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会 县 人 物 传
吴 大 猷
吴大猷(生卒年无考),字子嘉,别字秩卿,号菘圃,四会镇东门人。廪生。清咸丰十一年(1861)乡试中举人,列为拣选知县。同治二年(1863)考取国子监学正。壬戌癸亥(1862、1863)会试荐卷,乙丑(1865)会试备中。后改教职,特授韶州曲江县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回归主讲绥江书院。当时知县陈志喆和他商量拟修县志,大猷响应,担任总纂。经过几年努力,志稿已具雏型。因编校任务繁重,他于光绪二十一年辞去书院讲席,专司志事。次年,一部体例完备、内容充实的《四会县志》终予编成出版,大猷实主其功。
吴 炽 昌
吴炽昌(生卒年无考),字炳勋,号南皋,四会镇东门人。贡生出身。清同治九年(1870)被荐为候选郎中,后被调到广西差遣委用。同治十三年经巡抚刘坤山奏请,留他以知府补用,办理梧州厘务,光绪二年(1876)被委任代理柳州知府。光绪七年复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调他为补用道花翎三品衔,委他总办西山矿务,兼办开平煤矿事务。光绪十二年任道员。光绪十四年受命办理津沽铁路事务,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光绪十七年,负责勘测东三省至海参崴的铁路。光绪二十年告假回乡。宣统二年(1910),与邑绅刘子瞻续办矜育善堂,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朝廷为褒奖他,赐给“乐善好施”的牌匾,挂于吴氏宗祠内。
吴 仰 曾
吴仰曾(1861—1939),原名仲泰,字述三,四会镇东门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11岁时,作为清廷派遣公费留美学习幼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攻读,尚来毕业便奉命回国,入开平矿务局。光绪十二年(1886),再赴英国学习矿冶,光绪十六年毕业于伦敦皇家矿治学院,曾在墨西哥、瑞典、西班牙等国办理矿务。回国后成为矿冶工程师,赐进士出身,赏花翎二品衔;先后在热河及南京附近矿区服务,并赴浙江勘查矿藏。后在开平矿务局服务多年,任该局帮办、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八国联军侵华时,他在该局组织自卫队保卫矿产。其后俄国人又派兵欲夺开平煤矿,被矿务局自卫队所拒,因而使矿区得以保存。嗣后开平煤矿转为莱资公司,吴仍任要职。后转任鸡鸣山煤矿总办、分省补用直隶庚山道二民国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工矿厅工程师。民国9年(1920)退休。后又在天津、汉口等地办实业。民国28年殁于北平,享年78岁。
吴 应 科
吴应科(1859一?),原名天保,字国才,号盈之,四会镇人。同治十二年(1873)14岁时,由清廷派遣公费留美学习。回国后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补习。光绪十八年(1892)任北洋海军提标都司,充督队船大副。申午中日海战中,英勇善战,被清廷赠以巴图鲁(勇士)称号并赏戴花翎。后历任海军蓝翎千总、北洋电讯局总办等职。曾出使英国任头等翻译,保升副将,并兼总兵衔。又任上海江南船坞总办、署理。宣统二年(1910)为北洋舰队统领。辛亥苎命后,被湖北军政府委为海军总司令。民国时期曾任海军右司令(海军中将衔)、海军部参议、总统府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后其故居被称为“将军第”。
吴 昭 安
吴昭安(1860一?),又名仲贤,字伟卿,四会镇人。同治十三年(1874)14岁时由清廷派遣公费留美学习,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光绪、宣统两朝历任驻高丽国仁川、元山等处领事,新建陆军军械兼洋务局总办。曾作为硕醇亲王随员专使德国。后任驻日本神户歉阪总领事、横滨总领事,驻墨西哥国代办使事兼全权专员。加同知衔,赏戴花翎。
民国元年(1912)3月,唐绍仪(吴的留美同学)任国务总理时,他曾在内阁任职;后来唐兼任香山县县长,他也随去任局长。民国5年7月,任江汉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管理汉口工巡事宜。后任侨务局副总裁、代理总裁等职。民国6年9月,获赏二等嘉禾勋章。民国8年3月20日又获赏二等大绶嘉禾章,后又获二等宝光嘉禾章。晚年留居山东。
吴 春 良
吴春良(1917—1946),又名亚金,邓村镇上江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民国23年(1934)四会中学毕业,后在邓村国民学校任教。民国28年初,中共党员伍更生领导的广东省税警总团政训处政治大队第三分队到邓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吴春良积极投身宣传工作,并被吸收加入青年集训班。同年5月,被抽调到三水前线服务总队,成为骨干。后经伍更生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2月中旬,日军进犯粤北,他随政治大队开赴清远前线,负责抢运伤员到后方治疗。次年1月上旬,清远战役结束后,春良被编到第五分队,驻在四会上林。由于暴露党员身份,他只好离开政治大队,回到邓村任国民学校校长,同时秘密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工作。民国33年7月,他由当地父老乡亲推举,并得到党组织的同意,出任邓村乡副乡长,仍兼该乡国民学校校长。
民国34年(1945)5月,珠江纵队挺进西江大队到达广宁以后,使广宁、四会两县的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密切监视共产党员和游击队的活动。春良等人的活动,早已引起反动派的注意。同年6月,春良被四会别动队逮捕,解往广宁入狱。民国35年初被杀害,时年29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 子 复
吴子复(1899—1979),原名鉴光,又名鉴,学名琬,号坛庐、伏叟、宁斋。抗战胜利后更名子复,取以志光复之意。四会镇人。居所曰泷缘轩、怀冰堂、野意楼。8岁起先后读私垫、小学、国文专修科、英文专修科等。13岁起学写隶书,执著专注,技法日进。民国11年(1922)考入广州市美术学校西画系,民国15年毕业。后随北伐军北上,以绘画作战地宣传工作,翌年回穗。此后与同学李桦、赵世铭等组织“青年艺术社”、编印期刊《画室》及《青年艺术》,宣扬新艺术运动。民国21—25年回广州美校任教。民国25--26年任广州市民众教育馆职员。抗战时期辗转粤北山区,先后任战时艺术馆美术系导师、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回穗,任职于黄图文化公司。民闰36年,与伍千里、李居端等国画研究会人士在“黄图”举办美术展览会。1949年末,与李研山、陈汀兰在香港举办书画联展。
建国后,吴子复于1952年被聘为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后任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委等职。从此结束数十年颠沛生涯开始有安定的环境和充裕时间潜心笔墨,成就更为卓著。故他将画室名为.“宁斋”。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62年加入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后任研究会副主任。1963 年在广东省文史夜学院书法讲座中讲授《汉魏碑刻的书法研究》等。1979年8月24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广州,享年8l岁。
吴子复作为一代书画、篆刻名家,主张“自由发展,矩蠖不拘”,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青年时擅长油画,宗法野兽派,卓有成就。
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代表作有《总理遗嘱》(民国20年为广州1中山纪念堂落成书写入石;现存纪念堂讲台壁上)、广州“镇海楼”牌匾、“广州博物馆”牌匾及长联(1950年写,存广州博物馆)、临《石门颂》条幅(1959年9月参加中国书道展览会,展出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洪秀全纪念碑”碑文(1959年10月写,存花县洪秀全纪念馆)、隶体中堂毛主席诗词《菩萨蛮·黄鹤楼》(1966年2月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览会,展出于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中苏人民友谊亭”、“中朝人民血谊亭”牌匾:(写于60年代,现存陵园内)、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巨幅毛泽东《长征》诗、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朱德《游七星岩》诗(70年代后期写,为吴氏晚年代表作)。书法集有《吴子复隶书册》(内容书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诗词,1980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子复书(好太王碑)字》(1987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油画、连环画:《静物》、《鹄》(193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现仅存照片)、《从猿到人》、《太平天国》(50年代前期作,存广州博物馆)。
篆刻集有《野意楼印赏》(精选历年刻制印章一百方,为粤派印风精华集)。
吴 世 英
吴世英(1928—1986),四会镇人。民国19年(立930)随叔父吴泉记移居香港。初学打金饰,后开设联发金属制品厂和丽景贸易公司。曾任侨港会宁同乡会主席、香港湾仟区议员等职。在任期间,推行敬老尊贤及奖学活动,提倡青少年康乐,促进同乡情谊,深受旅港同胞爱戴。1979年11月,他深怀爱国爱乡之情,首次率领会宁同乡会元老28人回乡参加四会县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并积极支援家乡建设。从此。会宁同乡会的乡亲与家乡往来日渐密切。1981年,他为四会县筹建侨联大厦积极筹款。并亲自出任侨联大厦筹建小组在海外及港澳的联系人。1986年在香港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