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吴泰伯、吴季札讴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医生  文章来源:博客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15 17:44:4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为吴泰伯、吴季札讴歌

 疯子 * 吴医生 / 原创

 

    春节后第一天上班,我就收到了从北京那儿给我邮寄来的一本由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华吴氏名人通鉴》。该书中摘编了我的大名,让我的心里既高兴又充满了一种说不得的滋味,因为我想我自已究竟能算个啥呀,怎能写入名人通鉴这类书中去呢。

    该书编辑化费了许多的时间与心血。在书中,首先详尽地讲解了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变迁,然而特别仔细地分析介绍了吴姓的起源、变更与发展。它给我认识自已家属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当我接收到了该书后,便认真地从头开始研读了起来。第二天来上班时,又将家中私藏着的那本《吴氏大统宗谱》和以前收藏到的那本由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于2000年9月出版的《中华姓氏谱*吴姓卷》带到了办公室里,与那本新书放在一起,以便让自己抽空闲时间好好地对照研读一番。

 

    吴泰伯原姓姬,是周太王古公颤父的长子。泰伯,他生长在距今约三千年以前,是吴姓的得姓始祖。他三让天下的行事品性,被孔子叹为至德,天下仰慕。“让国亦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启文明”。前二天恰逢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在无锡梅村是个非常热闹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前往祭拜泰伯祠庙,这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也是广所周知的事。

     提到吴季札,年青的人也许就不太熟悉了。但他的事迹在史料上却有很明确的记载,他是吴泰伯的第十九世孙,他父亲吴寿梦,生有4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季札是吴寿梦最小的儿子,却最贤能,最有才干,因此吴寿梦有意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他的三个兄长也同意他们父亲的意见,认为由季札继位对吴国的发展最为有利。但季札考虑到破坏原来的王位继承制有可能引发王族内部的权力之争,因此坚辞不就,不肯继承王位。寿梦看到季札态度坚定,于是就在公元前561年他临终时把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不久就提出要让位给季札,但季札坚决不同意。由于国人一再要求季札继位,季札就离开首都,跑到乡下种地去了。诸樊看到这种情况,只好作罢。就这样过了13年,诸樊死了,临终前嘱咐王位传继方式为兄终弟及,希望王位最终能够以这个方式合法地传到季札的手中,以实现其父寿梦的遗愿。于是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昧继位。在诸樊、余祭、余昧相继统治的34年中,吴国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吴国的声望大振,威名远扬。由于季札不愿意继位,因此被封在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南淹城),所以季札也被称延陵季子。为了吴国的兴盛,季札四处奔波,多次出使中原,以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人格为吴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话还得说回来。季札不愿意继位是担心一旦传统的继承制度被破坏后,会导致王族内部的流血冲突,但他对王位的一再避让并没有杜绝流血事件的发生。余昧死后,按照原来兄终弟及的约定欲传位给季札时,季札闻讯后再次拒绝接受王位,还回到自已的封邑隐居起来。国人看到季札无意继承王位,只能立余昧的儿子僚为王。僚的继位引起了诸樊的儿子公子光的不满,他认为按照约定,余昧应该把王位传给季札,现在季札不愿意继位,就应当由他来继承王位,僚的继位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继承权。为了夺回原本应属于自已的王位,公子光暗中招揽贤士,准备待机除掉僚。就在这个时候,楚国大臣伍子胥从楚国叛逃到了吴国。伍子胥的父兄都是楚国的大臣,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就是想借吴国的力量为自已报仇,因此入吴以后,就向吴王僚大谈伐楚的好处,希望能说动他去与楚平王大干一场。公子光听伍子胥大谈伐楚的好处,就说:“伍子胥的父兄都死在楚国的手中,他要伐楚是为了报自已的私仇。伐楚对吴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伍子胥知道没有公子光的支持,很难实现自已的复仇计划,他看出公子光有意夺取王位,就寻找到了一个名叫专诸的勇士,并把他献给公子光。公子光看到伍子胥带了专诸来,非常高兴,待伍子胥为上宾,两人一起合谋夺位。

    吴王僚十三年春,吴僚乘楚国新丧国君,派公子盖余、烛庸率兵攻打楚国,并派季札到晋国以观察中原各国的动静。不料楚国早有防备,派军队截断了吴军的后路,使吴军无法退还国内。进退两难。公子光得到这一消息以后,认为机不可失,可以乘吴王僚现在外困于楚,内无骨鲠之臣的机会一举将其除掉,夺取王位。经过精心准备,公子光请吴僚到自已家里饮酒,暗中伏兵士于窟室,准备对吴僚下手。吴僚带了大批亲信卫士赴宴,从王宫一直到公子光的家中,沿途警卫森严。公子光看到吴僚戒备很严,就让专诸把凶器藏在炙鱼之中,借端鱼上酒席的机会,一举刺杀了吴僚。吴僚被杀后,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后来人们所传说的吴王阖闾。

    季札在晋国听说国内发生了重大事变,急忙日夜兼程赶回吴国。吴王阖闾听说季札回来了,亲自出迎,表示自已愿意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自然不愿意接受一个已经变得血腥昧十足的王位。然而,考虑到吴僚已经被杀,拒绝承认吴王阖闾地位的合法性只能在吴国引起更加的流血,于吴国的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季札也表示只要吴王阖闾能够保证不废先君之祀,继续为吴国的兴盛而努力,自已可以承认他的君主地位。但是,季札内心对吴王阖闾兄弟相残的做法还是非常不满,因此他到吴王僚的墓前哭祭了一番,然而回到自已的封邑延陵,终身不再回吴国。季札死后,孔子有感于季札的仁德,为其墓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论及季札时感叹:“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的后代就在当地生长繁衍,延陵吴氏成为吴姓家族的重要一支。后世吴姓人中有许多家族都以季札为他们的始祖,都自称为延陵季子之后,他们大多以延陵堂为自已的堂号,以示对季札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