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谱 吴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贤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 20:02:21  文章录入:吴贤德  责任编辑:吴贤德
 

 

 

75世三泰公,千三公之长子,妣张氏,宋末间始泊漳州处潮州通判,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一郎,千三公之次子,妣林氏、刘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廷华公(本房祖) 千三郎之三子,妣曾氏。为避兵燹迁来广东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定居,与刘苔石邻居。子九: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

八百郎号廷华谥守庸寿91公冢原坟在茅田大塘侧凹下坪,后查无获,合并于妣坟妣曾氏四娘谥德助享91寿象炉坪飞娥投水形,坐南向北丁山癸向兼未分金据旧谱记载:明季天荒,修整千三、廷华、念四、福兴此四代,因路远不能协工失祭,乾隆十六年辛未经呈控州宪公断批复:复祭。八百郎廷华公修坟未协工失祭裔孙在族谱上把廷华公错记为六四公千三郎错记为千九郎民国卅年十月,嵩山乡长吴振春、西洋吴访儒、皇坪乡吴辉云曾倡修。

千三郎墓、廷华墓1986年十月初四日,千三郎墓、廷华墓由蕉岭县叟乐旅印尼吴嵩喜率男建章、建锋复重修,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园坟大典。

千三郎之第三子廷华,在宋末年间,因避兵燹,由大埔迁来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披荆斩棘,与刘苔石邻居,吴象形右边,后来千三郎夫妇随子廷华共住,千三郎仍有六子分居新村条鱼赤竹寨。廷华公尊立父亲千三郎为白渡始祖,查二世祖廷华公谥守庸守者守住也,庸者功劳也是开基的功劳又要守住。为使后人知道白渡象湖坪实为廷华公所开基,所以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这千三郎其间加补十字横笔的行位隐示不说几世的意思,直笔谈的行位,不记其生平谥的意思,这是千三郎换作千十三郎的所以然焉。

75世四十一郎,千三郎之四子,妣林氏、廖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四十二郎,千三郎之五子,妣温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八郎,千三郎之六子,妣钟氏、范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5世三十九郎,千三郎之七子,妣林氏,住新村条鱼赤竹寨。

 

76世念一公,廷华公之长子,讳宾玉字庆瑾名如珍。念一子之三季远即十一郎,由永定避居嘉应嵩山堡石岗坪。  

76世念二公,廷华公之次子,字庆琮,名如圭,妣张氏六娘生二子:长源广字禀生妣黄氏生子孟伯,次源远字增生。南宋末随文天祥抗元散落闽粤边区与畲族结好定居永定。元末畲族人民起义抗元,由陈满率领,元将易正大由西北陆路进剿,孟伯妣赖氏避战,乃携三子从仁、从义、从智由永定避乱到镇平径村里、高思岩下定居,葬于径村蟹形岗。

76世念三公,廷华公之三子,字庆璋,名如壁,念三之何氏偕子逸创媳钟氏由永定徙镇平。

76世念四公,廷华公之四子,号祖阴,字庆晖,名如湖,留守家园。其余兄弟参加了抗元义军,失败后散处闽粤赣边区。

76世念五公,廷华公之五子,字庆珩,名如玉,原散落江西会昌,再由江西会昌来平远。

76世念六公,廷华公之六子,字庆琼,名如玖,初落居福建武平孔下,后往嘉应之小柘村,转梅县安贺岭。

76世念七公,廷华公之七子,字庆英,名如珀,居镇平县大地村石禾坪。二世奕兴妣廖氏。三承宗妣安氏。四世荣裔妣钟氏,担维锦到葵岭枫树下开基。

76世念八公,廷华公之八子,字庆瑞,名如珮,生四子先一、先二、先三、先四,由平远义化都小柘村移居龙川增城。

76世念九公,廷华公之九子,字庆琪,名如瑜,配钟氏生子甫*,移居高峰桥、苦竹头,添顺、添逊迁饶平县蔗林、铜架、销城。

廷华公派下念世兄弟分居嘉属原由:嘉定年间(1208-1224)汀州寇作乱,五四公因避乱,由永定群萃洲徙广东大埔锡坪家焉。五四郎公妣张氏六娘生九子千一至千九,命名千:男执干戈,女甲裳,示抗元意。南宋理宗公元1264年蔡蒙吉领导汉族客家人抗元被元将易正大杀得所剩无几,廷华公为避三河坝地元兵,遂迁来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妣曾氏生九子念一至念九,宋沦陷后,其命名念,是冀图东山再起,思念宋朝之意也。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勤王师抗元来梅,失败后残兵散落闽粤赣边区各山岭与当地畲族结好定居下来。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掠夺,念世兄弟前仆后继,纷纷参加了抗元义军,元末明初他们的后裔中有一部分才陆续迁回梅县、平远、蕉岭等地。(注:元朝1206-1377,元灭南宋1279)。

  

注:原来最老家谱:
74世千九郎(本房祖),五四郎之九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14)甲申岁,妣廖氏,生二子:六四郎、六五郎。
75世六四公(本房祖),千九公之长子宋度宗咸淳年(1265),娶黄四娘,继聚陈氏六娘生九子: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
76世念七公(本房祖),六四公之七子,妣钟氏。在程乡(即蕉岭)县大地石禾坪开基,卒葬大地。生子一: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