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w8884876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5 11:23:59  文章录入:w8884876  责任编辑:w8884876
 

图/文:胡波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一:油菜丛中的社峰村旌节亭(摄于2008-3-27)

  

    3月27日离开永昌老街后步行三华里去社峰村,两年前的初夏曾经来过该村,为的就是看看新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积庆堂,那次因为时间匆忙几乎没有拍摄内部梁架照片,这次算是来“补课”的。社峰村以吴氏为主姓,南宋时从淳安青溪社塘迁于现址定居,村旁有社峰山,以此为村名,村落选址完全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原理,有“最胜之宅兆”之说。除了积庆堂外,村内外还遗存了多处古建筑,包括牌坊、古庙、石桥等。

 

    村北的一片油菜园里有“藏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四角石牌坊,通高不足五米,像是袖珍版的许国石坊。该牌坊俗称旌节亭,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故儒吴大业妻毕氏”所建,坐北朝南偏东12°左右,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楼脊有鸱鱼和宝葫,檐角起翘,斗拱粗犷,柱子讹角,有“恩荣”竖匾两块,南向两檐柱阴刻对联“卌年苦节锓彤管,一字荣褒慰素心”,亭子四周石板围护,立有一碑记,正中刻“奉上谕旌节故儒吴大业妻毕氏”,右边有“……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副都御史文巡抚浙江等处水陆……礼部右侍郎提都浙江全省学政张锡庚……”等字样,左边落款“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已未八月”。据说它是兰溪市现存的四十余座明清牌坊中唯一的四角牌坊,有比较高的文物价值。

 

    村南高地上是三进三间两天井式古庙“隆兴殿”,里面供奉“徐王大帝”,大门紧锁,无缘一见,门厅外有神态憨厚的雄雌石狮一对,疑为明早期遗物。从门缝窥得里面建筑尚存古意,大约也是明初所建,后代重修。走下“隆兴殿”不久就进入社峰村,村旁的溪流清澈可鉴,但仍可以看到垃圾成堆的不和谐景象,几座古朴的石拱桥依然担负着村民外出劳作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村落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文武桥有民国戊辰十七年秋(1928年)的清晰题刻,庆丰桥斧舟形桥墩上有刻“咸丰”等字样的石碑,双莲桥除了“双莲桥”三字外未能发现其他铭文。走进社峰村,还能发现不少精致的古民居和传统巷弄,山面起伏的马头墙、精美的牌坊式门楼、狭小的内天井、走马楼式对合院落,兰溪的明清住宅建筑似乎是介于徽派民居和东阳民居的中间体,其实本身这两大建筑体系就是一脉相承。一位老人指着她家门外的“恩荣”门楼说,省里都有不少专家过来考察,对其上的砖雕篆书变形体很感兴趣,但至今还没有人能读全这四个字。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二:近观旌节亭(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三:社峰村隆兴殿远景(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四:隆兴殿近景(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五:远观社峰村文武桥(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六:文武桥近景(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七:社峰村双莲桥(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八:社峰村庆丰桥(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九:社峰村内的古民居(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砖雕门楼上的篆书变形体(摄于2008-3-27)

 

    积庆堂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吴氏大厅,坐西朝东,几乎没有角度偏离,整体建筑布局是由四进两夹弄加封火墙围合成的纵向长方形。门厅左右两旁各立有二柱三楼式“恩荣”石牌坊一座。左侧一座与积庆堂垂直,坐北朝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故儒士吴法妻范氏立”的旌节牌坊,额枋上浮雕鲤鱼、海马、游龙等图案。右侧一座与积庆堂平行,坐西朝东,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吴肇鹏妻范氏立”的节孝牌坊,雕刻简朴,仿木结构明显。当年把牌坊建在前朝宗族大厅之前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封建教化,它扼杀了多少年轻女性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牌坊都会生出一丝怜悯之情,同时也带着敬仰,毕竟这是那个年代主流社会对民间妇女品行的最高褒扬。

 

    积庆堂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檩,前檐青石抹角方柱,各间装有可拆卸的木板门,疑为后代改建,内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前有卷棚顶,后为单步梁。门厅后有天井,两侧无厢房,步三级台阶入第二进前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檐也用青石抹角方柱,次间檐下各有平身科和柱头科四攒,其中靠近明间檐柱的两攒实为半攒,五踩象鼻昂斗拱,均无后尾,后檐用壶嘴形撑拱。前金柱之间设板门,左右辟入口,明间朝里还设有戏台,是兰溪龙游一带常见的做法。内部明间两缝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所有柱子柱头卷杀,梭柱,瓜棱形栌斗,礩形柱础,后廊天花部分损坏,露出覆水椽。在前额和后檐额上有一斗九升和一斗六升的襻间拱和扶壁拱,骑栿拱顺檩方向出两翘,异形上昂、枫拱、雀替和檩条下皮等处雕刻华美的吉祥图饰。正厅与前厅中间有青石板铺砌的天井相隔,两旁由单坡顶式的三间厢廊连接。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檐口高于前厅和两厢,内额悬挂明崇祯庚辰年题写的“积庆堂”匾额,内部梁架明间两缝用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柱节点处用刻有线脚的丁头拱撑托,其他做法与前厅类似。后厅明间前檐与正厅明间后檐之间有一间穿堂相连,左右置鱼池,有石栏板围护。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廊用卷棚顶,穿斗式梁架,原有的隔扇门已无存,内悬“思荐堂”匾额,中央置明代的石制上香台,靠后墙有石柱林立的祭台和木制神橱,用于存放祖先牌位。积庆堂除了在规模、用材和雕刻上较为出色外,还有一处值得欣赏的巧妙结构:建筑两边山面的木制板壁与砖砌山墙间用夹弄分开,人们可以利用这种内外过度空间通行、避雨,对建筑本身而言又有防火、通风等效果,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师的“别有用心”。

 

    从社峰村出来,落过柏黄村,远远看到几处气派的明清厅堂建筑,门外有旗杆石,应该是学而优则仕的官宦人家,因为时间已晚,怕延误了兰溪回金华的汽车,只能放弃。说实话,没有如此沉下心去的亲身体验是无法感慨于农村文化遗产的绚丽夺目,也是无法为此动容的。有句话说的好“真正的文化,大多根植于民间”,当然真正的建筑文化也大多根植于民间,据了解去年底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明确提出了“乡土建筑”的重要性。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一:我在社峰村积庆堂门厅外的留影(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二:积庆堂外的范氏旌节坊(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三:积庆堂外的范氏节孝坊(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四:积庆堂第二进前向外景(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五:我在积庆堂内的留影(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六:积庆堂第三进明间梁架纵观(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七:积庆堂第三进梁架横观(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八:积庆堂第三进前檐卷棚顶(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十九:积庆堂第四进内景(摄于2008-3-27)

 

[原]【2008-3-27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 

图二十:我在积庆堂鱼池旁的留影(摄于20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