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上洋村概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汉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5 21:14:40  文章录入:吴汉忠  责任编辑:吴汉忠
 

十三、上洋村概况

(附地图)

上洋村地处云霄县北部,原属南靖县安后约的何地、罗地、马舖、车墩、龙镜、峰头等 25保中之一。此处从元朝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到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属南靖县辖。

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至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云霄县志没有载明归属县辖。(估计属平和、漳浦二县地)

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到清朝嘉庆三年前(公元1798年)属平和县辖。

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平和县划出 25 保(上洋在其中),诏安划出2保 13 村,合云霄辖内 30 保建立云霄抚民厅。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云霄厅为云霄县。

民国二十三年县以下改联保制隶于罗地乡虎仔坝保。

民国三十年划为第二区罗地乡泮峰保。

民国三十二年撤区并乡为罗地乡泮峰保。

民国三十三年改何地、罗地为双地乡泮峰保(包括泮坑、上洋、白石、员峰等村)。

公元194910月 日新中国成立(民国三十八年)。1950年 12 月废除保甲制,建立车墩区(五区)。上洋属泮峰乡。

公元1958年撤区并乡为车墩乡,随后改称卫星公社,后改称马舖公社。属坪水乡、上洋大队。辖旧寨、新寨、大片、横寨、石古后、坑罗坑、牛坑、片仔里、枋林、后厝十个自然村。

公元1962年拆出枋林、牛坑、片仔里、后厝为枋林大队。上洋大队辖吴姓六个自然村。

公元1984年改称马舖乡。上洋属上洋村。

公元1537年前,上洋村是黄、江两姓居住地。黄姓分别住旧寨楼、新寨楼、下孙楼、石盘楼、顶厝楼。江姓住江厝村、田后埔村。户数人数无从考查。至公元1949年黄姓全部外迁,江姓只剩两兄弟(户)。

在公元1537年我六世万一公从大伯径迁徙曾坑(田坑)沈厝熟耕而食。随后购买黄姓旧寨楼中厅及右侧一间作为居住与出入通道,最后购买了黄姓全部住地、田地、山地,并立了曾坑山界碑文。并先后开发了下楼仔、山厝仔、石古后、石仔坝、顶槽、横寨、坑罗坑、大片等新村。

溯我始祖福庆公次男真寿公从宁化县迁徙永定县(公元1368年-1437年)约 60 年左右。于明朝正统二年丁巳(公元1437年)十二月十五日迁徙石壁径至2000年是 563 年。万一公从公元1537年开基上洋至2000年约 453 年。

上洋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唯有崎岖羊肠小路,进出物资靠人工肩挑。昔时文化教育落后,信息闭塞,农业耕作原始,人民生活艰苦,到抗日战争时期全村有10多户迁徙到平和、漳浦县等地谋生。

从万一公迁徙上洋到1949年的 400 多年期间,历经二十四代人只有十二世文铎公当过泉州府守备官(约公元1705年前后)和十五世光宣公(学名含辉)于公元1807年丁卯科获得文科举人。1949年统计全村 470 多人中初识字只有 30 人左右。(13年私塾)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上的翻身,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经过 50 多年的经营与发展,物质与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车子化,照明电气化,通讯数字化,全村80%以上的户有了电话机,部份的户有了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VCD

截至2000年全村 280 多户,1320多人(包括外迁户),有大中专毕业 60 人,中级职称以上 人(其中高级职称 人),科级以上干部 人(其中处级 人)。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有60多人,包括家属约 125 人。还有 30 多户约 110 多人,迁徙马铺圩、常山、大埔及县城定居。

随着国家日益昌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的上洋村将会与全国农村同步建设得更加美好!万紫千红的新生活会更好!

汇编者:吴汉忠 

00一年花月  

汇编者注:

1、下楼仔迁徙新寨村(五房)。

2、山厝迁徙大片村。

3、顶槽迁徙横寨村。

4、石仔坝迁徙漳浦县石榴镇柘仔内、安后村。

 5、下孙楼迁徙旧寨村和火田镇古厝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