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散人】梅州吴大成资料汇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東里散人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14 10:02:05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吴大成
 
吴大成(约1126~1227年),字子集,号梅子,又号梅月,四都人,南宋“渐山七贤”之一。

  大成少年聪明好学,喜欢寻师问道,曾师从陈景肃于仙人峰。绍兴中期,时年19的大成以文行与薛京、郑柔、杨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卖国行径,因而得罪于奸臣秦桧。后陈景肃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桧罢黜还乡,大成与杨耿、薛京诸友也乞归省回籍,随陈景肃讲学于渐山石屏书院,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经籍,大有发明。每有闲暇,大成与师友“兴来拍案共吟,煮醪同酌;闲去江潭垂钓,林树挥斤,悦桑麻之逸兴,乐泉石之幽情”。

  大成身处江湖,心存社稷,关心国家民族之命运,冀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起用,以施展其才略。“何日梅仙朝帝阙,折梅荷月献明君”。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亡。翌年,景肃回朝任知制诰,大成、郑柔也重回太学。乾道年间,大成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后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他虽廉洁奉公,但因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战,抨击秦奸余党、继任丞相汤思退的卖国投降政策,而受到“言侵时相”之咎而“落第归乡”。自此隐居梅洲,教子读书,率僮耕钓,怡然自乐。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丁亥某日,大成召子孙面诫“毋苟阿时窃禄”。是夜,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后人敬慕陈景肃、吴大成、杨耿、薛京等七人的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

  吴大成一生著作甚富,以诗闻名。当年大成奉檄湖湘,所过名都胜景,登临题咏,积诗千首,后结集而成《梅月诗卷》。该卷借梅月百咏,深刻表达诗人的清操劲节。正如宋进士罗荐可《同悼梅月》诗中所云:“一生弄月咏梅花,奉檄南行御赐茶。啸月不忘金虏耻,种梅肯傍桧阴斜?”其中《咏岳飞》、《忆李纲》和《悲屈原》等诗抒发诗人忧国之情报国之志,悲壮深沉,感人尤深。《梅月诗卷》历代评价颇高。宋陈景肃在《题吴子集诗卷序》中云:“……奇志逸发,犹晴霞霁霭,雁鹜齐飞,声色并美,累观而咏,不穷其趣。”宋陈植《挽梅月》诗云:“士林赖有遗风在,长使缙绅泪满颐”。吴大成诗作影响深广,明杨江永在《题梅月集后序》中称其“诗追陶、杜,一时流辈咸推重之。”
来源: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28&index=1908&
 
 
南宋名贤吴大成及其《梅月诗卷》
 
我县二十四景之一的“渐岳晴岚”有个驰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石榴洞”,是南宋时陈景肃、吴大成等七位力主抗金的贤士、受奸相秦桧排斥后,结伴在遍植石榴的渐山西麓筑庵(书室)讲学,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人敬慕七位贤士的高尚风范,在其讲学遗址建庵奉祀,故亦称“七贤庵”或“七贤祠”。至今历八百多年风雨,七贤的崇高人格,仍为诏安人所尊崇。七贤中的吴大成,以其爱国忧民的诗卷和松风劲节的一生,更为邑人钦敬和传颂。
 
吴大成(公元1126一1227年)字子集,号梅月,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八角井(今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村八井队)。少年的吴大成聪敏好学,喜爱探求知识和真理,得到名师陈景肃的精心栽培和器重:“陈景肃尝疏诗礼经义,属大成起稿,景肃多取其说”。宋绍兴中期,19岁的大成便以优异的学识被选人太学,在学习期间又被朝廷选拔委派工作任务。可是当时奸相秦桧弄权,拉帮结派,大成刚直不阿不但不肯趋炎附势,还尖锐地揭露和抨击秦桧一伙的卖国行径,受到奸党的险恶迫害。他在《悲屈原》中与屈原交流心声,同愁国家民族的灾难:

黄陵停棹谒湘君,惆怅江中悼楚魂。
彼弄些词升乐府,由来梅月脱骚尘。
错将隐义披忠悃,疑是英姿近圣门。
千古灵均遗憾处,愁云空结几经春。
 
不久,大成钦敬的老师陈景肃,从湖州知事任中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罢黜回乡,群众盛赞的廉明官员反而遭到罢黜,大成痛恨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毫不眷恋地与志向相同的学友杨耿、薛京、郑柔跟随已在渐山石屏书院讲学的陈景肃,继续探求理学的精华,辨订经籍,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耕读每有空暇,大成总喜欢邀请师友一起吟诗赋词,“兴来拍案共吟,煮醪同酌;闲去江潭垂钓,林树挥斥。悦桑麻之逸兴,乐泉石之幽情。”大成隐居山林,纵然享受到清风明月的厚赐,却日夕忧虑着陷于危亡的祖国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那动人心魄的诗行里,处处呐喊着收复国土的宏愿,抒发长驱朔漠、痛歼顽敌的雄心:

“迅扫燕云归二主,宸光不似去年春。”
“安得微躯身将相,长驱朔漠挽回春?”
“何日梅仙朝帝阙,折梅荷月献明君。”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殂,第二年陈景肃又再奉召回朝内任知制诰,大成和郑柔等也重返太学深造。乾道年间,太学生的大成,被朝廷委以秀州司理参军的重任,往返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带,工作中以廉洁爱民赢得人民的称道。但因奸党余孽盘根错节,设下重重障碍,大成难以施展其强国安民的雄才大略,仍“不得行其壮志”,特别是秦桧党羽汤思退当了宰相之后,又大力推行祸国殃民的投降政策。为了坚持民族气节,大成不计个人荣辱存亡,大义凛然地揭露投降派的阴谋,奸相汤思退恼羞成怒,给大成扣上“言侵时宰”的罪名横加迫害。看透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现实,大成坚决不与奸党同流合污,退隐梅洲之后,讲学吟诗、耕作农桑、教子读书,展现了淡泊明志的气节。他心血熬成的诗篇,在当时便以《吴子集诗卷》、《梅月集》、《梅月诗卷》被诗坛广为传诵。陈景肃在《题吴子集诗卷序》中肯定:“……奇志逸发,犹晴霞霁霭,雁鹜齐飞,声色并茂,累观而咏,不穷其趣。”大成和他的师友在渐山“石榴洞”开展讲学活动历数十年,社会影响很大。那时,交通极不方便,著名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州事,不辞颠簸之苦,到“石榴洞”拜访陈景肃、吴大成等贤士,并挥笔题写“石榴洞”门匾。当过宰相的陈俊卿(莆田人)和当时社会名流梁克家(晋江人)、林择之(福州人)、陈安卿(漳州人)都跋山涉水来到“石榴洞”联句赋诗。见证这盛会的《石榴洞赋》于清嘉庆癸酉年(公元1813年)端月谷旦重新立石,现仍完好地镶嵌在“石榴洞”亭院的左墙,成了诏安县的珍贵文物。可惜朱熹亲笔题写的“石榴洞”门匾,却已失落,查寻无着。
 
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已经子孙满堂的吴大成,于某日召集子孙面诫:“吾与石屏(陈景肃)、琼州(翁待举)诸公师友,志不得行于时,汝曹不可以我自阻为学,当法圣贤为人,当作第一,毋苟阿时窃禄,待天下清,方可出仕。”所言皆修齐之道,不及其私。是夕,淋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子奋龙、应龙、兴龙、见龙、乘龙等遵其遗命,安葬渐山西原,背巽面乾。
 
诗星殒落之时,诗家、学者共同哀悼,留下了《同悼梅月》、《过梅月墓》等断云含雨的诗文。进士陈植的《挽梅月》写着:

“传家惟把经书积,垂世多留梅月诗。
士林赖有遗风在,长使缙绅泪满颐。”
时任通政郎的颜铢,在《悼梅月》中写着:
“石榴洞涯粉墨绩,雪梅霜月破诗玄。
想思此夜北窗梦,恍见先生旧日颜。”
 
爱国爱民的吴大成以其冰清玉洁的人品和正气浩荡的诗篇永存人间,与卖国求荣而落得遗臭万年的秦桧,成了正义与邪恶的鲜明对比。元代贡士陈和卿怀着崇敬的心情凭吊了吴大成墓,他的《题梅月墓》代表了元代文人、学者对大成的评价:

“人闽耆叟四朝臣,太学青衫古貌新。
漳水泛舟游月夜,秀州踏雪咏梅晨。
名峰陟遍知天近,寰宇周流觉道真。
惆怅坟前猿鹤语,始知公已化真人。”
 
四百年后的明代,大成的诗文,仍受到人们的推崇,时任石屏州知州的杨江永在《题梅月集后序》中写道:“……参军梅月吴公,裒然脱颖其间,文宗班马,诗追陶杜,一时流辈推重之,卓乎有用之学。”在士林热烈呼声中,福建省提督学政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批准为“七贤”建祠奉祀;翌年,《梅月诗卷》由县人叶瑜(贡生)重新编校,订为五卷,广为传播。
 
吴大成是我县梅洲乡吴姓的开基始祖,子孙旺盛,至2003年已传衍30世。遍布海内外的吴大成后裔,都以大成祖忧国忧民、忤逆卖国奸党、弃官隐居梅洲的松风劲节为荣。祖庙大宗祠孝思堂的联对,见证着大成祖来自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

“木荣千枝根本聿追来固始;
水分万派源流一溯自光州”
 
另一联对讴歌大成祖高风亮节的一生:
 
“梅源开处避秦横宋室逸忠留百咏;
榴洞归时明道学儒家世泽发千祥”
 
大成的子孙更以《梅月诗卷》为传家之宝和培育人才的好教材。受《梅月诗卷》的熏陶,梅洲乡书画人才辈出,形成了以大成裔孙为核心的一个秉有七贤遗风的书画家群体,驰誉遐迩。
 
叶瑜重新编校的《梅月诗卷》,至今又四百多年了。年代久远,流传中不可避免地在《诗卷》中出现字词的差错。诏安县诗词学会原会长许沙洛先生珍爱前贤遗作,于1989年将各种版本的《梅月诗卷》加以精心勘校整理,对个别有疑问而无资料可据者,在诗词旁加上按语。2006年1月出版的大型纪念册《诏安风韵》选刊诏安历代先贤的诗作,其中吴大成的诗,选入5首,是先贤中人选诗最多的一位,足见其诗的魅力。《梅月诗卷》数次重印,影响遍及海内外,吴大成的人格力量,凝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里,吴大成的爱国诗魂,在人们心中永存。
 
来源:http://www.fjzhaoan.cn/za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