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涵于堂,阁老厅内话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陶瑾  文章来源:《现代苏州》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3 10:40:25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gohwu
 

    苏州的文化符号很多很多,而园林恰是其中最高深、最经典的。除却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众多名人故居隐逸城市中间,鲜为人知。从本期开始,“印象苏州”栏目着手到各个古园寻踪,告诉读者一些不为人知的宅园往事……

    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一条山塘街串起了多少珍贵的文物遗迹,吴文化在这里得到沉淀、蔓延。其中,玉涵堂是明代礼部、吏部尚书吴一鹏故居,号称苏州城外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玉涵堂作为江南名宅的典范之作名不虚传。

     吴宅,山塘精华之所在

    顺着指向,穿过通贵桥,就浸入到一个咖啡与奶香交融的情调小巷,再往前走一点,东杨安浜旁便是玉涵堂,一座大宅子古朴又安静地立着。

    而今,玉涵堂的第三路设为山塘人文风情馆,成为全方位展示吴文化和山塘历史的空间。游至此,人们能细微深刻地了解山塘街的历史、古迹、名宅以及人文风情。比方说在院内迁入神态造型全然不一的七只狸猫,因为民间有过一段“七狸闹山塘”的传说;将山塘街修复前后的古桥、古迹等一一对比展示;一部再现山塘昔日繁华胜景的“微电影”,惟妙惟肖。当然也介绍了吴一鹏其人和整个院落的构造。说真的,在逛完展厅后,你就像重新认识了这条山塘街,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殊不知,穿过展厅,还“藏”着一个精巧别致的后花园,当年吴一鹏的儿子吴子孝为了孝敬父母,在山塘曾筑有“真趣园”,雍正年间赵成秋将其改筑为赵园,不过早无遗踪可寻。现在这座真趣园重建于2003年,由苏州著名的园林古建大师薛福鑫主持修建。薛大师依据传统造园手法设计园内景点,以植物将园子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凸显园林真意。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还有一座五个顶的亭子,叫沁香亭。

    回到整座宅子来看,吴一鹏故居,俗称“阁老厅”。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尽管玉涵堂历经多次翻建修复,总体上还依旧保持着明清官宦士绅大型宅第的格局。故居占地4896平方米,建筑面积5468平方米,现分四路五进,除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均是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筑。其正路偏东,第一、二进为楼,第四、五进是与两厢连通的走马楼。第三进主厅即“玉涵堂”,面阔三间16米,进深六檩14米,扁作梁架,东西两山墙贴砖细墙裙,青石鼓墩柱础,轩敞古朴,是典型的苏式厅堂格局。另外,宅内还设有文化会所和苏绣大师任嚖闲工作室。

    房屋的细节打造也是尤为关键的。从精美的砖雕门楼,小巧的蟹眼天井,到别具一格的后花园,无不展现出姑苏人家精致、风雅的生活追求。

    几经沧桑,阁老厅在清道光年间被改为戏院,后为徽州茶商王氏所有,变身茶场仓库,留存至今。

    有心人或许会觉察,玉涵堂是一个封闭式院落,房屋前低后高。其实这寓意步步高升,一代胜过一代。每幢住宅的房屋间数都是奇数,表示吉利。顶脊正中设有万年青聚宝盆,并塑有“独占鳌头”、“招财利市”的主体雕塑。

     主人身世之谜

    明代苏州出了两位吴阁老,一位是城内吴宽,另一位就是城外吴一鹏。他们都曾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执管诰敕,吴宽其人历代记载颇多,而吴一鹏的事迹就相对隐秘了。

    吴一鹏(1460—1542),字南夫,号白楼,苏州山塘人。明弘治六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成为正德皇帝的老师,嘉靖年间官至礼部尚书。83岁辞世,谥号文端。著有《吴文端公集》十六卷,文徵明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吴一鹏的身世,其中曾有个谜团。《常熟县志》称吴一鹏的科第隶属于常熟学府,当年有流言说他是少司空(即工部侍郎)徐恪的私生子。徐恪看上家中丫头,致使怀孕,不料他始乱终弃,恐怕此事有损自己清名,于是将她许配给姓阮的一个下人。不过孩子总是自己的亲骨肉,徐恪经常借故到苏州看望他,送些银两作为笔墨费,还鼓励儿子好好念书。待徐恪去世,吴一鹏去常熟奔丧,而几位兄长却不肯认他,被严辞拒绝。后来他只能独自披麻戴孝到坟上恸哭一场。他之所以姓氏为吴,一方面是徐府上下不认他,入不了家谱,一方面他不是阮家所生,于是他干脆以吴为姓,表达他对苏州的眷恋之情。

    然而,这段野史与文徵明撰写的墓志铭多少有些出入,文徵明认为他父亲叫吴行,初为翰林院编修并累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母亲司氏、继母赵氏也都累赠为夫人。

    至今,这段身世之谜依然神秘兮兮,难道是留给世人的一个悬念?

     为官做人之道

    从“玉涵堂”三个字大致就能猜到吴一鹏的为人很不错。“君子比德于玉”,玉是君子的化身,可见主人是个品德崇高的人,故取名为玉涵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参观玉涵堂后欣然题词“文物化新,玉涵于堂”。

    的确,吴一鹏为官正直清廉,勤奋守职,体恤民情。当年宦官刘瑾独揽朝政,不少官员都对他卑躬屈膝,但吴一鹏不卑不亢,仅平常作揖而已。当遭到刘瑾一伙的排挤时,他处之泰然,与世无争。嘉靖五年,维扬一带久旱不雨,赤地千里,四处逃亡的人们几乎将道路堵塞了,他得知后立马奏报朝廷,提出减免灾区租税,开仓济民,并疏通河道以便运粮。

    他还是个宁静致远,知足常乐的人,能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的生活。名利于他有如浮云,对“世道荣辱,升沉之事,一不动心”。他的诗词:“优游翰墨林,职业少拘束。退朝时闭门,炉茗清可掬。有书读几章,有纸挥几幅,有酒饮几杯,有词歌几曲。客来或棋枰,家居只常服。且有膝下儿,家声亦能续。俯仰天地间,我意无不足。”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怀有好古乐善之心,十分仰慕范仲淹少时即慨然有志于天下,自认为“吾为乡人,愧公多矣”。他从未忘记乡里,很多义举都惠及乡亲百姓。比如说他捐田百亩创建崇正书院,让乡人子弟前来读书接受教育。对乡里先辈吴宽非常尊敬,奉为师表。致仕后回到家乡的十四年间,为显扬先贤,激励后人,他把虎丘尹和靖先生三畏轩遗址改作三贤祠,纪念宋代尹和靖、胡安定、范仲淹三位名贤。事实上,通贵桥就是由吴一鹏出资捐造,由于他和好友郭某分别住在山塘河两岸,之前往来并不方便,桥成后直接通达了两位显贵的交往之路,故名“通贵”。明隆庆二年桥上出现五色云彩,后又叫瑞云桥。

资料、图片:《苏州古民居》、《古城遗珠》、《园踪》、《山塘钩沉录》等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