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吴氏宗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胡赛标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8 12:14:3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思祖贤才  崇承让德

——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吴氏宗祠

一、    地 理 位 置

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与广东大埔县茶阳镇毗邻,面积3平方公里,是现任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祖籍地,一条清澈小溪蜿蜒流过村中。因吴氏先民尊崇受孔子称赞的江苏无锡一世祖泰伯、二十世延陵季札“三让天下”的至德高风,将村名取名为“思贤村”。小巧玲珑的吴氏宗祠就坐落于虎形山下,取“崇尚让德”之义,命名为“崇德堂”。

二、    自 然 风 光

吴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朝广阔的小溪两岸的田畴与闽粤省道,四周群山苍翠、流水琮琮,土楼簇拥,恬静安闲,有诗赞思贤八景云:“黄岽仙岩峭接天,竹林烟雨渺无边,笔山樵唱山歌调,片岭松涛奏管弦,南桥月夜田园景,北阙南璇出自然,洄溪晚眺幽草碧,八角古井泉涟涟。”

三、    历 史 沿 革

明永乐22年(1424年),大念一郎纲公肇基思贤村。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至今已有542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1989年拆旧重建,1994年竣工。据《永定吴氏宗谱》记载,吴伯雄是北宋天圣年间吴氏入闽始祖承顺公第27代裔孙,也是思贤村开基祖念纲公第16代裔孙。清咸丰六年(1856年),吴伯雄的曾祖父吴胜昌携妻儿自汕头迁至台湾桃园县中坜乡(今中坜市),传至吴伯雄已是第4代。

四、建 筑 艺 术

吴氏宗祠是座砖木结构建筑,单层,白墙红瓦,四周悬挂红灯笼,两侧为厢房,只有上下厅堂,一个天井,左边建有二间平房,后山树木蓊蓊,竖立着“吴山生俊杰,宝地出英才”的标牌;前有大草坪,绿草茵茵;草坪外是一口半月形池塘,碧荷亭亭玉立,寓意藏财。整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朴清雅,文化丰厚。大门对联为“渤海源流远,吴山世泽长”,标明其出自“渤海”郡;上厅两侧门联为“登堂思让德,入庙凛高风”,出自泰伯、季札“三让天下”的典故;步入堂中,祖宗牌位、供桌条凳,擦拭得一尘不染。左侧墙上原先悬挂的族谱和宗祠历史介绍全部换成红色底版并镶金边;而崇德堂祖宗牌位两边红底黑字长联:“过渤海以溯渊源食其德饮其和三让高风思宛在,登吴山而怀木本春已濡秋已降万年礼祭庆延长”更是构思精妙,内涵丰厚,流泻出浓郁的文化品位。简朴的建筑与深厚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

五、民 间 传 说

纲公开基思贤有许多美好传说。相传,有一天纲公家里来了个借宿客人,纲公母亲胡婆太杀鸡款待,客人却因没吃上嗜好的鸡胗,心中不悦。不料,第二天归途中,发现主人给他的“饭包”装的就是鸡胗,他立即感愧返回,指点风水宝地为纲公建房。纲公听从建议,在此建起茅屋居住,并以打铁、养鸭为生。据说,纲公搬到这里后,诸事顺利,连鸭子生蛋一生就是两个。明成化四年,纲公把茅屋扩建为宗祠。此后,吴家财丁兴旺,富贵两全。思贤由原来的十八姓杂居,到最后大多搬迁。

那为什么人丁兴旺的吴氏家庙,却没有别的宗祠来得壮观庞大呢?据传,建祠后176年,思贤吴氏出了5个将军。将军们认为祠堂太小,就把祠堂改建得高大壮丽。然而,祠堂改建后,吴氏衰败,5个将军先后有4人逝去。吴氏族人认为祠堂不吉利,也都不敢上祠进香,宗祠荒芜多年。后来,经全族商讨决定,恢复宗祠原来面貌。此后,宗祠又历经几次修建,却始终不敢变更宗祠的大小。

六、重 点 文 物

  吴氏宗祠的最重要文物当属吴伯雄主席题赠的牌匾“敬宗绍德”。1992年,原龙岩侨联副主席吴奕翰老人牵头重修吴氏宗祠“崇德堂”。6月,吴奕翰老人给台北的吴伯雄写了封信,告诉他老家的吴氏宗祠已修缮一新,为了纪念祖宗,给后代留个纪念,村里长辈们请他为祠堂题字。不久,吴奕翰就收到吴伯雄寄来的题字,在一大张宣纸上写道:“福建省永定县思贤村吴氏宗祠崇德堂修建落成敬宗绍德 吴伯雄”,吴伯雄名字下,还有一方红色印章。如今,“敬宗绍德”这块烫金匾额高高悬挂于宗祠之中。

另外,2008年7月,永定县人民政府赠予的“永定县文物保护单位”牌匾,确立了吴氏宗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地位。

                  七、历 史 事 件

吴氏宗祠值得记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吴伯雄主席二度回思贤村寻根祭祖,并在宗祠旁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0年11月21日,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的吴伯雄,首次率团参加在龙岩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并回到下洋镇思贤村省亲谒祖。吴伯雄偕夫人戴美玉来到吴山脚下,平生第一次站在吴氏宗祠的列祖列宗神位前祭拜时,不禁心潮起伏。他的父亲吴鸿麟,直到九十七岁高龄仙逝时内心最大的遗憾:就是终生没能回到过自己的祖籍省亲祭祖。所以,当吴伯雄完成了一系列拜祖仪式后,他眼含热泪激动地说:“五年前,先父临终前叮嘱我一定要返乡谒祖,此事萦绕心头已久,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吴伯雄说:“我在故乡思贤村看到‘同祖同宗同根生,隔山隔水不隔情’的对联,心情非常激动。我一生到过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同文同种的文化联系,这种感觉,绝对不是在美国、日本等其它地区能够感受到的。”戴美玉女士操着广东梅县口音说:“今天我特地穿上一套大红服装,就是要以新娘的身份入吴家宗祠祭祖,这是我们客家人的风俗。”

2008年8月14日上午,吴伯雄主席再度回思贤村祭庙祭祖。9时50分,鸣炮发号,祭祖仪式正式开始。吴氏宗祠“崇德堂”内,执事者各司其事,主祭人吴伯雄和夫人戴美玉,向祖先牌位三鞠躬,接着进行上香,酌酒,俯伏,三献礼,读祝文,行侑食礼等13道程序的祭祖仪式。 在宗祠内,吴伯雄还接受了乡亲们特意准备的一份别具匠心的礼物。这是一个嵌着吴氏宗祠模型的水晶玻璃球,周边映衬着八角古井、黄岽仙岩等思贤八景。

祭祀仪式结束后,在宗祠外吴伯雄向宗亲发表讲话:“最敬爱的客家乡亲,大家好!天气虽热,我的心更热,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同样的血缘,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关系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切割的。”他接着说,我的父亲活到97岁,13年前过世,他这一世一直觉得很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回来祭祖。那时台湾已经开放到大陆探亲,我对他说,爸爸你可以去大陆了,但是那时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8年前我是替父亲回来祭祖的,这次我再来,是代表子子孙孙回来的,下一回我还要带我的儿子回来祭祖。”他说,经过8年,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契机,两岸人民要好好把握,培养善意互信,求同存异,追求共赢,向和平发展的方向努力。现在不仅我回故乡方便,各位宗亲去台湾看我也会越来越方便。思贤村离厦门很近,现在经过厦金直航可以到金门,希望我能在台湾接待各位客家宗亲。吴伯雄说:“我们客家乡亲有一句名言:‘晴耕雨读’。我们客家人有耕读为本的传统,两岸的前途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在这次奥运会开幕式上听到孩子的歌声,更让人有这样的感受。他向思贤村吴氏宗祠捐款五万元。

随后,吴伯雄步行至思贤小学,参观了新建的教学楼,并向小学捐赠钢琴、小提琴以及10万元人民币。”在思贤小学,吴伯雄欣然题写“思贤村”三字,吴伯雄夫人戴美玉也题词“回家的感觉”。

 约11时,吴伯雄与夫人在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副主任郑立中、福建省副省长陈桦等陪同下,专程前往吴氏祖墓祭拜祖先。天气炎热,吴伯雄却丝毫不显疲惫,他沿着墓园的水泥路拾级而上,肃立于祖坟前,鞠躬、献花、上香,默默祈祷。“每个人都有寻根的想法,这是客家文化敦亲睦邻和不忘本的体现。我虽然已是迁居岛内第四代,但吴家在台湾的族谱对接上永定的族谱,这让我兴奋,也有归属感。下一回,我要带我儿子孙子回来,让他们都不要忘掉他们的祖先之地。”

                八、历 史 人 物

清咸丰六年(1856年),吴伯雄曾祖父、思贤十三世裔孙吴胜昌迁台,定居在台湾桃园县中坜乡(今中坜市),育有吴锡光、吴朝光二子;吴朝光是前清秀才,不仅兴学,还创办“以文吟社”,以文会友,在当时蔚为风气。吴朝光又生八子,其中鸿森、鸿麒、鸿麟都曾是台湾政坛的风云人物,吴家也从一个书香世家变为政治世家。

1、吴伯雄大伯父吴鸿森:毕业于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后来一面行医,一面从政。在台湾光复初期,吴鸿森先后担任过新竹县参议员、台湾省“参议员”、“国民参政员”。在任职国民参政员时,台湾地区只有8个名额,吴鸿森即为其中之一,足见其在台湾政治地位不低。1947年11月,台湾举办“国民代表大会”选举,吴鸿森参加选举,结果在桃园、苗栗、新竹地区得票最多,当上“国大代表”,成为“终身职”。后来,吴鸿森还当过“省政府委员”。

2、吴伯雄的二伯父吴鸿麒:毕业于日据时代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曾任教于龙潭公学校与中坜公学校,后来赴上海协合大学进修,两年后转入日本大学法科,毕业后通过司法科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在当时的台北市开设律师事务所。光复后,吴鸿麒出任台湾高等法院推事。

3、吴伯雄的父亲吴鸿麟:毕业于台北医专,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在医学、人类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从政后,连续三年当选桃园县议员,出任过桃园县议会议长,并在62岁时当选桃园县第四届县长。

4、吴伯雄:出生于1939年6月19日的吴伯雄,1962年成功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1968年7月,29岁的吴伯雄参选桃园县第四届“省议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议员”。1972年12月,33岁的吴伯雄成为桃园县长。1984年后相继担任“内政部长”、台北市市长、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等。2000年出任国民党副主席。2007年4月7日,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主席,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09年10月担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5、吴伯雄长子吴志扬: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后又转读法律系,并留学美国,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2009年12月5日,吴志扬当选为桃园县第16届县长,成就一家三代当选桃园县长的佳话。(胡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