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3、人类姓氏暗藏的遗传密码—姓氏基因(52)
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杜伯克说:“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
只需检测一下人们的“姓氏基因”,就可以知道两个同姓的人是否同老祖宗或血脉传承的亲缘关糸。(53)人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脉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里。 一个孩子的基因当中包含着父亲和母亲双方的遗传信息,但其中只有两个部分保存着相对纯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信息:Y染色体(由父亲传给儿子),线粒体DNA(由母亲传给儿女),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拥有相同Y染色体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后代。这些信息是该家族的一种宗族标记,找到这些遗传标记,不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对某个家族的后裔进行鉴定的话,就很简单,首先找出确定是这个家族的几个准后裔,对他们进行Y染色体的检测,把他们的检测数据做为参照数据,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族的后裔,那么他就可以仅仅通过一滴血,来检测自己的Y染色体,看看与参照数据是否一致,即可知道他是不是这个家族的后裔。(54)
这幅遗传密码—姓氏基因的图片,重点是告知我们要相信这本“天书”—人体里的基因,在符合鉴定、有参照数据的条件下,泰伯至1-15谱主修者是否有血缘关系都会搞清楚的,当代吴氏族人,只要鉴定你们的DNA,是否有血缘关糸都会真相大白。随着DNA鉴定世序血缘关系的鉴定方法的不断完善,对鉴定吴如胜家族世系及世序年代都有决定性作用。我有理由相信通过DNA鉴定,相当多人的世序都不存在血缘传承关系,仅仅是文化认同关系,因为从1世泰伯本身就是姬姓的。在历史的迁徒过程中,又有改姓及各种复杂情况,若要找到1千年以上的血缘传承之吴氏后裔,可能是很困难的,吴氏发展至今人口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十位,那就更困难了。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求实地对待家谱的“世序年代”问题,努力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之路。
目前有一些族谱家谱开始应用DNA进行寻根问祖,研究本地区的方言文化等活动(55),搞得很有新气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为基因检测、旅游等产业催生更多的商机。国内外都有许多资料或论文,报导用DNA鉴定亲子、亲缘、问祖等,也有专业鉴定或国际认证的机构。(5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不需要依赖家谱记载来追溯祖先,因为每个人的基因就是一部活的家谱,基因家谱解读人们之间的血脉联系。在欧美,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接受家谱基因测试。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三、用编码软件制作家谱世糸表(图片4)
图片4、互联网进化论—新型的编码模板 (57)
互联网进化论(Internet Evolution Law)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和进化。
这张编码模板图片的重点告诉我们,要利用信息网络IT科技及新型的编码软件,如“世系图自动编排系统”,它由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58),制作数字化家谱或族谱,信息的数据库存储、加工复制、多媒体传播、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使族谱文化效用价值得以无限倍地提高,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要求,新型家谱的世系表模板形式,有可能取代传统的世糸图表形式,明显降低在世序年代的各种争论,有利于不同姓氏世序年代的可比性,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我们研究家谱的世序年代问题,专家学者如果对这个编码软件新技术仍处于启蒙状态,不及时培训掌握新科技知识,那怎么可能把家谱引入到新世纪呢?
在5年前,自己巳经制成数字化的家谱(以电子相册为主,文字表述为辅)形式,输入U盘保存,十分简单方便,插入电脑随机观看,生动活泼,很有特色。目前国内的数字化家谱和网上存谱及姓氏世系编码方案等都有报导(59),建立了一个包含百多个姓氏和大量样本的网上数据库,海内外各地的人们可通过互联网,来检测自己的基因家谱,这对地方及家族的迁移发展史有更系统的了解(60)。但传统的家谱世系表线谱图的表述形式也会存在于家谱中,任君选择。
我们既要看到姓氏族谱、家谱的明显优势,要注意到它的严重缺陷(61),也要注意到编修家谱的通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各种原因,这里就不必重述。
四、弘扬科学精神
图片5、吴健雄
(1912﹒5﹒31—1997﹒2﹒ 16)
美籍华人,世界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之一,吴健雄的骨灰安放在她的故乡中国江苏太仓浏河镇。(62)
从这幅图片看见,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价值是慈祥的吴健雄(1912—1997)博士,她原籍苏州太仓浏河镇,生于上海市闵行区。吴健雄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挹峰,曾在清末中过秀才,父亲吴仲裔(生于1888年),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大哥吴健英生于1909年,父子的生年差为21岁,父女的生差年为24岁。她是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她相信科学而不迷信,没有听说过她的家谱世糸依附在泰伯的血脉传承。她的丈夫是华裔美国是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孙子)。她是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参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56年她那精密的实验物理,验证“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一下子把两个中国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推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63)。而他们的老师吴大猷(生于1907年9月29日),祖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被尊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他父亲吴国基(生于1879年),祖父吴丹桂(生于1855年) 他们三代人的平均世代间隔是26岁/世。然而,李政道与杨振宁两人却为这个理论“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64)争论至今半个世纪了,搞得两个人关系破裂,成了仇人,许多著名科学家都为吴健雄没有因该项成就同杨振宁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而疑惑不平,但她从不计较,也没有任何抱怨之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很值得深刻反思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阅读《宇称不守恒发现争论解谜》(65)。
从这幅图片的吴健雄身上,折射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谦虚简朴的律己精神,在科研工作上要求她的学生做“最准确的计算”,不能用“估值”概念,都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在研究姓氐文化的家谱问题上更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这就是吴健雄精神!
2013-2-19《华夏吴氏网》主编转载一位学者的文稿:《试谈修谱编辑人员的素质》(66),认为“这个班子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新编族谱合格不合格、水平高与低的关键。……把建设一支又一支具有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谱牒队伍,作为常抓不懈的要务,……每一个编辑人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分析、处理稿件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惟上,不惟书,不迷信权威,重事实,重材料,重依据。正当我们讨论商榷“世序年代”问题的时候,重温作者2004年写的这篇好作品,应该具备史家之“四长”,用心良苦,深受教育,值得深思。
近日,我读过刘佑平著《中华姓氏通书·吴姓》(67),它吸引许多读者的共鸣和收藏,都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启蒙)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好书,为振兴中华、宏扬吴氏文化都起到积极作用。它带给我这位老年人不少灵感,例如该书的第69页记载:公元44年5月,吴汉去世,享年88岁,葬在枣阳(今湖北枣阳县),诏赐谥号“忠侯”,因此史书称为“广平忠侯”(68)。由此推算,38世吴汉的生年约公元前44年,由他至41世吴如胜的生年约100年,共4代人只有3个世,那么(44+100)/3=144/3=48年/世,有谱说吴汉享年是60多岁(69),如胜生年也有不同的谱载,刘佑平先生没有给读者答案。我只能思考与猜想,哪里最值得猜疑?宋.释惟白诗曰:“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各说各的,不妨讨论商榷,以期达成共识。
下次再谈本文(修改稿之四)第四部份:世序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49)—(69)略
(本文第三部份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