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的吴氏宗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26 17:11:43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永远的大师----国立中央研究院与第一届院士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中,有六位是吴氏宗亲,占总人数的7.4%
吴大猷、吴有训、吴宪、吴学周、吴定良、吴敬恒(吴稚晖)


  1948年4月1日,中央研究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第一届81名院士的名单,真可谓大师如云,星光闪烁。其中最长者是83岁的吴稚晖,最年轻的是37岁的陈省身,到2009年10月29日为止,最后一名107岁的院士贝时璋辞世。如今,这批在战火硝烟中产生的院士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大学的远去,留下的是钱学森世纪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大师来?当然新中国会出含泪大师,可以出鬼诗人。问题出在哪里?这一问题恐怕不难回答,答案就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是没人敢说,没人愿意说而已。

  早在清末的时候,章太炎就已经提出了教育独立的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

  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胡适对于“教育应该独立”的意见则干脆提出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三点意见:1.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的势力不得侵入学校。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聘任,皆不得受党派势力的影响。3.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1928年4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专家治国为标榜和践行的国民政府开始积极从事国家教育建设。尽管期间内乱外患不断,但由于国民政府对学术自由始终的尊重,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大批大师巨星,光彩夺目,照耀千古,仅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而言,就足可窥见一斑。

  1928年6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集中了时有享誉国内外的顶尖学者百余人。中央研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国家科学研究院,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与教育部平行,代表中国与国际学术界对话。蔡元培在最初筹备中研院时就计划特设名誉会员和外国名誉通讯员,“其职权虽不尽如院士之重要,但重视学术专家及国家学院制度,实出一贯”

  1946年,重返南京的中央研于10月20至22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年会修改组织法,年会主要讨论了一系列有关院士制度的具体问题,最终作出了举行第一届院士选举的决议。

  1947年3月至5月,先后发布《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规程草案》并成立了选举筹备会,院士选举进入程序化操作阶段。《选举规程》对院士的选举资格作出规定:其一,对所习的专业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其二,专业学术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二者符合其一,即可当选院士。而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则是评议会尤其要考察的。

  随后以通信投票的方式选出15名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委员:数理组(吴有训、茅以升、吴学周、谢家荣、凌鸿勋);(生物组)王家楫、罗宗洛、林可胜、汪敬熙、秉志;(人文组)胡适、傅斯年、王世杰、陶孟和、李济。之后便进入第一次院士选举的正式筹备工作。

  1947年5月16日,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在全国展开。正式提名结束后,选举筹备会于8月27日至10月13日连续召开了四次会议,按照《选举规程》对各方提名进行初审,结果在被提名的510人中删去了108人。1947年10月15日至17日,评议会召开第四次年会最终确定了150名院士候选人。

  1947年11月15日,中研院于政府公报和京沪各大报,公告了最后候选名单及每位候选人所治之学科或事业著述,并在发表公告后的4个月内欢迎各界人士提出批评及建议。用现在的话就是公示以便让人民提意见的意思。当然现在的所谓公示不过是个摆设罢了,但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

  1948年3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评议会第五次年会,经过分组审查、一次普选和四次补选,最终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

  数理组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骕、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这样的一份大师云集的院士名单,在当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自然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尤其认为其“遗珠甚多”。

  国民党败退大陆后,迁至台湾的仅有凌鸿勋、胡适、傅斯年、董作宾、李济、王世杰、朱家骅、李先闻、王宠惠、袁贻谨、吴大猷、吴稚晖12人,在国外的有陈省身、李书华、林可胜、赵元任、萧公权、李芳桂、汪敬熙、吴宪、陈可恢等9人。其余(除萨本栋等人去世外)均留在了大陆,只不过少数之人伴随荣耀,更多的则是饱受迫害,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不同,绝大多数人的学术生命更是定格在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