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吴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25 9:19:5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章,是与东汉大司马吴汉同时代的人,是西汉的《尚书》的博士,追随他求学的学生达一千多人之多。云敞(字幼儒,平陵人)与新朝的开国者王莽的长子王宇,也是吴章的学生。

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纷纷举荐王莽(田氏齐国王室贵族的后人),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

公元1年(按基督教的说法,这一年,耶稣的年龄是一岁),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公元3年,王莽篡政之后,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深表不平。想到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王宇决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去向他的老师吴章求教,商讨如何能够遏止王莽的种种恶行。

吴章认为,王莽此时怙恶不悛,一意孤行,而且又大权在握,他是无法听得进任何人的规劝的。他做事狠戾凶残,不循从道德良心做事,而且又喜欢装神弄鬼,对鬼神灵异的那些神神怪怪的说法深信不疑。所以不如就顺水推舟,搞一些鬼怪的神异事件来吓唬吓唬他。再套用那些歪理邪说,说明他已经众叛亲离,天怒人怨,连上天都将要降下大祸于他,从而逼他退位,永绝后患。

王宇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就派吕宽提着一桶血,在半夜三更四下无人的时候,把红惨惨的血水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仿佛是鬼神留下的诰谕,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再为非作歹、滥杀无辜。这事由吕宽执行,但在实行过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而且对怀有身孕的儿媳,也痛下了毒手。然后借此机会诬陷罪名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身为儒林领袖,吴章为他常怀于心的道德节义,用生命的代价,写下了最为重要的一笔,他威而不屈坦然就义,最终被王莽下令施以酷刑。残忍至极的王莽派人将他的肢体一节一节地割下,腰斩于东市门外。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读书人敢为天下先的志节,正是吴章对奉持一生的儒家之道,所作出的美壮绝伦诗篇般的注解。

吴章是一代大儒,追随他的弟子达一千余人之多。王莽认为他们全都是同党同伙的恶人,要全都禁锢关押起来,其中更不允许有任何人留在朝廷中做官。谁都清楚王莽的作派,连自己亲生儿子都敢痛下毒手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横祸,也为了继续保有仕途上的光明前程,吴章的学生们开始在朝野中,公然宣称自己不是吴章的学生,而早已师从其他某某人,早就不在吴章门下了。

当时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师的惨死使他悲伤欲绝。云敞决心挺身而出,为最为敬爱的老师,谨守为人学生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情义。当时正值风雨飘摇、局势动荡的剑拔弩张之时,云敞一路哭号跪拜着来到老师体无完肤的尸首前,肝肠欲碎。他大呼着自己就是吴章的学生,他悲切的哭声蕴含着对老师至深的追念,他将老师的尸首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包好,护在自己的怀中,泣不成声举不成步地哭号着回去。他不畏惧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吴章的学生,他不畏惧自此而后他就是冲在最前方的恶党与罪魁,他只知道老师坚守仁义直到尽处,而他自己终生实践的正是老师最深切的教诲。云敞公然按照师礼把老师的尸首敛棺而葬,他悲切的哀号之声倾动了朝野,使整个京师的人都为之瞩目。车骑将军王舜被他的义行深深感动了,他赞美云敞就如同栾布一样地有情有义,并推荐他为中郎谏大夫。云敞屡屡以生病为由,避隐在家终老余生。

千百年来,云敞成为了学生承事老师,忠义绝伦的典型模范。曾经有一首古老的谣谚这样地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正是说,政治清明的时候,读书人可以振缨而仕,到了乱世之世,则可以抗足而去。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读书人坚勇的志节,往往正是在力敌万夫的危难关头,表现得甚为壮烈,他坚韧不屈、坚忍不拔,一直把为人应有的道义尽到了极处。

公元七年,长安城里不断传出发现符命图谶的奇闻,一会儿有人报告朝廷说,发现了“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图书”;一会儿又有人报告说,在高祖庙里发现了一个铜匣子,里面刻有“汉高祖让位给王莽”字样的铜匮。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大清早,大司马、大将军、安汉公、宰衡王莽到高祖庙里上香,接受了铜匮,取出里面的王帽戴在头上,又转身来到后宫,对太皇太后,他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说:“太后,天命所归,我不能不即位啊!”之后,王莽转身又来到未央宫前殿,穿上华丽的黄色龙袍,坐到了汉高祖的子孙们世世代代已经坐了190多年的龙椅上,即了天子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一帮子老人员新朝臣的跪拜下,王莽“托古称帝”的“新”朝开始了。王莽自称为“新皇帝”。

王莽秉承“上天意志”在全国开始“复古改制”了。土地叫“王田”,实行“井田制”;废止“五铢钱”,都用“错刀”币;朝堂上的官职,都恢复古代的五等爵位制。这新莽朝天天搞“复古改制”,一年时间就颁布了“王田”、“私属”、“六管”制,朝臣们忙得不亦乐乎,可老百姓却实在无所适从。自己起早贪黑刚攒了几个“刀错”币,可朝廷一夜之间又宣布“刀错”不用了,现在用的钱叫“大泉”了!这“大泉”啊!面额大得惊人,可价值却又小得惊人!一千文还籴不来一斗米,让人还怎么用啊!于是,这“改制”改得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加上老天也“改制”得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真是苦不堪言!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湖北荆州饥民在王匡、王凤兄弟的振臂高呼下,率先举起了反对新莽朝的起义大旗。王匡、王凤的绿林军一带头,各地的豪强地主打着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也趁势纷纷起兵造反了。

恐怖像蛇一样开始爬上了王莽的心头。他实在弄不明白他做错了什么?他一不好色,二不贪图享受,每天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古代哪个帝王做到了他这个程度啊?可上天为什么要惩罚他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啊?王莽感到自己十分委屈。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吴章被杀之后二十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这一年的八月,绿林军兵分两路进攻洛阳和长安。长安市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入未央宫,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人们恨他称帝前把好话说尽,称帝后又不顾人民死活,所以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切碎了分食。王莽成为史上唯一死后被割下舌头的皇帝。新朝灭亡。

不久,刘秀打败“绿林”、“赤眉”等各地农民起义队伍,又称帝当了皇帝,史称东汉。刘秀为了拿王莽作反面教材,让东汉的大臣们都吸取王莽“好大喜功,不求实际”而败亡的教训,便让人把王莽的头颅抹上油漆,收藏在了洛阳皇宫武库之中。王莽的墓位于湖北保康县(古时的南漳)南部边陲的店垭镇格栏坪村供销社门口公路边。据推测,西汉王昭君出嫁匈奴时,被汉元帝封为义女,这样王莽和王昭君扯上了亲戚。为了讨取太后的欢心,王莽派人把王昭君的女儿接回,服侍王太后,王昭君当是南漳人,王昭君后裔出于感激而给王莽收尸。

首级作为藏品,各朝皆然。唐朝节愍太子李重俊起兵讨韦后,不克被杀,被“枭首于朝,又献之于太庙”;辽末奚国皇帝萧干为宋将郭药师所败,被部下暗杀并把首级送给宋人,“传首京师……藏萧干首于太社”。前者是祭拜祖先的庙宇,后者是天子祈福、报功而设立的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可见,在中国古代,首级的确是一宗重要的帝国藏品。王莽的头颅一收藏就是270多年,一直到西晋惠帝(晋朝第二个皇帝)时,八王之乱期间,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即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灭掉东吴建立晋朝的15年之后)闰月庚寅,洛阳皇宫的武库发生的一场大火,王莽的头颅被大火烧成了灰烬。这场大火造成了中国文物的一次重大损失,除了208万件兵器外,按《晋书》作者的说法是“累代异宝”都“一时荡尽”。包括孔子穿的屐,汉高祖断白蛇剑(有传闻王莽即是赤帝之子刘邦斩蛇起义之时所斩的白蛇--白帝之子)。

据称,火灾发生在武库,起火原因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了。当时负责武库安全的张华。张华是晋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国历史奇书《博物志》的作者,张华自幼家贫,小时候靠给人家牧羊度日,同乡富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之,并送他上学。未出道时,张华写一首《鹪鹩赋》以抒情志,竹林七贤之阮籍读后大叹其“王佐之才。”晋武帝受禅之初,张华让封为关内候,后与太傅羊沽共同建议晋武帝伐吴。羊沽死后,晋军大举伐吴,张华让晋武帝任命为晋军伐吴度支尚书(相当于后勤部长)。在晋军伐吴碰上极端困难时,张华力排众议,运筹帷幄,也“运粮帷幄”,帮助晋武军伐吴成功,让晋武帝封为万户候。之后张华在皇后贾南风(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的三女)诛杀“二王”方面有首谋之功,而且贾皇后不敢信任皇族成员,认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所以国家大事一委张华。在张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心扶佐之下,晋惠帝司马衷虽然还是那么傻,那么弱智,没事的时候,他宁可玩儿蛤蟆,也不会跟着张华学习治理国家;贾南凤还是那么凶妒淫荡,她除了不时在朝臣之中,寻找情人,还常常让人跑到大街上给她找“野食”。史书记载:贾后淫虐日甚,私于太医程据,又以簏箱载道上少年入宫,复恐漏泄,往往杀之。虽然皇帝皇后如此折腾,因为贾皇后十分敬重张华,所以西晋王朝从元康元年,到永康元年近十年时间,国家勉强算得上是有所发展的黄金十年

火灾之时,张华生怕有人趁乱抢夺武库的兵器军械,因为武库可是当时国家至关重要的军事禁地,要造反首先就要占领武库,抢夺里面的武器。所以张华先顾不得救火,先下令洛阳全城戒严;再下令封锁火场,任何人非受命,不得进武库救火。,确保武库里的武器不落到叛乱者的手中。一直待发现没有叛乱的迹象后,最后才派出一支部队,赶往武库火场救火。可是这时为时已晚,整个武库已经焚烧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