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 乡土瑰宝———读吴社卿《社峰古村探源》有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林隐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21 14:30:20  文章录入:w8884876  责任编辑:w8884876
 

村落文化,乡土瑰宝 - wuyan8884876 - wuyan8884876的博客

  

    村落是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是人群聚集、生产、修身养息的地方。一座村落若保存良好,就一定具有赋承其中的文化内涵。

社峰村位于兰溪市永昌街道办事处附近,村以峰名,世居吴姓,典型的血缘村落。吴是大姓,《史记》曾列其为天下第一世家,自先祖吴文仪南宋时从淳安清溪杜塘迁此至今,已历750年,是一座被人们誉为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古村落。

个人以为,古村落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溯源的触动,主要因素是她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它们交融互摄,相得益彰,从中折射出一座村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和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材。

《社峰古村探源》一书作者吴社卿,是社峰第一代先祖吴文仪的第25世孙,生斯长斯,对社峰的人文、地理,掌故熟稔于心,加上学识渊博,常年致力于风水研究,又有着在诸葛镇上工作和参与云山街道中徐前期石门槛景区开发的经验,对吴姓的起源与社峰的渊源,对本地建筑与堪舆的关系,对人居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发展都了如指掌,具有很强的涵盖性。

社峰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之情和藏风聚水的特点,营造勾勒出了一种意境文化,渗透出一种独特的古韵氛围。由此可见,社峰吴姓先族非常讲究人与环境的协调共荣以及天人一体、万物合一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

社峰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她留给我们的大量诗词。社峰吴氏家族自元以来就建有“明雅书楼”,藏书千卷,解惑授业,名人辈出,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峰村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耕读传家文化,从元朝开始至清帝退位,共培养出了数百名太学生(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和庠生(旧时称府县学之生员为庠生)。对家族的这些历史,吴社卿颇为自豪,专门用了《诗词篇》《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和《人物篇》三大篇章来表达耕读传家的思想。

耕读传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家庭建设目的,提出的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耕,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传家则是一脉相承的带有社会性的家庭生活方式。现实表明,一个村庄的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就越丰厚。社峰之所以能物阜民丰,人杰地灵,人居环境藏风聚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带来的潜移默化分不开的。

更重要的是,耕读传家使这座古村落的结构组织和规划更为严谨,除了宗祠和住宅之外,她的水口、关锁、水渠、街巷、广场、书塾、义仓、牌坊、庙宇等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可见他们非常重视公共性和整体面貌的建设。社峰目前遗存的积庆堂是兰溪唯一一座建于明代的上香堂,甬道、通道、水池、置放先祖牌位的搁柜,金檩、浮雕等都保存良好,村落里的其他建筑,如文昌阁、关羽庙、旌节亭、隆兴殿、双莲桥等的布局结构、刻画装饰,也无不浸染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映出社峰村落以宜居兴业和生态景观为核心内容的地域特色。

吴社卿是个有心人,编著这部书的时候,他从唯物史观出发,论必有据,资料来源不仅有《社峰吴氏家谱》《兰溪光绪县志》和自己穷经皓首对风水的研究和文史的积累,也收录了很多今人的文章,这种借引证、旁证和取证的广征博引精神,非追求者难以达到,所论之言,精辟深化,客观谨慎而中肯,具有科学论定之效,尤其是字里行间对社峰古村落八景图、大公祠堂、牌坊、古庙、石桥、门楼的复兴、复建寄予厚望,足见其对弘扬家乡文化、弘扬兰溪的人文精神,为做大做强旅游业造势的拳拳之心。另外,他在谱牒学、堪舆学、建筑学等领域内那种拓荒牛般的努力,还加强了村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化意识,起到了使族风村俗世代相传的作用,可谓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