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山吴氏宗祠的木雕艺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若愚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0 7:27:31  文章录入:吴缘  责任编辑:吴缘
 

 

点击图片进入图集

    宏山吴氏宗祠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宏屿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民国元年再次重修。原朝向为坐西朝东,民国重建后,变坐北朝南。宗祠分为前后二进,有戏台、天井、拜亭和寝堂,厅堂面阔四楹三间,抬梁穿斗混构式木构架,悬山顶,外围风火墙。宗祠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基本保留了清代精致瑰丽的建筑风格,特别是祠内的藻井与神龛让人刮目相看。

由于古代的建筑多为木构,火成了人们的心腹之患。中国古代建筑的很多构造都与防火有关,藻井就是其中之一。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它共有八颗星,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因此人们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八角形或圆形井,饰以荷、菱、藕等水生植物,防止火灾发生,“藻井”之名由此而来。藻井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只能在宗教建筑或皇家建筑应用,“礼崩乐坏”后,不少民间建筑顶部也做成藻井的样子,宏山吴氏宗祠戏台天花也是这种“僭越”的藻井式。该祠藻井为圆形,四角形边框和藻井之间的四个角落里各阴刻有蝙蝠,取其谐音“福”,象征幸福如意。内围的圆形分三层,不用一钉一铆,全用传统的斗拱榫卯穿插叠筑而成:外层用三层斗拱叠筑成如意状;中层夹饰以《三国演义》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大型组雕,栩栩如生;内层为层层缩小的螺旋式,风生水起;顶心处悬挂垂花和吊灯,花团锦簇。整座藻井,动静结合,工艺繁复而精细,令人叹为观止。除避邪防火功能外,戏台顶中央的藻井还起着装饰和扩音共鸣作用,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藻井如音箱,使演员的声音更圆润饱满,传出更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祠堂神龛是祠堂的“灵魂”,耀人眼目。神龛与戏台相对,为的是演戏时祖宗能与儿孙同乐。神龛高2.8米,宽1.8米,长2.3米,以黄杨木、杉木、花梨木为材料,中间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顶上有牌匾,两个篆书镏金大字“如在”,庄严肃穆。顶部雕刻着金宫银阙、各路神仙,两条昂首怒目、腾云驾雾的金龙盘绕在两边立柱上。神龛各部位精雕细刻,内三层,外三层,繁而不乱,题材丰富。据吴氏族人介绍,神龛木雕是由先族人重金从莆田聘请来三位高手,花了三年时间雕制而成。在注重大气势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细部装饰,充分运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疏密错落,变化有致,寓婀娜于刚健,挟流丽于端庄。雕刻内容以百姓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为题材,如“二甲传胪”、“烂柯山”等,反映民众向往神仙世界、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大者如繁缛精致的盘龙舞凤,小者如形态各异的虾米鲎仔,雕饰刀法熟练,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当时民间工匠高超的技艺。整个神龛木雕均饰以金箔,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神龛正、左、右三个木壁板上,自右至左楷书阴刻着吴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木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理无殊也。木有枝,水有流,人有子孙,理亦无殊也。根之固者其枝茂,源之深者其流长,德之盛者其泽远,理更无殊也……”激励吴氏子孙尊祖寻根,慎终追远。

不但神龛木雕精美,连神龛前的槅扇门做工也十分讲究。槅扇门顶额为姬礼房于道光十七年立的“延陵世胄”牌匾,两边有镏金花边环绕的对联“派衍延陵共仰风遗挂剑,地非合浦偏欣里著还珠”。槅扇门由八块门屏组成,便于供神祭祖时拆装。槅扇上部分还保留着吴氏宗亲、清道光壬辰科状元吴钟骏楷书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书法端庄遒劲,颇具观赏价值。门扇上、中花格雕饰有“菊寿延年”、“牡丹富贵”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雕工细腻,生动传神,底髹以朱漆,浮雕图案则施以金箔,显得高贵富丽。门屏下方为八副髹漆图案,图中人物着装打扮为明代风格,内容有“郭子仪拜寿”、“赵颜求寿”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故事,构图精巧,描绘生动。

这些图案,多数是出于劝勉子孙孝顺、仁义、励志、好学,这也是宗祠在祭祀祖先外的另一个作用——教育子孙。最典型的就是“九世同堂图”,展示了一个传统家庭的典范:聚族而居,讲三纲,重五常,各安其位,其乐融融。在传统社会里,宗祠就是家族的“根”,也是社会的“定心丸”,它通过宗法制度把家族凝固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中华民族,也因此拥有了足以维系数千年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