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吴公 有姓无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0 21:13:05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上蔡吴公 有姓无名

一.有关史籍的记载: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载:

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载: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载:

贾生名谊,索隐名义。汉书并作也。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正义颜云:秀,美也。应劭云:避光武讳改茂才也。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索隐按:吴,姓也。史失名,故称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资治通鉴卷第十三齐哀王襄薨载:

“上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贾生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帝谦让未遑也。上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为长沙王太傅。”

 

二.有关县志的记载:

上蔡县志(上蔡县地方史志编辑委员会编1959年版)第二章人物简介载:

吴公,上蔡人。西汉文帝元年(前76年)为河南(今洛阳)太守,治平天下第一,征为延尉。荐一代奇才贾谊于文帝,帝诏谊为博士。吴公被班固称为“汉家循吏之始”。 

 

上蔡县志(清康熙29年刊本)载:

卷之八选举: 第一人就是:吴公

卷十人物志中:汉吴公传:“吴公,上蔡人。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因原件模糊,以下从略)

 

洛阳县志(清乾隆十年刊本)

卷之二十四纪事:“文帝元年 召河南守吴公为延尉,以贾谊为大中大夫。”

卷之八人物:“贾谊,年十八,善属文。河南守以吴公为荐,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三.书刊--《贾谊评传》正编第一章(节选)

贾谊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其家乡河南洛阳度过的。从小就博览群书,“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这说明,贾谊少年时代对儒家经典,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有过系统研究,并颇有心得。所以,在他18岁那年,即公元前183年,他的才华被河南守吴公发现,并被吴公“召置门下,甚幸爱。”(《汉书 贾谊传》)。吴公史失其名,因为他当过延尉,所以《史记》称他为吴延尉。吴公当时为“河南守”,即汉初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据《史记 李斯列传》,李斯是“楚上蔡人”,即今日河南上蔡西南一带人。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我们知道,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思想也吸取了许多法家的成分,他既“隆礼”,又“重法”。所以,他的两个大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成了著名的法家,也就不奇怪了。吴公尝学于李斯,可说是荀子的再传弟子;贾谊从学于吴公,可说是李斯的再传弟子,荀子的三传弟子。

 

由此可见,书刊--《贾谊评传》已经对吴公作了综合评述:几乎所有国史、地方志,皆言“吴公史失其名”。与他同是西汉人的司马迁,比他只少68岁,写《史记》时,也只“闻河南守吴公”,而以官职吴延尉相称;东汉班固写《汉书》,排循吏如河南守吴公为第一人,“蜀守文翁为第二人。但文翁有传,而吴公无传。还有,无论是国史或地方志,皆言吴公是“上蔡人”。但吴氏族谱皆言:“吴公”就是重道系31世的“吴庄”, 可见“国史”与“家史”又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