸侯王国的军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接着又颁布了“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的新法令。
汉初刘邦封八个异姓诸候王,独长沙王吴芮一脉没反,吴芮之孙吴回还诱杀反王英布,为汉朝的太平做了很大贡献的。
毛苹“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死后请把我送回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要与父辈祖先在一起述说,我尽最大努力做了他们嘱托我的解决吴越战争后,吴氏族人避逃的局面,发扬泰伯和季札为天下苍生让王的至德精神的事了,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在一起,朝迎旭日东升,暮送夕阳西下)。是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
第一次看到这篇自己也认为是汉乐府民谣的情歌决唱。毛苹对芮爱的自誓之词:“山无陵”——高山移为平地;“ 江水为竭”——江水流尽;“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污渍世界。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海枯石烂、生死不渝的爱。在寻找泰伯世系的路上了解到了很多吴氏人物的历史,把当时芮公的情形和这首词结合起来,就不然理解了。毛苹真是奇女子,用情书的方式留下了一份遗书。“冬雷震震”——八面埋伏,当时吕后已经要对芮公下手了,而芮公又不能只为自己的生命,而放弃自己一生追求天下苍生和祖父辈嘱托,又不能像张良一样归隐;“夏雨雪”——六月飞雪,天下奇冤,盼能得到昭雪,给个公平的说法。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越国灭了吴国后,吴氏族人为跳避勾践的追杀,逃到全国各地有的到了海外,朝鲜、日本等。在百越地区,吴氏族人和吴国军民算是比较早来的,在这一代也拥有了自己的势力。秦末,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为保卫乡亲不受伤害,组织家丁抗击流冠。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因为人宽厚队伍不断壮大,又加上芮母亲梅氏为人贤慧,建议藏兵于民,兴农兴商,派骨干到四乡发展,其势力范围北到祁门,东到赣浙,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阳。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制定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公元前207年2月,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采纳左相李斯谏言,封吴芮为番(同鄱)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鄱阳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 吴芮被乡亲们举荐为番邑(今鄱阳)令。吴芮很希望像祖辈一样,找个类似太湖的地方发展,祖父给他一张“太衍水”(昌江河旧称)流域图,希望他借朝廷给予的合法身份去除暴安民。吴芮带队伍从水路进入鄱阳湖后,靠岸建城,立为据点,即为今鄱阳县。吴芮采用强硬手段铲除鄱阳盗匪劣徒势力,积极开通航运,发展渔业,推广农业。一年间,吴芮不仅在鄱阳湖流域行仁政发展经济,而且势力范围扩大了数倍。
秦始皇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公元前 209 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八月,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就是吴芮。番阳令吴芮深得江湖民心,号“番君”, 后又支持项羽,起用刑徒(脸上剌字的犯人)带兵,出兵横扫赣、湘、桂一带,威镇江南,各地群众纷纷投奔,秦朝一些官吏也率部下归附。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均为越王勾践后裔,皆领兵归属吴芮。其中有淮南义军首领英布及同乡梅鋗。当时英布已有数千人队伍,作战英勇,吴芮将女儿嫁给他,命其出兵攻秦。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项羽以吴芮战功卓著而封他为衡山王,建都于邾(今湖北黄岗县西北)。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同乡梅鋗也封为十万户侯。
在洞庭湖一带巡视时,吴芮结识好友张良,在其劝导下,改拥刘邦。项羽失败后,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吴芮的队伍向南发展,兵发南越,不战而屈人之兵,围而不歼,以和求全。在芮的努力下,南越最终也成了汉的属地。占领南越后,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在南越推广“芮”稻,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宣传“重民”理念。吴芮又以示好措施,在广西、南越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帮助其发展生产,受到百姓尊敬,至今在南越,桂林,柳州还有吴芮庙。(而不像汉书说的,刘邦不想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越国,派个陆贾就能说降越国赵佗。吴芮死后,吕后和赵佗交恶,赵佗又反)。 吴芮以姬周吴王之后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刘邦为帝,刘邦也诏封吴芮为长沙王。
公元前204年,吴芮取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沃土上,建起长沙古城。 当时北方兵荒马乱,吴芮辖区相对平静,吸纳了大量商家南下长沙。
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吴芮对封王并不感兴趣,他不主张汉王分封诸候,他也知道,刘邦封王在战争年代是为了收买人心,根据历史教训,他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地区的领地让刘邦封给他的子女,(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所标示的是今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潇水流域,图上对两千平方公里的户数作了详细注明,算起来长沙国全国不低于12万户,人口数当在60万左右。)吴芮让刘邦的侄子刘濞去做吴王,(也算是完成先祖夫差的心愿开邗沟,夫差选择了这一块靠近长江、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的丘陵地区建立邗城,吴王刘濞在邗城基础上进行扩建为广陵,才有后来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三下扬州。)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独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
吴芮以姬周吴王室之后拥刘邦为帝,可想当时吴文化在华夏的影响之深。“四面楚歌”其实是吴歌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吴文化,当时项羽从楚带出来的很多士兵定有很多知道吴歌的,战国吴越之争的时代,吴国曾战败越国,越后来又灭了吴。吴、越两国均在江南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同音共律”,因此吴愉越吟是基本相同的。楚破越后,吴、越之地大部分为楚所占,称为“吴楚”或“荆吴”。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是伴随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祭祀习俗,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的。当年夫差失国后,吴氏宗族和军民们逃亡,同时也给各地带去了很多的吴文化。
当年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现在才40岁,加上女婿英布还有和南越的关系。萧何曾对刘邦说过,要灭吴芮,倾全汉之兵再战一纪(六十年)尚难。对此,狡诈多谋的刘邦于无可奈何中,又委派了一位楚地出生,名叫利苍(辛追的丈夫)的亲信出任长沙国丞相,以监视和控制长沙国王吴芮,同时监视百越之地诸侯国的异常动静,特别是军事方面的行动。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生活了一个多月。芮从小听着祖父讲姬吴历史,当然有泰伯三让王至德精神,季札后三让和儒墨才学。张良也是吃透了吴芮,只要对吴芮重温吴氏先祖三让至德,芮必不会反刘。张良在退隐前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芮公,这一个月的交谈,可能才是芮公之死的真正原因。
从吴芮以姬吴王室之后拥刘邦上位,已复王位,重振吴氏一门,定有很多先吴国之后投之。 同时也可以看出吴芮的“四面楚歌”,才40岁,正是大展鸿图之时,归稳已无可能,那样吕后定满天下找之,吴氏将再遇一次风雨。更无法完成先祖的之托,而张良也定提过唯有此才可保吴氏一门。吴芮为天下的和平,献出自己的年轻生命。应该可以说吴芮是吴氏第三个让王的,这次的让,为的是天下早日和平。吴芮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换取刘室吕后对吴氏一脉的信任,同时让子孙后代对刘王朝的孝忠,而后才有其孙吴回诱杀反王英布。
吴芮深知吴国自太伯建国起,至夫差自杀,共传二十五王,自周章开始纪年历五百七十二年的吴国为了争霸,吴氏面临被追杀的局面;就算是800多年的周朝也没有逃过王朝周期论的定律。难得汉统一了中国,是天下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那精通黄老之道的张良,不留恋权位归隐,而吴芮只能牺牲自己。
同样也有一个人也是这样,没听从父亲的话继承王位去争天下,最后离天王室。季札——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名言世人全知,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现在社会是团结合作的时代,无论是个人、公司和国家。谁是谁的蝉,有时黄雀反而成为了最大的猎物。
说到这个故事就要讲到几个人吴王寿梦、季札、阖闾和夫差。吴国因长江天堑的保护,没有受到冲击,获得了稳定发展的环境。国力日益强盛,领域不断扩大。从寿梦开始就制定吴国的争霸,而季札从小周游列国,深知各国的力量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又是儒墨思想、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季札怎么可能指挥军队去争战天下呢。可是,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覆亡。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他就是周平王。即位第二年,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这时的吴国已经身不由已了,没有了原有周朝的保护,楚国也一直向中原扩张。
这时,吴国是楚的属国,寿梦又称邗王.吴已据有江苏、浙江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地区。公元前585,在他即位的第一年,气度豪迈的寿梦亲自带队到洛邑去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并在沿途访问不少国家。这是吴国君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吴周本一脉。吴王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赐特别礼遇。
这时晋国也是一个强国,打败过齐国。因晋景公也是姬氏,他依同宗之谊,邀吴王参观晋国车阵。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晋楚之争是从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开始,已经缠斗了五十多年。有句话叫做"惟楚有才,晋实用之",申公巫臣便是一个典型。
其时晋国正是六卿专政,各自忙于发展势力,无暇对楚作战,巫臣和楚又有私愁,所以晋侯准许了巫臣的计策,这个计策顺利地得以实现。寿梦二年,巫臣偕夏姬美人香车,到了吴国,深得吴王寿梦之宠,他把先进的楚国军事技术教给吴人,还让自己的儿子专为吴王当外交官,奔走在各国之间。吴王在巫臣的帮助下,军事和外交水平大大提高,开始侵占已经被楚国吞并的巢国和徐国(在今安徽和苏北一带),还在马陵向楚军发动攻击,搞得子重和子反一年之内凡七次奔命。后来吴人把楚国在东南地区征服的蛮夷部落全部攫为己有,开始壮大起来,成为春秋后期抑制楚国向中原地区扩张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576年,吴国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诸侯盟会上,即晋国牵头,旨在对付楚国的钟离之会。
有一次, 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当时也一定是季札想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一带),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挂剑于徐君墓前树上等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寿梦在位二十五年,期间三会诸侯称霸。随着国力的增强,吴国的疆域也大大地向北、向西发展。吴国盛时的疆域东达海滨(今上海);南至浙江北部;西到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北达苏北,成为与楚国相匹敌的江南大国。
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吴国的都城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它北阻于丘陵,东隔于湖沼,南挡于太湖,只有西面平坦,而且还是向楚国敞着大门,不能适应攻防的需要。公元前561年,寿梦之孙姬诸樊将都城迁到工吴(今苏州),还造了鸭城、鱼城、铜城等。吴国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建都约五百年。
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武奢的小儿子武子胥逃命来到吴国,后因帮助公子姬光(吴王阖闾)夺位。阖闾封武子胥为大夫,让他帮助处理吴国政事,同时重用大军事家孙武,让他管理吴国的军事。吴王依靠武子胥和孙武,整顿兵马,阖闾命楚国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古今游客都要来枫桥,闻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张 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胥”“ 姑苏”,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就是苏州。
公元前506年,武子胥说服吴王阖闾攻楚国,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武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楚国。吴军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五胜后攻入郢都(今湖北荆州),成了南方的霸主。攻入楚国的郢都,重创了楚国。虽然最后被秦国援军所败,退回吴国,然而经过这场大战,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力量来骚扰吴国。 阖闾胜利回国后,把头功归予孙武,但孙武不愿作官,回乡隐居教学著书,给世人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孙子兵法》。这时,楚国为了削弱吴国的力量,拉拢吴国南方的越国从侧面进攻吴国,于是吴、越两国成为世仇。
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大战于蕞李(今浙江绍兴),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吴国地盛产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名扬天下,尤其以铸剑精良闻名,“干将”“莫邪”剑驰名天下,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由其是后来的阖闾墓的剑池(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下,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剑等三千把殉葬。剑池呈长方形,下面清泉深二丈,两崖如划开,峭壁如削,藤蔓披拂,一桥飞架,景色幽深。传说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池求剑,但均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深池,故称剑池。还有的说,剑池是当时冶炼宝剑淬火之处。1955年当时有关部门想开凿,后因保护文物而放弃。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一是为了尽孝,要实现寿梦开始的称霸的遗志;二是当时中原形势出现了新的情况,一些主要国家内部出现了动乱,鲁国出现了家臣叛乱,晋国处于三家分晋的前夕,齐国也是内乱不止,是北上称霸的大好时机;三是有些小国遇到外敌入侵,也有要求吴国支持。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吴国争霸的形势已成。
为报父仇,夫差于公元前494年举兵伐越国,攻破越国都城大越(今浙江绍兴),越王姒勾践逃入会嵇山,后厚礼乞和。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吴国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
邗沟为中国的运河工程打下基础,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吴国还北灭俾阳国(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一带),郯国(今山东郯城)等诸小国,征伐齐、鲁等大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一举夺得春秋霸主地位。
邗城的规模比阖闾大城(苏州城)要小多了,但作为沟通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其重要性并不次于阖闾大城。今天历史学界对邗沟的历史作用有较高的评价,但对筑邗城很少有评价。其实,这是夫差所做的和邗沟有密切联系的一件大事,一件对后代有重大影响的大事。正因为夫差选择了这一块靠近长江、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的丘陵地区建立邗城,使得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有可能在邗城基础上进行扩建为广陵,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和用作后勤保障基地的邗城,发展成长期经济繁荣的城市。
刘濞充分利用了夫差打下的基础建设广陵,并且致力于发展农业、盐业、铸铜业,成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诸侯国。以后的二千多年中,扬州一直是我国经济最济繁荣的城市之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曾三下扬州,因羡慕扬州的繁华而不愿回到北方去,最后死在扬州;唐代时扬州更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当时文人墨客最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货物最大的集散地、手工业的中心。以后,扬州一直保持了它的繁荣和富裕,扬州城建立以后,在政治上军事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扬州人为纪念夫差和刘濞,把祭祀他们的庙称做“财神庙”夫差坐了主位,刘濞坐了副位。
夫差没有杀勾践,允许他投降,是造成吴国最后被越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我却认为:更全面更深刻地看问题,应当承认,夫差当时的处置是正确的。古越族是一个部落众多的民族,素有“百越”之称。吴国本来也是越族的一个分支,由于较早接受了太伯奔吴所带来的周文化,成为吴族,开发程度较高。越王勾越这一支也是文化开发程度较高的一支,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因为离吴国较近,受了吴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越国引进了楚国人文种、范蠡,接受了楚文化,文化比较先进。其它还有外越、山越、闽越等。大量居于山区的山越,文化落后,性格慓悍,经常到平原地区进行骚扰。夫差当时也许能消灭勾践,却无法消除大批山越带来的安全威胁。保存已经臣服于吴国的越国,以安抚众多的越民,对吴国南部边境的安宁是有好处的。在历史上,采取这种策略是常有的事,如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他,也是为了有利于安抚蜀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夫差的目的是北向称霸,诸葛亮的目的是北上伐魏,两者有相同之处,所以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战败后的越王姒勾践卧薪尝胆,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逐渐强大。当吴王姬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对越国疏于防范之机,攻入吴国都城,获其太子,逼吴国求和,从此,吴国国力江河日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说得多好听。是谁给他时间休养的,这是春秋战国。越国战败后成了吴国的属国,吴又大战楚国,越是在吴国的保护下的,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施,她有机会也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范蠡说上几句好话,目的是要夫差善视他们。她从来不过问干预吴国的朝政,最多让夫差减免些越国的税收。当时的晋国也是靠吴国的军力抗衡楚国进军中原的。现在的历史书籍中,已经不认为夫差是昏庸腐败、好色贪财因而亡国的昏君,而认为他是经营霸业、过度耗掉尽民力才遭到亡国,却又一致称颂他建造邗城和开掘邗沟的功绩。范文澜说:“夫差耗竭民力,经营霸业,因而亡国;但南北水上交通却从此创出新局面。”翦伯赞说:“吴人在邗筑城,又开凿河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朱东润说:“邗沟的完成,不但证明了吴对航运的认识,同样也证明了吴有强大的组织力量。
公元前473年,越军又攻破吴国都城,夫差自杀,勾践以伯侯之礼将他葬在城北阳山,让军士每人负土一筐,遂成大冢。夫差陵在今江苏苏州城北的阳山之上。
吴芮从小就是听着父辈给他讲姬吴历史文化,很清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为争天下,王朝兴衰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天下苍生才是最主要的。今帮刘邦打下了天下,应该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他别无选择,只能牺牲自己。毛苹也是很清楚这些事情的原由才写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