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后人感叹老宅重现辉煌 愿意捐献祖辈史料和实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陶敏  文章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23 9:54:4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阅读提示

    烟花三月下扬州,最近,八方宾朋纷至沓来,感受古城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风光。昨天,全国各地的吴氏后人来扬省亲,并畅游了修整一新的吴道台府,看到昔日场景再现,他们的脸上满是欣喜,并愿意捐献家中一些祖辈的史料和实物,为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作出贡献。 

    1

    整修一新

    吴氏后人深感吴道台宅第变化大

    被扬州人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吴道台宅第,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浙派建筑群,建于1904年,当年吴引孙用40万两纹银,模仿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造而成,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它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齐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宅”之一。

    吴道台宅第气宇轩昂的浙派风格,叹为观止的木石雕饰,“藏书甲东南”的测海楼以及百年来承受的风风雨雨,演绎着扬州城里一段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余志群是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2006年,吴道台宅第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之后,怎样对这处老宅子进行更好地保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2009年,我市相关部门开始启动吴道台宅第本体建筑修缮,该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原先被毁坏的房屋已全部修复,整个古建筑展现了昔日吴道台宅第的宏大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18前,我市相关部门完成了吴道台宅第东花园“芜园”和读书广场的建设,同时在吴道台宅第内建成了“院士博物馆”,让这座老宅子重现辉煌。

    昨天,当吴泽田等10多名吴氏后人回到了他们及他们祖辈生活过的吴道台宅第,看到这里整修一新,不禁感叹,每次到这里,都能感受到变化,而这次仅仅间隔了几个月,让他们没有想到变化如此之大,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惊喜。漫步于恢复建成的“芜园”,看到“吴门四杰”4尊雕像,吴氏后人赞叹,花园花红柳绿,四兄弟的造型生动形象,人物表情刻画细腻,栩栩如生,而且也抓住了每个人的职业特点,很传神;看到新建成的院士博物馆,通过展览,使他们更加了解吴引孙、吴筠孙不平凡的一生。

    2

    睹物思人

    熟悉的场景勾起儿时的美好回忆

    再次来到位于古运河畔的吴道台宅第,吴氏后人边走边看,大门厅、测海楼、小洋楼、观音堂、大仙堂、轿厅、仪门、照壁、荷花池、阁楼……他们不时拿起相机,记录下每一处建筑。吴氏后人吴泽晶告诉记者:“我在美国97岁的七叔吴征鎏,我88岁的六婶段金玉等也十分关注吴道台宅第的建设,今天我要用相机把吴道台宅第新景观、新变化带回去,发送给吴氏家族的人,让他们分享这份喜悦。”

    很多熟悉的场景出现在眼前,也勾起了他们儿时的美好回忆。“我小时候在大院里玩,就是现在的样子。”“我小时候在测海楼看书时,二楼有一个洞口,需要看什么书,就会有人从二楼将书本吊送到一楼。”“你看这老照片,父亲、伯伯他们就像站在我们面前”……

    看着测海楼大厅条几上摆放的一台老式座钟,吴氏后人吴泽晶感到格外亲切,更是感慨万千,他饱含深情地说:“最让我们感到亲切的是,看到墙上的老照片,看到这些陈列的物品,就让我们想起过去的时光。”原来,睹物思人,那是父亲使用的,这台座钟陪伴他们走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后来家里装修,父亲去世,这台座钟也舍不得扔掉,虽然很陈旧,但老式座钟敲出来的声音很好听……

    3

    感恩扬州

    愿意捐献家中祖辈的史料和实物

    参观完吴道台宅第,发现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的吴道台宅第,经过扬州有关部门积极努力,能恢复到今天的规模,吴氏后人脸上流露出欣喜与满足。

    查阅相关史料,原来,吴道台宅第原占地面积7930,建筑面积5584,原有五条轴线,1945年夏天发生火灾,烧毁将近3/5的面积。因此,昨天,当吴氏后人一行走到老宅西侧,看到烧毁建筑已经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再现了昔日“九十九间半”的胜景,他们对扬州古建筑保护工作连连称赞。

    看到扬州对吴倒台宅第的精心呵护,吴氏后人很是感动,吴泽晶就表示:“我们家还有一些祖辈的史料和实物,我们将捐献出来,为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同时希望家乡人民今后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历史建筑,多多宣传,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