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明会长走了 我们永远怀念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彭洁  文章来源: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1 18:04:17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编者按:台州市吴文化联谊会会长吴恩明同志,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17日不幸逝世。《台州日报》为此于10月26日刊发了一个版的图片和文字,以致怀念。现本站转发这组内容,以表达我们无尽的哀思。

为了一幅剪纸,他不分昼夜为了一栋文化大楼,他垫了5000元为了一段方言快板,他在病床上熬了两晚呆在小镇一辈子的乡村文化员——本报记者彭洁

  

  在吴恩明的墓碑正面,左右两边各刻着一排字——“有心斗癌魔,无法留生命”,墓碑的背面刻着他生前最感骄傲的4个荣誉称号——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台州市首届优秀民间艺术家、台州市吴文化联谊会会长。

  “对一个文凭并不高的普通基层乡镇文化员来说,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与吴恩明相差17岁的弟弟、现为路桥区新桥中学校长助理的吴恩光说,“所以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人。”

  2013年10月17日晚上6点40分,路桥区横街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员吴恩明因趾骨肿瘤暴发去世,时年59岁。而在此之前,吴恩明,这个被同事、亲人、朋友盛赞为“顽强奉献、朴素热情”的“如璞玉一般”的人,在他挚爱的文化员工作岗位上干了整整34年。

  机缘巧合,

  遇到一生有兴趣的活儿

  1954年,吴恩明出生于路桥横街镇湖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一共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 

  13岁时,因家境贫寒,吴恩明读完小学后便辍学在生产队务农。1969年,因从小身体不好而略通医术的吴恩明,在村里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吴恩明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坎,是在他参军以后。1972年,18岁的吴恩明在离家400多公里的江苏苏州当兵,由于他勤奋好学,又肯吃苦,很快,他就成为同年兵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很受部队首长的器重。在部队待了没几年,吴恩明得到了一次提干的机会,然而,就在他进行例行体检时,却被查出得了乙型肝炎。当他把病治好,前后两次的提干机会都错过了,1979年11月,吴恩明带着遗憾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部队。

  回村一个月后,热爱书画的吴恩明在机缘巧合下,成了一名乡镇(原人民公社)的专职文化员。干着这份自己有兴趣的活儿,吴恩明很是卖力。

  “当时镇里人的文化生活都很单调,但一到过年过节,文化站都会在他的组织下开展各种书画和说唱比赛,为此他都会事先做很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所以几乎每次活动都办得很热闹。”尽管当时自己年幼,但兄长彼时对文化工作的尽心尽力,至今仍给吴恩光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4年,只有小学文化的吴恩明凭着对群众文化事业的一腔热忱,在一次转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文化程度太低,这个转干的机会又一次与吴恩明擦身而过。

  跑前跑后,

  守着小小基层文化站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满足辖区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求知欲望,吴恩明创办了原黄岩县首家乡镇级图书馆,很受读者喜欢。

  当时的热心读者有1000多人。为了节省经费以购买更多的图书,吴恩明将自己结婚时为家里置办的价值2000多元的椅凳、桌子和柜子都拿到了图书馆公用。

  现在回忆起来,吴恩光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年的夏天,吴恩明因为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夏收,太过劳累而患上急性肠梗阻,但当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那年夏天,天气很炎热,他为了一篇论文、一幅剪纸,已经不分昼夜地干了好几天,还要抽空帮我们一起打稻子,为了贴补家用,有时他还会骑着车子,带着我到30多公里外的黄岩去卖自家做的斗笠。那天,我们没卖几个,他就开始肚子疼,脸色苍白一身冷汗,在医院他被医生确诊为急性肠梗阻。做了开刀手术后,医生叮嘱他起码要修养一个月,但他就是放不下他的工作,休息了没10天就去上班了,谁劝都没用,结果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后来常常胃出血和胃痛。”

  为了提高辖区内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水平,吴恩明又成立了全市唯一的乡镇级书画组织——山海书画社,并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书画培训和交流活动,使书画爱好者和书画社社员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有多名书画社社员的书画作品在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为了解决横街文化站摊子大、经费不足的矛盾,他先后以文化站的名义创办了小天使幼儿园、文化工艺品厂、打字室、录像放映点、信息服务中心等多个“多业助文”项目,有效地解决了经费困难。

  1987年,为了使这些项目有个属于自己的场所,吴恩明决心筹建文化大楼,但那时各级财政都很困难,一个小小文化站要建文化大楼变得很不实际。但“倔强”的吴恩明硬是坚持冒着酷暑、来回骑车60公里到黄岩批立项、批规划,还把自己家准备建房的5000元钱拿出来,作了批地基的抵押。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幢有8个房间的文化大楼拔地而起。

  不舍离开,

  一辈子工作在横街

  2012年6月的一天,吴恩明游泳回来,觉得大腿根处的骨头隐隐作痛,喜爱运动的他以为是拉伤了肌肉,并未将这种疼痛放在心上,他仍旧坚持着一瘸一拐地按时上下班。直到3个月后,即便拄着拐杖,疼痛也使得脚无法着地,他这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停了工”,到医院检查。在杭州的一家医院,吴恩明被确诊为趾骨低度恶性肿瘤。

  “我想都病成这样了,他总该放下手里的工作,好好养养了吧?”吴恩光说着,摇了摇头。显然,他低估了吴恩明在工作上的拼搏精神。

  “市里搞多城同创时,吴老正在养病,但我们急需将有关这个内容的所有文件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方言快板,而这样的改编镇里只有吴老会做。”横街镇宣传干事徐毓娅说,“吴老躺在病床上,字典一样厚的一叠资料,他熬了两夜看完了。”在横街镇,同事平时都尊称他为“吴老”。

  吴恩明很快就把编好的方言快板交给了徐毓娅。那是一张写满了字的白纸,还有随处可见的修改涂抹痕迹,在文稿的最后,吴恩明还细心地写道:“注:最后一行重复。”

  即便是在进行了癌扩散化疗后,吴恩明也依然不舍得放下手上的工作。“只要他觉得精神稍好一点,就一定会来到办公室,继续之前没做完的工作,或者交代我们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徐毓娅说。

  吴恩明一辈子都在横街镇工作,虽有几次调到路桥城区工作的机会,但他都因舍不得离开自己深爱的家乡和基层群众文化事业,而放弃了。

  清贫一世,

  抱平常心做热心事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这句话,在吴恩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多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先后5次被省文化厅、省劳动人事厅评为先进工作者。横街文化站也因此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县级、市级、省级“先进”,横街镇还曾荣获“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的称号。

  他在《中国文化报》等各大刊物和各级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有20多篇获奖;他所创作的小说、散文、曲艺及书法、美术、剪纸等文学艺术作品有100多篇(件),并分别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因此,吴恩明有许多个“身份”——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台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台州市首届优秀民间艺术家,等等。

  为工作,吴恩明始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生活中的他,朴素踏实、淡泊名利。在吴恩光的记忆中,吴恩明常说的一句话是“良田万顷,也是一日三餐;房屋千间,也是夜住一间。”

  “他一辈子都是骑车上下班,前后好像就换过两辆自行车。”吴恩光说,由于车子太过破旧,每次他骑到横街沿河路时,总会听到居民笑他,恩明啊,你这自行车除了该响的铃铛不响,其他部件都在响。

  在同事徐毓娅的印象中,吴恩明过得很清贫,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穿来穿去就是那几件,也从没见他在这方面讲究什么。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人,却一直默默资助着四川凉山贫困地区的3个小学生。

  十多年前的一件事,让吴恩光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已经很冷,11点左右,他在加班回家路上看到村里的一个老人醉倒在田间水沟里,不顾安危,跳下去把老人救上来,还一直把老人送回家。”除此之外,为了乡亲们在爬山时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吴恩明曾带头掏钱,并亲自向亲朋好友筹措资金3万多元,在横街山的半山腰建起一个名为“凤起亭”的凉亭。

  前几年,吴恩明又牵头向亲朋好友筹款几十万元,成立第一个全市性姓氏团体组织——台州市吴文化联谊会。为了有效地宣扬吴氏美德,传承吴氏精神,他还负责创办名为《台州吴文化》的会刊,这本杂志还得到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亲自题写的刊名。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这样写道:有的人虽然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却永远活着。“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吴恩明的追悼会上,吴恩光这样说,“他就像是一块璞玉,外表是那样的寻常,但剖开一看,却是那样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