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文明的起源和吴文化的中心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飞翔的火…  文章来源:至德WUZJ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17 7:44:05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关于吴文明的起源和吴文化的中心,我不得不再多说几句,历史的讹传很多,吴文化的真相并不是当地政府说怎么就是怎么,无锡是吴文明的起源吗?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吗?

1.关于吴太伯南奔所在地之谜。原先一些专家认为吴太伯难逃到无锡的梅里镇,其实这是唐代历史学家对《史记》的误读。太伯南奔真正的到达地是南京江宁小丹阳镇的一带,在那里住了几代;然后迁往镇江以东的朱方地区并在那里居住了不到100年,最后迁往在常州淹城至阖闾城之间的广大地区。先吴人在南京、镇江、常州、无锡的时间是江南五市时间最长的,而现在所谓的吴文化中心的苏州,吴人只在那里居住了即将灭亡的几十年。

2.关于大小阖闾城相争之迷。一些思想保守知识面狭窄的专家(包括大部分苏州人和政治家)自认为大阖闾城就是现在的苏州城,小阖闾城即是常州雪堰和无锡黄埭交界处遗址古城。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不负责的,也是学术界最大的冤案,政治上最大的腐败!真正的事实是:大阖闾城即是常州雪堰的阖闾城,小阖闾城则是边上一个军事防御的军城,上可抵御北方来敌南可攻防南面之越国(由隔湖到太湖向东南)。

证据1:苏州城根本没有春秋文物事实的证据,只有少量汉代历史的遗迹,这是对信奉苏州是吴文化中心的那些所谓专家的最大讽刺!而常州阖闾城的大量出土文物明显地显示出春秋时期的吴文化中心真正所在地。  

证据2:当时吴国与越国发生战争时,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水战。如果阖闾城在苏州,她和越国(杭州绍兴一带)发生战争何须绕到太湖里去打?!只要在吴江嘉兴打仗就行了。而发生水战只可能吴越两国隔水相望。因此这又是给苏州是吴中心这个谣传的一个大耳光!所以只有常州和越国才是隔水相望的,真正的吴越春秋的所在地是在常州。

无锡梅里并不是吴太伯南奔所在地,这是唐代史学家张守节在对《史记》的注释时,错把丹阳(江宁小丹阳)梅里误读为无锡梅里,直到现在,以讹传讹...

 

《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富安乡又称闾江乡,现称胡埭乡。阳湖界十六都八图即武进雪堰镇城里村。据考古调查,阖闾城分为大小两个方形城堡,古城自东南向西北延伸,中段东北向西南有城岗相隔,形成大小两个方形城区,分东城、西城两部分。东城较小,属无锡县胡埭乡闾江村,内有东城村。锡宜公路自东向西穿越而过。西城较大,属雪堰镇城里村,内有周家、城里等自然村。南、西、北、中均有城墙残段可查,城墙厚约20米,残高3至4米,从断面看,均系堆土而成。东面无城墙,估计利用直湖港(闾江一部分)作为天然屏障。城周均有河道相连。东有直湖港,宽约30到40米;南曰古村河,宽约10米;西为护城河,宽约6到10米;北临大河,宽约30到40米。河道周长4公里。

 【考述】  

横山与春秋吴国初期的建都地有关。殷商末年,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有子名姬昌。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成就王业。于是太伯、仲雍为了让季历继承王位,以便再传国姬昌,便出奔荆蛮,托名周太王病而采药于衡山。并从荆蛮之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这件事在《吴越春秋》和《史记》中均有记载。“荆蛮”,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说:“地在楚越之界”;“衡山”,钱大昕《廿一史考异》说即当涂的横山。

    太伯奔于荆蛮后,自号句吴。此地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恐中原战争祸及于此,建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然而由于《吴越春秋》说过太伯葬“梅里平墟”,于是,太伯建城的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曾有在苏州、无锡、宜兴等多种说法。但地下考古的结论均推翻了上说,因为这些地方至今未发现一件春秋中期以前的吴国文物。于是又有了首建吴城在丹徒的新说。丹徒春秋时名朱方,各种史籍中又均无朱方与太伯、仲雍有关联的记载。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则云:“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寿梦迁都句吴在公元前585年。藩离在哪里?《越绝书》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所说丹阳自然包括横山在内,古有皋乡。唐人陆广微《吴地记》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番丽与藩离读音相同,就是当涂的横山。有学者认为姑孰是吴国迁都句吴(今苏州一带)后封地的名称,颇有道理。或者,孰姑可能是姑孰的转倒。当然,这一说法也尚待考古发掘来进一步验证。

    

《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云:“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所云子重攻横山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70年。当时楚军克吴地鸠兹后进军横山,但吴国突以水陆奇兵拒战,使楚军大败。这也说明横山是吴国的“祖庭”,因而防卫有力。《舆地纪胜》云:“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亦名横山。其山四望皆横,故名。有陶贞白书堂,今为澄心院。五井、丹灶、药臼在焉。”陶贞白,即南朝齐梁时代的著名隐士陶弘景。据《南史》隐逸传等史籍记载: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读寻绎,立下了学道养生之志。先后隐居于横山石门、茅山等地,又常受帝王的礼遇,有 “山中宰相”的美誉。八十五岁卒,诏赠太中大夫,谥号贞白先生。陶弘景曾自号“隐居”,故横山又被称作隐居山。

今日横山(衡山、横望山、隐居山)跨于当涂、江宁、溧水三县,主峰高459米,东西约22.5公里,南北约16公里,周围40公里。由62条主要山脉组成。东北属江宁、溧水二县,西南属当涂县。西南麓距当涂县城30公里。其处有两壁相峙如门,故称石门。南边壁上有摩崖石刻“石门”二字,传为唐人书刻。石门之内的山谷中有一长达数里的泉溪从石门中间流出,大旱不涸。此或为李白所云“石门流水”也。然“遍桃花”之景以及陶弘景的丹灶、药臼、书堂等均不复见。  

 

 

吴都在江南五市的迁徙:

1.小丹阳梅里——南京江宁横山一带(衡山、横望山、隐居山) 

公元11世纪前——前1140   

2.朱方——镇江丹徒东北一带

前1140——前559         计581年

3.淹君地——常州淹城

前559——前514         计45年

4.阖闾城——武进雪堰镇

前514——前484          计30年

5.王台——苏州姑苏台

前484——前473          计11年

可见吴文明中心在南京镇江的时间远长于在SXC的时间,(作为苏南人虽然很不愿意接受,但还是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过吴文化的辉煌时期在常州,在苏州是败落的11年。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魂不血食。蒙罪受辱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戮,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子胥曰:“臣闻谋议之臣,何足处于危亡之地,然忧除事定,必不为君主所亲。”阖闾曰:“不然。寡人非子无所尽议,何得让乎?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良久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曰:“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  

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这是《吴越春秋》的记载:如果阖闾大城在苏州,越国应该在阖闾城的正南。而《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却在阖闾城的东南或东面。可见苏州是阖闾大城苏州是吴都的判断是荒谬的,而常州的东南正是隔太湖相望的越国。  

 

    “诸樊建吴子城”那个“吴子城”其实是镇江东部的朱方城,现丹徒与丹阳交界处,应该在丹阳境内。其实现在镇江的丹阳这个地名还没有南京江宁“小丹阳”的名称远。因为古吴都的迁徙,朱方吴人为了纪念江宁的丹阳,才在后来把镇江的朱方改称为“丹阳”的。

“延陵来季子”说的是季子放弃王位,从朱方迁往延陵即常州城(真正就是常州城里),但并不是淹城,淹城只是更古的奄国人的地盘(在这里历史全都讹传了)。然后吴国传了几代,到阖闾王时,伍子胥才在雪堰建了著名的阖闾城。吴国开始强盛。

   而苏州,是在夫差王迁都之后才建的,但也仅仅才30几年就灭亡了,那是叫姑婿城,在现在木渎灵岩山附近,而现在的苏州城,是在汉代之后才建的。

这既是真正的历史!

 

武进的雪堰镇的阖闾城的城墙中出土的陶片不晚于春秋时期,局部出土了更早的马桥文化时期的陶片。依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城中有小城”,这里的阖闾城遗址在雪堰至马山的公路以北明显有一道东西向的城墙,至闾江以西则绕向北行,这一段说明有小城的存在。

雪堰镇自古以来便以阖闾城为名,有“城里村”“城外村”的地名,《越绝书》谓吴王阖闾“徒治胥山”,雪堰东部的小山就叫胥山;《吴越春秋》载:吴王在伍子胥自刎之后,以皮革裹其尸投之于闾江之上。雪堰城东有一条古河名闾江,直通太湖。

唐人陆探微著《吴地记》:“平门,北面,有水陆交通毗陵。”“齐门,北通毗陵。”阖闾城有古河道向北直往淹城,通向毗陵。如果阂闾城在苏州,通毗陵的不是北门而是西门!

    《吴地记》:“(阖闾城)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表明大部分在武进境内。 从军事战略角度,在冷兵器时代建城必须利用山水地利。武进阖闾城向西绵延数十里的太湖北岸山脉,东控由雪堰延伸到的城湾山脉,南以马山半岛为前哨阵地。西面有强楚,从阖闾城往北,吴国筑就了贯通胥城.留城.淹城.延陵到江阴陶城的军事防线。

  

阖闾城东面的胥山和白药山充当外城东墙。山下胥山湾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青铜剑等文物。文革时期发现大型石室,有两种可能:一是勾践卧薪尝胆的石室,二是吴国贵族的石室洞墓。

   内城有一块高地,高度1米左右,东西长100余米,南北至少30米。从土质分析,此地曾为官衙或宫殿。同样在城西发现同样土质,判断曾有密集大型建筑,当地村民叫为“点将台”。2004年4月在此发现大量鼎.釜.盆.三足盘.澄滤器等年代至商晚到春秋。发现一块约半方的石碑刻有“阖闾桥”,时期为清顺治。

 

诸樊元年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重发言于口。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  

季札谢曰:“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废存适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余祭十二年,楚灵王会诸侯伐吴,围朱方,诛庆封。庆封数为吴伺祭,故晋楚伐之也。吴王余祭怒曰:“庆封穷来奔吴,封之朱方,以效不恨士也。”即举兵伐楚,取二邑而去。

上面是《吴越春秋》的记载:季子是从朱方到延陵的,可见当时在阖闾王之前,吴都还在朱方!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魂不血食。蒙罪受辱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戮,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子胥曰:“臣闻谋议之臣,何足处于危亡之地,然忧除事定,必不为君主所亲。”阖闾曰:“不然。寡人非子无所尽议,何得让乎?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良久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曰:“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  

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

 这是《吴越春秋》的记载:如果阖闾大城在苏州,越国应该在阖闾城的正南。而《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却在阖闾城的东南或东面。可见苏州是阖闾大城苏州是吴都的判断是荒谬的,而常州的东南正是隔湖相望的越国,况且吴越两国打仗基本上都是水战,苏州和越国打仗要在水上打吗?

 

吴国在江南五市的传承和迁徙:

南京:吴太伯南奔首先到达的是南京江宁小丹阳镇的梅里村(也有历史的特定,但也基本在江宁溧水当涂交界的山区丘陵一带),在那里住了几代。

镇江:然后吴人迁往镇江以东的朱方地区并在那里居住了不到100年,“诸樊建吴子城”那个“吴子城”其实是镇江东部的朱方城,现丹徒与丹阳交界处,应该在丹阳境内。其实现在镇江的丹阳这个地名远没有南京江宁“小丹阳”的名称久远。因为古吴都的迁徙,朱方吴人为了纪念江宁的丹阳,才在后来把镇江的朱方改称为“丹阳”的。(请问镇江的朋友,你们那边是不是还有“朱方”的地名)

常州:“延陵来季子”说的是季子放弃王位,从朱方迁往延陵即常州城(真正就是常州城里),但并不是淹城,淹城只是更古的奄国人的地盘(在这里历史全都讹传了)。然后吴国传了几代,直到吴国灭掉奄国,吴都才从镇江迁徙到常州。再到阖闾王时,伍子胥才在雪堰建了著名的阖闾城。吴国从那时起开始强盛,所以春秋时期常州的文化史也就是吴国的强盛史,常州即是吴文化中心!

无锡:《吴地记》里明确记载,小阖闾城在无锡胡埭境内(但也有小阖闾城在武进寨桥镇一说),而大阖闾城在雪堰境内。

苏州:苏州是在夫差王迁都之后才建的,但也仅仅才11年就灭亡了,那是叫姑婿城,在现在木渎灵岩山附近,而现在的苏州城,是在汉代之后才建的。

 

 

太伯奔江宁、诸樊在镇江、吴王灭奄君、阂闾在常州、夫差败姑苏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