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赣承顺公支系吴氏族谱》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福泰  文章来源:泰师的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9 19:18:11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闽粤赣承顺公支系吴氏族谱》考

(一)背景材料

                                                                                                                

1、《闽粤赣承顺公支系吴氏族谱》(节选)

1宣公,简长子,字守德,妣孟氏、刘氏、毛氏。宣公名宣成,兢公之七世孙也,自少随父。吴宣前数十代都不是布衣,籍贯无定。后汉同光年间,从父宦游西蜀阆州,居阗中县巫锡山。西川剑南节度使孟知祥以女妻之,933年,唐庄宗李勖封孟知祥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称帝,封吴宣为附马。同年孟知祥殁,其子孟昶立,吴宣在孟称帝后不久,预见后蜀不会长久,更不愿意卷入这个国家的内部争斗,936年抛弃驸马的荣华富贵,携妻带子迁到江西抚州临川石井里,是年宣63岁。数年后又带长子、三子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留次子吴经在石井,迁南丰嘉禾驿梓口庙李宁庄。公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甲午四月十五日未时,卒于五代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庚戌九月十二日,享年77岁,葬青鱼潭。次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辛亥九月,与妣孟氏合葬於今江西南丰县世贤乡坐东朝西翠鸟下潭形,公居左妣居右。有31877曾孙360元孙。子三:纶、经、绍。

重修青鱼潭墓序:吴府公讳宣,娶孟氏夫人,唐太史兢公之七世孙也,自蜀徙于江西,卒于后汉乾三年(950)庚戌九月,葬于南丰青鱼潭。生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六十元孙,宋朝天圣年间,析处抚、赣、建武、四军之地,以逢塘、逢井、逢源为识,其后皆为盛族,而南丰、南城两县尤盛,近丙午岁,族弟东安主薄吴文容,经呈有司,复修青鱼潭吴府君及孟氏夫人墓一所,及祝家山金斗窠纶、绍两府君,及天井湖朱曾墓四所,合族往拜祭奠,又从而封沟之,蒙宪户部宏斋先生赐之序,其间有教有戒,反覆谆切,凡尊祖敬本,视此畅然兴感焉,今列谱于序文之首,凡我子孙永传世守,勿忘勿坠。

宋淳佑九年(1249)已酉岁正月朔日十三世孙从政郎常德府推事官攀龙谨书

宣公像赞: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古仰高风。

南宋理宗端平甲午岁(1234)中秋月克堂牛马走 宏斋题

注: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

 

宣公配孟氏夫人像赞:父为蜀主,身配仁人,慈祥恺悌,鸟产精英,克事夫子,不事惊宠,内助斗金,福禄来临。

后人追宣公诗:姬承后稷肇宗祧,泰伯留传季扎邀,兢祖将军唐相国,宣公驸马蜀王朝,纶经绍代分支派,塘井源居继族标,三让高风垂不,万年星日共昭昭。

 

2纶公,宣长子,宋朝状元,字伯宗,生于唐昭宣帝天佑元年甲子(904)正月初四,33岁与父母兄弟同迁临川石井,继迁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窠。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997)殁,享年94岁。与刘妣合葬江西建昌府南丰县金斗窠,朱曾二妣合葬天井湖。妻刘氏、曾氏、朱氏、李氏。生1047孙。子十:长子吴宏、次子吴宥、三子吴华、四子吴福、五子吴珍、六子吴万、七子吴兴、八子吴宝、九子吴仪、十子吴景。

 

3宥公,即承顺公,又字开拔别字仁郎,纶次子,宣公十八世孙之一也。宋进士,敕赠文林郎官吏部,诰封中宪大夫,生於五代纪後梁均王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北宋仁宗年间,为吴氏入闽始祖。原居江西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昆季十八袭父纶公分授产业,嗣因宋仁天圣五年(1027)八月二日火焚居乃迁居竹家山析山塘,以父昔有逢塘逢井逢源之誓,因居之后隐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教子耕读不乐仕进,又隐居福建石龙岩笔架山下。卒与妣邹氏合葬漳州龙岩县笔架山虎形坐坤向艮未山丑向兼坤虎形,即墓葬于龙岩石牌前笔架山下大路上,后又立承顺银牌葬于上杭县胜运里兰家渡官压坪燕子阁形,为“燕子傍梁”。配邹氏彭氏,按兴宁刊谱载又配陈氏黄氏,生子四:坎一、 坤二、震三、巽四。

 

 

4坤二公,字祥兴,宥次子,派行六,宋敕赠文林郎、钦擢御史、奉正大夫,随父由宁化迁龙岩,公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迁永定,卒於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享年97岁,初葬永定,再葬上杭,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移葬大埔县湖寮乡之五虎山麓,清宣统元年重修,并於山麓下建承坤祠一座。配彭氏,兴宁刊谱又配王氏,王妣葬永定县溪南里绣针落槽形,彭妣与第三子吉甫公赴任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令,卒於任所,运柩回龙岩,途遇大雨,阻於永定之金丰里瑶上,雨止,封域随起,乃号为天葬地,其地名铺毡玉枕形巽山,即永定溪南里锦封窑背,巽山。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

    坤二公墓:坤二公祖考妣墓于2011年由湖寮转葬大埔县茶阳镇新村雪坪。

 

5吉甫公,又名远谟,坤二公三子,世居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群萃州,宋进士,原任广东博罗县知县,忠信廉明,邑人戴德,名载邑志。生於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壬戌正月二十日,卒於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癸未,享寿八十有二岁。配林氏传派福建永定、晋江县灵水、广东大埔等处。公葬福建永定县扶来圩丰田里湖雷乡莲塘岗锈针落槽形庚山甲向妣林氏福娘,卒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辛卯,葬大埔县与永定县相连地界断缺背,又曰沟沙坪村中逆水吸水龟形,戌山辰向。丰顺汤田刊谱载长治地方蓝树校向狗社坪,戌山辰向。乾隆25年(1760年)润五月初四日午时,重修分金,九大房永远昌盛,惟坟左地坪被邹姓建筑围墙,有碍观瞻,次年邀请各户题银,向邹姓买拆围墙地基数丈,即立界无异,裔孙见龙买墓前围地数丈。生子二:长五四郎,次五五郎。

吉甫公墓1998年因建梅州至坎市铁路建设需要,迁移至湖雷镇石坑前头岗山上。

 

6五四郎,五四郎,吉甫之长子,名文偕字友模,为宋进士,居福建永定群萃州,嘉定年间(1208-1224)汀州寇作乱,公因避乱,后徙广东大埔峦州新村(雪坪)。公生于南宋高宗绍兴12年(1142)壬戌715午时,卒于宋理宗绍定2年(1229)已年丑611丑时,享寿88岁。葬于大埔新村断缺背锡坪湖屋后,母坟旁,虎形,壬山丙向。妣张氏,卒葬断缺背黄龙现爪形,癸山丁向。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十月初十日寅时,千七千八两房及近地嗣孙集议更葬,金骸十有一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十月二十日动工,二十八日竖碑,子山午向兼壬丙分金,此系千七千八公房与永定南门房作主,妣张氏六娘葬新村大岌上桅杆树下猫儿洗面形又号黄龙献爪癸山丁向,碑镌千七千八公名字。永定思贤村朴园公云:前因修张婆太,千八公裔将千八公罐附葬千七公葬,不愿亦将千七公罐附葬,后掘得张婆金埕于坟底,此碑独镌千七千八之由来,永定南门煌甲公,登明崇祯癸卯科进士,竖桅于此,以示荣耀。五四郎妣张氏六娘生九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

 

7世千九郎五四郎之九子,名逊,字恭,妣廖氏。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14)甲申岁,卒于元世忽必烈中统七年(1266)丙戊岁,公婆合葬上杭扎滩。公居福建汀州永定南门里、晒龙坑、分留、畲滩、箭滩、樟树潭、青龙寨。千九郎名逊,生二子:长六四,名发,字若华。六千九郎次子六五郎。

8世六四公,名发,字若华,六四公妣黄氏生二子、陈氏生五子:念一字德玉、念二字德荣、念三字德道、念四字德达、念五字德元、念六字德金、念七字德庆。六四公最后迁于祖妣,合葬锦丰镇彭婆太坟侧。
 

9世念七公,由永定箭滩迁居镇平县大地村石禾坪。二世奕兴妣廖氏。三世承宗妣安氏。四世荣裔早逝,妣钟氏担维锦到葵岭枫树下开基。

 

2、福建永定县箭滩吴氏碑记(此碑是永定箭滩不久前出土的六百多年前的古迹)

吴公姓也,璘公讳也,以信公之字,介□公别号也肇自祖讳吉甫,以人材仕元,知广东惠州府归善尹,有政绩传于世,卒于官。长子讳四郎,公之高祖,扶襯归,以舟便次于本境溪南箭滩,见其风土完粹,因而家焉,此永邑有吴氏始也。至于溯流穷源,出自宁化等而上之□□□姬姓吴太伯者,有族谱可查。继而讳景通,公之曾祖也。讳源远,公之祖也,咸隐德弗耀惟恭耕读迁居至轮粟授义相。讳常德作配林氏,公之考妣也。尝闻公之生也,风骨昂藏,志气英迈,素行大彰于世,不得言而后可以传不朽者。今公孝子慈孙国子生文绘,府庠生诚□,庠生谟惟,以先人有善弗传是惧,来状于余,将以求予铭,予不敢辞,请以所闻于乡党、称于家庭者而述之。夷考公之弱冠能知先人创业之艰,守成之难,淡泊无为,□任自然,以公之□行也。迨公壮年,受先基克勤克俭家声,□□无愧先人。至于教诸子以义方,禁诸子以□□者,谆辞祥尽,然□戒沐浴,洞洞属属者,□事亲奉祭之至诚,此公之家行也。族人之失所,则周给之。恐后姻婚丧葬,则乐助而弗遗。时庸展亲此,公待族之行也,不特此也。□而不能散不□,殖而自□,遇荒而赈不□没,以□利见无穷,不能殡则济于棺椁,轮以米财,□□□□□□□□一人桥路□□,不吝私财,肯□肯造,可徵者非特一处,□人乐施,此公处乡邑□□□□□□□□□行,公自少至老,始终弗渝。罔以裹耋倦幼,此公处常之行也。以至找人……

 

3、蒙元对汉族的统治

至元十六年(1279年),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标志南宋灭亡。1368年夏历正月,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推翻元朝,在应天府建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8月,征虏大将军徐达领兵攻下元大都,明太祖改大都名北平,以应天府为南京。

蒙元统治时期,汉族老百姓是不能取名的,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取名,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所谓“以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就是“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这个制度有大量的史实可为佐证。这还可以从明太祖的家庭来看。朱洪武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载: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百六为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养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为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有四子,长为初一,次为初二,三为初五,四为初十,朱初一即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仅两个儿子,大的称五一,小的叫五四,五四是朱元璋之父,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五一之子名字依序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名字依序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之父后改名“世珍”,母名陈二娘,朱元璋原名重八,也是在打下大明江山后才易名的,蒙元统治的领土广大,所统治的人又非常多,而在蒙古人统治的人当中,最多的仍然是汉人,.蒙古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等,最高等的是蒙古人无疑,而色目人,,也就是波斯人突厥人这些深目高鼻的白种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二等人,最低等的就是汉人,打死不用偿命,再加上他们人数多,所以蒙古统治者管理汉人管得十分严格。为了怕汉人造反,蒙古统治者不准汉人拥有武器,蒙古人的规定很严格,只要是金属做的器具都不行,连家家户户每天必用的菜刀,都规定要五家合用一把,除了武器之外,蒙古人管的事非常多!他们规定一般人,如果没有做官就不许有名字,那麽,如何给孩子一个名字呢?蒙古人规定,只能用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龄作为孩子的名字,例如陈家的孩子出生的时候,祖父正好六十六岁,那麽孩子就叫做“陈六六

蒙古人还不准汉人晚上点灯,更不准他们随便聚在一起说话,如果被抓到的话,就要接受处罚。由於蒙古人很怕汉人造反,所以用尽各种方法限制汉人。如囚笼高压政策:元政府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主由蒙古人担任。这二十家就是甲主的奴隶,其衣服、饮食,甲主可随意索取,女子、财产,也可随心所用。在甲主控制下的汉人不能打猎、不能持有兵器、不得集会拜神、不得学习拳击武术、不得赶集、赶场,甚至夜间走路也被禁止;总之,甲主说什麽,他们就得做什麽,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反抗。.由于汉族人口众多,蒙古人采取了减少汉族人口的办法,每个月都要将整村整村的汉人扔进大海,来控制汉族的人口增长。喇嘛番僧在当时被赋予无上的特权。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僧侣不仅享有法律特权,甚至还干预司法。元朝的寺庙是一种享有特权的经济实体,它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江南佛教总督杨琏真伽,把宋朝皇帝和许多大臣的坟墓,全部挖掘以获取金银珠宝,至少有五十万户农民(约250万人)被编为寺院的农奴。喇嘛所过之处,随从如云,强住汉人住宅,把男子掠走,留下妇女陪宿。他们很少出钱买东西,都是直接掠夺。如此统治和压迫,历代少见。在元统治下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反抗斗争不绝史书,据记载,只江南地区,就有200余起。

 

(二)对背景材料的分析

 

1、由《闽粤赣承顺公支系吴氏族谱》可知历代先祖的出生年份为:1宣(8742纶(9043宥字承顺(9284坤二(10035吉甫(10826五四(11427千九(12148六四 9念七。且5吉甫公是宋进士,任广东博罗县知县。由《福建永定县箭滩吴氏碑记》知:吉甫公在元朝时任广东惠州府归善县知县。而且蒙元对汉族的统治时间是1279-1368,其时汉族老百姓是不能取名的,因此可以断定:吉甫公在南宋时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并任广东博罗县知县,南宋灭亡后在元朝继续为官,任广东惠州府归善县知县。6五四(11427千九(12148六四 9念七这四代因对外没有名字(有名字的话可能是蒙元灭亡后取的),只能是蒙元统治时所生。

 

2、再从老族谱1宣(8742纶(9043宥字承顺(928 4坤二( 1003 5吉甫(1082 6五四(1142 7千九(1214 8六四 9念七来分析:

3宥字承顺(928)与4坤二( 1003)父子之间相隔75岁;4坤二( 1003)与5吉甫(1082)父子之间相隔79岁;5吉甫(1082)与6五四(1142)父子之间相隔60岁;6五四(1142-1229)与7千九(1214-1266)父子之间相隔72岁,父子年龄全部悬殊这么大,是很不正常的,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五四郎、千九郎都是宋朝出生、宋朝去世的,根据《福建永定县箭滩吴氏碑记》,吉甫公在元朝时任广东惠州府归善县尹,其子五四郎是护送其棺襯回原籍经过永定箭滩时,见其风土完粹,因而在永定箭滩开基的。故五四郎、千九郎绝对不可能是宋朝年代的人,只能是元朝时代的人。

 

3、《宣公像赞》是公元1234年由包恢号宏斋所题,《重修青鱼潭墓序》是公元1249年由宣公13世孙攀龙所题。而承顺公自认是宣公后裔(这我认为不会弄错),而且牢牢记住《宣公像赞》,且族谱上一定有《重修青鱼潭墓序》,说明承顺公肯定是宣公后裔,而且是公元1249年以后带上族谱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再隐居福建龙岩笔架山下的,故承顺公不可能是宥公,而是宥公的后裔。

 

由上面分析再以27-28年为一代可得吴氏先祖的出生年份大致为:

1宣(8742纶(9043宥(9284××(956 5××(985 6××(1003 7××(1031 8××(1059 9××(1087 10××(1115 11××(1143 12××(117113承顺(1199)  14坤二(1226)(老谱100315吉甫(1253)(老谱108216五四(1280)(老谱114217千九(1307)(老谱121418六四(133419念七(1361)。

照这样估算,承顺公1199年出生,到1249年以后由江西迁徙福建宁化,此时承顺公也有51虚岁了(估计承顺公是带着四个儿子,几个已出生的孙子,一家几十口人,一起迁徙的),这样的年纪肯定能牢牢记住并且教育后代要牢记《宣公像赞》的。那么从3宥(928)到承顺(1199)应该是缺9代。至于为什么会缺这么多代,应该是蒙元统治对汉族文化摧残的结果。

宣公13世孙吴攀龙在公元1249年撰写《重修青鱼潭墓序》,接着承顺公由江西迁徙福建,照这样推算,承顺公也是宣公13世孙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