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祠堂 话渤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OK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3 20:37:30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氏宗祠中,最常见的诗句是“渤海家声远 延陵世泽长”,延陵是吴国季子的文化标志,延者长也,陵者山也,延陵意为长山。中国俗语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以此看来,延陵世家以仁义为崇,那么渤海世家,当以智道为尚。

纵观吴氏历史,一直是以小博大的历史,这其中绝对少不了智慧与道行。

从泰伯奔吴开始,泰伯奔吴,实为泰伯适越。泰伯一干人从黄河上游达到越族人聚居的长江下游,这时的泰伯那几十号人,面对在此生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越族,当然是弱小的一方,但泰伯一帮人及其后裔,以小搏大,不仅在此扎下根,还逐步向东扩展,从镇江一带发展到太湖地区,几乎将越族挤到东海太平洋,然后吴国面对庞大的楚国,同样是以小搏大,几乎灭了楚国。其中智慧的力量不可小视。如果吴人在当时有刘伯温献给朱元璋的智慧,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因为刘伯温分析,如果先灭张士诚,按陈友谅的性格,陈友谅会出兵帮张士诚,而先灭陈友谅,按张士诚的性格,张士诚是不会出兵帮陈友谅的,同理,如果吴国先灭越国,而不是由伍子胥怂恿先攻打楚国,按刘伯温的分析,攻越国,楚国是不会出兵帮越国的,而攻楚国,越国会出兵帮楚国的,事实也是如此,吴攻楚之时,越国袭击了吴国都城),吴人若先灭越国再攻楚国,吴人的成就会更大。也许伍子胥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私心膨胀,必先攻楚而后快,伍子胥说他就象追赶快要落山的太阳,等不及了。但伍子胥毕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一直死劝吴王夫差灭越而后安,最后把自己劝死了,也没劝成。而吴国也倒在了终点线旁。

吴族亡国后,吴人也没有改变以小搏大的禀性,从提兵七万而天下莫挡者谁--吴起也,到吴广以九百人之众在大泽乡开始攻击秦王国,到吴三桂为救父于重围之中,带着几十个家将冲向上千人的女真族的军队,都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仅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肉不跳,而且是泰山崩于前也施展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勇气。可见,胆识过人,是渤海世家的应有特征。

有人说,吴字最初实为鱼字的象形,而吴人中的杰出者,与渔字与密切相关,陈胜吴广是到渔阳戌边,中途在大泽乡起义,吴汉是因宾客犯事而在渔阳贩马发迹,吴三桂在开始逐鹿中原之前的历史事件,被称为渔阳硝烟。而渔阳,实属渤海范围。

吴国灭亡之后,吴人通过战国时期的吴起,西汉初年的吴广,吴芮,以及东汉初年的吴汉的努力与成就,在东汉末年,最终造就了吴人回归吴地的历史性大事件,也即东汉桓帝年间,吴允承从河南地区回苏州祭祀家庙的事件,这件大事不久,吴国又雄起--东吴国的建立---吴允承之孙吴景(吴惴之子)带给自己的外甥孙策(吴允承的孙女--吴国太的长子)一支军队,成为孙策孙权建立东吴的第一桶金,而后建立了吴国,有人说,这时的吴国,有春秋吴国之名号,有战国楚国之疆域,有东周越国之雄智,尽展荆越蛮吴之风采。

当初,春秋吴国亡国之后,吴人从吴国北部边界的淮河流域,向西、向北、向西北这三个方向走了约三百公里(在古代是大约五天的步行路程),分别到达陈留(河南开封一带),濮阳(鄄城一带),冀州(华北第二大湖-衡水湖一带),首先是濮阳吴氏的率先掘起---吴起的奋斗,为吴氏取得了荣耀(吴起是卫国人,卫国的都城即是现在的濮阳),然后,经过近千年的沉淀积累,发展为隋唐时期的陈留吴氏,濮阳吴氏,渤海吴氏。最后吴氏以渤海之名,向南迁移,吴姓最终成为南方的大姓。

虽然史书中说,渤海吴氏是因渤海郡而起,渤海郡之名是因渤海而起,但也有猜测,吴氏聚居的渤海也许是冀州的衡水湖--华北的第二大湖而起,正如小说水浒传中所说,水浒寨中屯节侠,从吴国北部边界向西北而行的这支豪侠的吴人,在华北的第二大湖之畔停下脚步,生息下来。这样大的湖泊,在古代,湖的面积应该更大,必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景象,所以称之为渤海(渤即水涌之意),而后延伸到辽东与山东之间的大海也称为渤海。

这名称的变化,类似吴芮的故里鄱阳湖的名称变更,鄱阳湖原彭泽,因为彭与鄱发音相近,泽与洋字形相近,导致后来彭泽化为鄱洋,而后定形于鄱阳,成为现在普遍流传的鄱阳湖。因为吴芮的关系,古代鄱阳吴氏即彭泽吴氏,应该成为长沙吴氏与武昌吴氏来源之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吴氏回归苏州,与南下的渤海吴氏(包括濮阳吴氏,即古卫国的吴氏--与吴起同宗的吴氏)一起,奠定了南方吴氏兴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