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岙吴氏宗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正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3 19:54:13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吴岙吴氏宗祠

    吴岙村位于高枧乡政府驻地西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块状聚落,属半山区。吴岙村四面群山环抱,南北两面高山耸峙,峰峦绵亘。境内最高处龙头山,主峰牛官头海拔326米,东北邻桥下村,西南毗东谢村,西北临吴岙溪,省道杭温公路沿村东南而过。全村共529户,1756人,以吴姓为主。

    据当地《吴氏宗谱》记载: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董昌占据越地,自称“圣人”,闻吴宣义智勇双全,拟召为司马,宣义拒不就职,于是携妻、子由宁海县仙岩庄迁来此岙,见此地环山带溪,宜于居住,如鱼得水,故名“鱼濠”,后又改名吴岙。据传,吴岙原来众姓杂居,以孙姓居多,至宋朝,吴姓兴起,各姓消迁,鼎盛时曾达千户。吴氏祖先,在建筑方面,亦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明代,吴岙村就有“三塘七井半边月”、“六板桥头十二窗”的美传。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自南宋以来,吴岙吴氏出过不少名人。如宋代进士吴霁山、元代解元吴思明、清代学者吴应鳌、才女吴惠芳、太平天国军队录写吴国深等都出生在这里。

    吴氏宗祠位于吴岙古街中段南面,宗祠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四周皆为错落有致的青砖黑瓦的古民居。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后寝三进建筑。门厅三开间,为木牌楼建筑,明间屋顶高大,次间屋顶稍低,左右分设五级马头墙。明间后檐设戏台,戏台四柱,施藻井,屋顶为歇山翘角,龙吻脊,飞檐翘角,俊秀柔美。正厅三开间,明间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单步,次间五柱七檩。后寝三开间,天花板上彩绘云龙等各种图案,非常大气,均为单檐硬山人字坡屋顶。厢房二层各三间带一弄。吴氏宗祠整体建筑构造讲究,保存较好。

    吴岙吴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5年建(1800年),历经十余年才完工,清代举人鲍谦曾撰有《吴氏宗祠记》。2008年村人曾对门厅、戏台进行过修缮。

    宗祠内保存的文物主要有:《吴霁山先生墓碑》,胡长孺撰文,赵孟頫书丹并篆额,高226厘米,宽81厘米,厚13厘米,四栏。原碑已佚,为雍正五年重镌。《帛田碑记》,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12.5厘米。旗杆石两对。

    2006年10月26日,三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吴岙吴氏宗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