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氏宗谱》的世序商榷 (修改稿之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李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7 7:28:35  文章录入:吴李才  责任编辑:gohwu
 

对《吴氏宗谱》的世序商榷 (修改稿之二)  

吴李才  

   

第二部份:世序数据的分析  

   

一、以泰伯一世为起始线对主修者的世序值评估  

1、有学者认同江教授的“断代工程”科研成果泰伯生年推定为公元前约1165年“是经得起推敲的”36。以东汉许慎《说文》云:“三十年为世”。“凡修史修谱定世系者,均遵循《说文》此说,粗估一世为30年,细估一世为25年”。37我们就以此为基本点,分别按泰伯1世(起算世代的基准)和41世吴如胜为世序的起始线,计算出115主修者的世序评估值如下1-1和表1-2所示

 

1-1   1—15主修者的世序值评估(以泰伯一世世序的起始线)  

修谱时间  

主修者  

生年  

世序  

细估25  

粗估30  

1154  

吴如胜  

100  

41  

50.6  

42.2  

2649  

吴若远  

585  

63  

70.0  

58.3  

3724  

吴兢  

645  

65  

72.4  

60.3  

41179  

吴应诚  

1130  

80  

91.8  

76.5  

71637  

吴善甫  

1587  

98  

110.1  

91.7  

81711  

吴人秀  

  

99  

  

  

91767  

吴培源  

1688  

101  

114.1  

95.1  

101804  

吴云阶  

  

102  

  

  

111851  

吴宗洛  

1818  

106  

119.3  

99.4  

121873  

吴殿钟  

1821  

105  

119.4  

99.5  

131886  

吴菊青  

1789  

105  

118.2  

98.5  

141917  

吴佐璜  

1863  

106  

121.1  

100.9  

151950  

吴邦周  

1897  

108  

122.5  

102.1  

说明:吴人秀、吴云阶未有生年,暂未有测算数据。  

   

2-2   1—15主修者的世序值评估41世吴如胜定世序的起始线)  

修谱时间  

主修者  

生年  

世序  

细估25  

粗估30  

2649  

吴若远  

585  

63  

59.4  

56.2  

3724  

吴兢  

645  

65  

61.8  

58.2  

41179  

吴应诚  

1130  

80  

81.2  

74.3  

71637  

吴善甫  

1587  

98  

99.5  

89.6  

81711  

吴人秀  

  

99  

  

  

91767  

吴培源  

1688  

101  

103.5  

92.9  

101804  

吴云阶  

  

102  

  

  

111851  

吴宗洛  

1818  

106  

108.7  

97.3  

121873  

吴殿钟  

1821  

105  

108.8  

97.4  

131886  

吴菊青  

1789  

105  

107.6  

96.3  

141917  

吴佐璜  

1863  

106  

110.5  

98.8  

151950  

吴邦周  

1897  

108  

111.9  

99.9  

说明:吴人秀、吴云阶未有生年,暂未有测算数据。

 

上述表1-1和表1-2结果可见,考察角度不同,不同世序的起始线就有波动的世序值。“谱系界公认的以泰伯41世孙吴如胜,定为世序可比较的起始线”38和以开姓始祖泰伯定为世序的起始线,都同样存在世序的不可比较,各谱主修者的谱载世序值与细估或粗估时测算的世序值对比中,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性原因是(1)泰伯生年的推考定值仍不准确,(2)谱载的修谱者的世序和生年不实,(3)有断代缺失情况,(4)经验公式表述的缺陷等。  

2、以泰伯一世(公元前11751151/代)为起始线和细估25/世为例,第41世吴如胜的测算世序值是约50.6世,相差约10世;即使以粗估30/世,吴如胜世序值也是约43世。有文章39说,“要否定吴如胜这个人的代数和他编的谱,除非把糜序否定”的提法准确吗?  

3、从结果数据看到,吴应诚的测算世序值是91.8 ,吴应诚不是约80世而应该是92世,相差约12世;第108世吴邦周的测算世序值122.5,相差约14.5世。为什么主修者的文字记载的世序值与实际测算的世序值会差距这么大?如果用粗估30/世为准,测算世系值的结果会认同吗?由此看来,现阶段泰伯生年的推定值也可能未接近准确值,即使伯生年是定值的话,吴如胜的世序值“41世”的定位对吗?由泰伯至如胜的这段历史又该如何合情合理的思考呢?  

4、这里要指出,我们用经验公式计算时,把“世序”中的“世”(世代间隔)与“序”(序次)混为一词,可能会犯概念错误。父子生年差(父子之间的间隔年龄),称为是“世代间隔”或“平均世代间隔”。也就是说,父子生年差是表示父的生年至子的生年时,第1世的时间已全部结束,而子的生年仅是表示出世而已,必须待孙出世时才可能有子的世代间隔,使子的第2世时间至全部结束,如此类推。因此,通俗的话说:父传子是2代人,是第1个世,爷传孙是3代人是第2个世,如此类推。如果用数字语言表述“父子生年差”,可能是“21”的关糸,把它引伸到计算机编码中,仅仅只是一块“模板”而已。根据以上观点,以经验公式计箅结果就是“平均世代间隔”,这个值再与估值或平均估值作评估比较分析。这里引用主编先生《阅广州吴锐麟先生关于世序商榷一文的回答》之例子:  

“例如武王克商之年为前1046年,第四世周章已君吴,其生年当在30岁左右,下传至十八世寿梦,生前621年,两者的年距1046-621+30=455,除世序15世,得每世30.3年。”1我认为应该“除世序14(世序的顺序数:18-4=14),得每世32.5年。   

“又如十九世季札生前576年,他与父十八世寿梦相差45岁,因季札是寿梦第四子,传至41世吴如胜,生约100年,两者年距576+100=676年,除世序23世,得每世29.4年。”1我认为应该“除世序22(世序的顺序数:41-19=22),得每世30.7年。  

再如十八世寿梦传子季札再传至41世吴如胜,两者年距45+576+100=721年,除世序23世(世序的顺序数:41-18=23),得每世31.3年。  

以上三例数据的“验算结果与世序30年为一世,误差甚微”的观点也有待商榷。即使多几个例子,从数理统计学上说也是数据不足。  

5、据谱载40为例,18世寿梦与19世的四子相隔岁数为:长子诸樊25年,次子余祭34年,三子余昧40年,四子季札45年,四子平均生年36岁,与估值(30年)均有明显差异,也不存在“误差甚微”的验证。  

6、据最新资料说41《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本)争论至今有12年,对“公元前1046年”之说仍未有定论(繁本),如果按一位专家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前105742,第四世周章已君吴,其生年当在33岁,下传至十八世寿梦生前621年,就可能得每世的年距31.3年。由此看来,今后对这些仍在争论中的信息(武王克商之年),作为测定依据时应加注说明。  

   

二、主修者随机取样的年代数评估:  

1、从表2看到:泰伯1世至吴如胜41世的这段时间里,年代估值是30.9/代;吴兢65世至吴应诚的这段时间(34修谱的455年间),年代估值是32.3/代,就凭上述这两个测算数据都超过30年为世,它不符合当年这个奴隶或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繁衍生殖的普遍规律和伦理观念。

 

2  主修者随机抽样(7次)的世系值  

随机取样  

主修者(世序)  

年代估值(年/世或岁/代)  

     世序的起始线  

1  

吴如胜  41  

30.9  

吴泰伯   1  

2  

吴若远  63  

22.0  

    如胜  41  

3  

吴兢    65  

30.0  

吴若远  63  

4  

吴应诚  80  

32.3  

吴兢    65  

5  

吴邦周  108  

31.0  

吴善甫  98  

6  

吴邦周  108  

 39.5  

吴宗洛 106  

7  

吴邦周  108  

17.0  

吴佐璜 106  

 

2、从表2还看到:1115修谱的时间短、主修者的世序较接近的情况下,更是难以考量,甚至经验计算方法都不适用了,如果现在第16修《吴氏大统宗谱》的主修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许多人组成,他们的世序值如何平估。总之,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只根据部分对象作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在系统的“推理”中,以一个参数点去研究全部参数点,容易走入“推理的误区”43,导致该系统的不成立或需要重新设置。

3、表1和表2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请教过在广州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吴氏宗长,他们都认同基本的计算方法,暂时不需要多元的方差分析方法。他们都吴如胜的世序年代及“如胜谱”持有各种怀疑或猜想的讨论,不妨在这里说一下:“这个谱不是吴如胜本人写的”,他的后裔或请人写的”,“是清朝年代的人写的”,“如胜的世序41世是错的”,“是对的,则他在公元154年修谱是假的”,“泰伯是姬姓的,为什么不去《姬氏宗谱》内寻找依据呢?”,“1-15谱的主修者世序问题说明了谱载有造假内容”,“吴氏世系不可能全部是血脉传承,必然有世序错误”,“经验公式有漏洞,且所有参数都有不确定性,难以评估”,“不管姓什名谁,第1世的生年确定为公元前1165年,第41世有可能在公元前50年左右。”  

4、有资料说44汉唐宋明帝王世家代差数平均值,分别是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平均约25年一代。胡满世家从被周武王封于陈国的第一代国君胡满(生于公元前1108年)起,至2006年止,计3114年(其中坐江山536年),从无缺宗断代情况,传至今胡某之孙共计131世,平均23.8年为一代45由此看来,平均年距以25/代的说法较为客观。当代人(家庭的五代人),我们通过主管部门对本地本系统本部门的家庭人口普查记录,户口本(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中的年月日数字)等的社会调查抽样,都可以获得准确的父母与子女的世序年代实值(年/世或岁/代),不存在估值。这些地区性的普查数据(各年龄层次阶梯式测算分析)才有实用意义,由这种逆向思维引申到对古人的世序年代探讨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各地族谱及史料记载的是分析世序年代的基础。  

5、本人是从事工科类的科研工作者,也许是职业习惯告沂我,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运用数理统计学的计算方法46去处理数据,但本文不敢试图用抽象的计算公式解读,也缺乏相关参数和一定数量调研查实据的基础。在设定的家谱世序年代(后裔、世糸、lineage相承的系统中,通过随机抽样,验证项目或子项目的可靠性,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也就是说要在波动的数据中寻找它的规律性。必须应用国家或国际标准去测试分析数据,才有可比性和代表性,评定结论有较高的可信度答。当我们从上述“经验公式”系统37引申到“数码模板”系统47中探讨家谱“世序年代”问题的时侯,后者比前者系统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技术性探讨。  

   参考文献  36)—(47) 略  

   (本文第二部份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