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族谱世系录(文字谱)的探索与实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展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19 12:10:04  文章录入:吴展明  责任编辑:gohwu
 

    关于编写族谱世系录(文字谱)的探索与实践①  

(讨论稿)     

   

     200511月初,我们由编写世系卷线谱转入编写《重道系世系·文字谱》(以下简称《文字谱》)阶段。当时,编写组按排了吴克忠、吴展明二人编制文字谱卡片。至于怎么编写,我们对此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种卡片编到何年何月?大家都很着急,怎么办? 1216 ,重道系编写组负责人吴祥林召集编写组成员会议,传达了吴老关于加快编写《文字谱》的意见,并研究了由祥林提出的重道系按十大支(即十章)编写的初步方案。祥林说:我们编写文字谱,也类似吃饭,不可能一口将一大桌饭菜吞下,而是一口(一章)一口地吃,直到把满满的整桌饭菜吃光。之后,祥林向吴老作了详细汇报,吴老点头称是。 1219 ,吴老在他的办公室召开了有祥林、克忠、展明三人参加的会议。吴老在会上提出将重道系文字谱作试写“样本”(吴老语)的任务,并要求在20063月底基本拿出初稿来。这一要求,虽然我们觉得时间太紧,任务太重,但在客观上为加快编写进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即使在春节放假期间,我们还是将族谱资料带回家中编写。到目前为止,我们初步完成了第一章(泰伯至重道系中的重道部分)、第二章(吴秀世系)、第三章(圆元世系)、第五章(世乔世系)、第八章(吴常世系)的文字谱初稿,以及抄摘了部分资料。其中,以吴常、吴简的内容最为丰富。  

尽管我们于1996年、1999年先后分别主编过家谱,具有一定的谱学知识和编辑经验,但那毕竟是地方性的支谱。现在要编写全国性世系卷世系录(俗称“世系文字谱),必然会碰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仍然要勤奋学习和艰辛探索,才能在实践中把族谱编 写得扎实一些、好一些。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框架(篇目)结构  

1. 首先要认识到,拟订族谱的结构非常重要。它就像修建大厦先要绘制蓝图一样。如果施工无蓝图,就匆匆忙忙修建大厦,行吗?但拟订族谱篇目与大厦机械蓝图又有区别。族谱篇目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编写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篇目进行局部的调整、修改和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  

2. 出版卷次安排。预计世系卷(包括线谱和文字谱)可分为上、下两册。每册1000-1200面。按“父子相衔,长幼有序”的编辑世系原则,将阖闾、逞之、征生列为上册,重道、子玉、木熹和祖源待考支系列为下册。如果内容太多,每册超过1200-1300面以上,应进行调整,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册出版。  

3. 从阖闾、逞之、征生、重道、子玉、木熹至祖源待考文字谱,共计七篇。以第四篇重道系为例,在篇下设吴秀、世富、世乔、吴璋、吴澄、良古、吴常、吴简、吴端10大支,即10章。章下设节,节下设目、子目等几个层次。但有的章节内容单薄,层次可以减少,不必千篇一律。  

4. 在编排上,以纵为主,纵横结合。纵述上下父子相衔,逐级统率,不能割断系统的血缘关系;横排长幼有序,不能颠来倒去,把世系《文字谱》编成一团乱麻。  

5. 关于目录,按章、节、目、子目进行编排;又按省(区)市县编制大大小小的始祖或始迁祖及其宗系地名索引,既区别于目录,又成为目录的补充。关于目录,可参见《重道世系·文字谱》部分目录。  

6. 只有线谱而无文字内容的,仅设相关标题,其文字谱内容待陆续补充,或下屈修谱补上。  

总之,编写世系卷文字谱在讲究世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以纵 为主,纵横结合,并灵活掌握,宜纵则纵,宜横则横,宜合则合,宜分则分,严格按凡例规定,将各大支(章)分头编写,一竿子插到底(即从泰伯一世编写到90世)。公正无私,把世系文字谱编写好。  

二、写条目基本要素和注意事项  

1. 条目基本内容。条目为文字谱的实体,必备的要素有:人名、字、号、某某之子。出生年月日、文化程度、职业、官职(一般只写最高一级)、突出业绩、迁徒、卒年月日。妻名、籍贯、生卒年月日、简历。夫妻葬地。子女名。  

2. 注意事项:  

1)编写《文字谱》以谱为依据,利用正史或其他有关史料进行校正或加注。只写史实,不加评论。对少数史实记载确有误者,应遵循“实者录之,误者正之,谬者纠之,疑者考之(或存之)”的原则,进行必要的研究、比较和考证。  

2)《文字谱》在世系和基本内容方面,务必与线谱、人物传记等有关的记述口径保持一致,互为依据,互为校正。如果确实无法保持一致的,应考虑加注释说明。文字谱在记述文化程度、官职和业绩时,一般是点到为止。与源流、人物等卷方面比较,各有侧重,各守疆界。要注意处理好交叉,砍去重复。换句话说,如果在人物卷上写了的,在世系文字谱方面要尽力简述,甚至可采用详见《人物卷》某某页的“互见法”处理。不要把《文字谱》编写成一部庞杂的不伦不类的人物杂记,以致造成两卷之间或各卷之间在内容上的大重复。                                   

3)关于纪年,在历史上,采用王世纪年,适当括注公元纪年。如旧谱(指民国以前修的)用干支的,应改为王世纪年。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昔日修谱,曾有人将平均代距塞入祖先的生卒年月日之中,大为失真。有的有明显错误,应予否定。但有的用模糊语言处理比较妥当。如在重道系中记载46世吴库,东汉建安十二年(208)生。一查前后数代,就会发现其平均代距为28年,与一家人祖孙几代的生殖实际有违。在这里,使用模糊语言改为:吴库,东汉建安年间(196-218)生。类似例子,应宜粗不宜细。如果写得越细,出的毛病就会越多。  

4)关于先合后分的问题:我们提出先合后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历史上的谱牒改革中,早已有之。这里的分,主要考虑几点:一是考虑上下父子关系和平行的兄弟关系;二是考虑传统的分房分派之法;三是考虑始祖或始迁祖里居地理;四是考虑要分的适度,不宜过早,也不能太迟,层次不宜太多,否则难以编目。  

5)关于标目与层次的问题:一是用大小不同的字号来体现不同层次的标题和它的隶属关系。同一层次的标题或标目,除极个别特殊情况灵活处理外,不能随意升格或降格,不然的话,将会出现父子同辈或祖孙同辈的怪现象;二是在章节目的框架结构上,务必符合逐级隶属关系的要求,纵为一级管一级的父子关系,横为并列平行的兄弟关系,不得随意更换位置;三是谱书目录标题简明醒目,标题名称、章节层次和页码与文内标题名称、层次及页码必须保持一致,不得有半点差错。每一条目录页码紧挨相连,不允许出现跳页或世次隔越的现象。  

6)在历史上,由于诸多的复杂社会原因,各谱存在着不同的记载,或不同的看法,如祖源争议、代数差异、同一父而子名各异等等,往往争论不休。这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因此我们建议:一是采用“一说为主,诸说并存”的原则处理,严格按照有关条件进行认真研究和认定,将“统谱”办认定的一种谱书(或一种说法)作底本,载于正文之中;二是其他诸说,也不要轻易否定,用注释说明,特别要重视和妥善处理那些影响较大而面广的不同记载;三是请有关宗亲自己协商,从创谱时间先后、资料是否系统齐全、校勘是否扎实、序言与内容是否吻合等条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认定某部谱书条件比较完善的族谱作底本,将这部族谱世系载于《统谱》之中的有关部分;四是经过认真比较,确实难以取得共识的,反正大家都是泰伯的后裔,“能统则统以之,不能统则存之”,置於祖源世系待考篇章。其实,这部分不搞攀附,不乱接或错接上祖世系,为家谱实录,实事求是,是极有史料价值的珍贵篇章。应该说明,这理所说的“一说为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各宗支的繁衍生息和播迁历史的变化,新的创谱的出现,以及编谱者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又将形成新的“一说为主”的底本。人们应尊重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实事求是地把族谱修好。  

三、这种方案编写世系《文字谱》的长处  

从当前编修族谱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一些有关著作来看,这种按大支(即章节体)分头编写世系《文字谱》,其长处有:  

1、能将头绪繁而庞杂的世系范围缩小,按大小支进行理顺和化简,方便编辑人员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易于编者按篇目结构分配任务和着手编写。  

2、这种编写体式与当代的章节体融为一体,逐级统率,层层含盖,不割裂世系,不支离破碎,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3、在编写和审稿时,易于发现上上下下和大大小小的问题。在修改谱稿时,也易于查错补漏和增删内容。  

4、采用这种章节体式的编写模式,能与《统谱》大多数卷的编排体式相吻合。分为各大支,合为一部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整部《统谱》各卷大致化一的编排格式。  

5、按章节编排目录,加上卷尾索引,便于族人和社会各界“按图索骥”。简言之,即便于连贯阅读和检索系统资料,可以避免因篇目拟订不妥,而造成世系“世次隔越,端绪难寻之患”(清乾隆三十七年江西会昌县周田吴熙昌吴谱跋)。同时,也便于电脑操作、电脑检索资料。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这是族人非常欢迎的大好事。  

6、在编写过程中,还可以校正线谱中的某些差错和补充一些漏掉的支系。  

7、这种编写方案,不仅百分之七八十的谱稿可以一次完成,而且谱书目录也随之完成,再用不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单独编制目录。这样做,将可以大大克服以往在编写工作中的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之弊病,有利于缩短编写的时间和加快编辑步伐。  

总之,汇报了上述几个问题,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中的初步探索体会和点滴经验,十分肤浅。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吴展明  

重道系文字谱编写组  吴祥林  

吴克忠  

 200645 于无锡市图书馆七楼统谱办  

   

   

注释:原题为《关于编写〈重道世系〉文字谱的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