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与 电影三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7 14:57:25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回顾今年的深吴会几次活动,催生了两首诗(如果几句话,字数相同也算诗的话,那就是诗了,呵呵)。

一是首届深吴会之后,有诗为录

八月桂花香
吴裔聚龙岗
君子坦荡荡
至德造乾元

一是深吴会参加中华吴氏第八届恳亲会之后,有诗为录

金秋送风爽 
宗亲聚龙岩 
泰伯兴孝让 
至圣续至德

如果把以上两首诗合二为一,那应该是

君子坦荡荡
泰伯兴孝让 
至德造乾元
至圣续至德

上一次说,孝让是忠恕的先导,忠恕是儒教的核心,自从董仲舒独尊儒学之后,儒教成为汉文化的主体部分。这董仲舒真的是“懂忠恕”啊。呵呵。夫子之道,忠恕而己。

其实,细想起来,儒家的忠恕孝让,忠孝即是感恩,让恕即是远见。忠恕孝让其实就是感恩与远见。感恩防止傲慢,远见即是智慧。这二者对人生即是非常有益处的,当然值得提倡。自古以来,从今往后,都当然要提倡

忠孝之感恩,在行动上就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是顺从,就是佛教中所讲的随喜,对着忠孝的对象,一生都说是,一生都点头,一生不说个“不”字。而对着忠孝的对象,边感恩边避让,有远见地避让,全力以赴地避让。这个做到了,忠恕孝让就做到位了。

顺便说一下,对于吴泰伯来说,忠恕孝让是没有矛盾的,孝就是让,让就是孝。避让王位的举动,即是孝,也是让,非常的一致,没有理念上的困难。而对于季札来说,忠恕孝让,在某一层面上,就有了矛盾。季子的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季子尽孝道,就不能躲让王位,季子要让出王位,就没法尽孝道。所以,季子的选择,比泰伯要困难一些。但季子选择了让王位,而不是顺父意。

但如果从忠恕孝让的本质是“感恩与远见”来说,季子也做到了忠恕孝让。毕竟,季子的让,导致阖闾王的继位,导致国家迅速膨胀强壮庞大起来,为国家与国民争取到生存空间的扩张,使中原文明之邦以及南楚野蛮之地,不敢小看吴族。

最近有三部比较热映的电影,我去电影院都看了一遍,分别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李安的《少年派》,陆川的《王的盛宴》。看了这些电影,都有些感觉。

看了《一九四二》,感觉是,所有的被饿死实际上都是被骗死的,都是在“不久会有救济到达”之中被骗死的,直到失去自救的资源之时,不得不死了。虽然冯小刚的电影中没有半点透露这件事,但实际确是如此。在灾荒之年,灾民们把粮食交给了政府(因为要缴税),也把粮食交给了地主(因为要缴租),自己家粮食不够,不逃荒的,只能相信会有救济来临,逃荒的,只能相信远方有活命的粮食。实际上这不会是事实,最后,一九四二年,河南饿死三百万人。而一九六二年,情况也应该差不多,农民把粮食上交,相信会有救济或粮食下拨,相信总不会看着你饿死吧。结果被骗,就是看着你饿死。据传全国饿死上千万人。

而《少年派》与《王的盛宴》,则给出了两个相反的提示。

电影《少年派》纯属美丽画面加上心灵鸡汤,提示--帮助别人是自己活下的动力。这从逻辑上当然是如此,帮助别人是件事情,是件愉快的事情---可以愉快地活下来,至少可以愉快地活到死----因为死之前是愉快的,无论你是死得早还是死得晚。而《王的盛宴》,则给出一相反的提示----你帮了他,最后,你将是他阶下囚,而且是死囚,而且是满门抄斩。这是电影中范增在鸿门宴之后对着放走刘邦的人怒吼。范增不象少年派那样主张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别人(某个人,或者某种人,某类人),不一定是愉快地活下来,而是悲惨地死去。

可见,要说心灵鸡汤,《王的盛宴》也是一种心灵鸡汤----帮助人是好事,但得事先想想清楚。

顺便说一下,电影《王的盛宴》中,项羽的扮演者是吴彦祖,吴彦祖的上一部有名气的电影是《夜宴》,而《王的盛宴》的英文名字是《Last supper》,意思是《最后的夜宴》。可见吴彦祖演了两部“晚饭”。在第一部《夜宴》中,吴彦祖所扮演的王子,在替父报仇之后,死去,死之前说:能死,真好。在这一部《王的盛宴》(最后的夜宴----Last supper)中,吴彦祖所扮演的项羽,最后也是死去,死之前,什么也不说。也许电影要表示的是,项羽活在自己的理念中,为了自己的理念而死。真贵族,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