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 吴广故里 吴广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8 16:03:0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夏朝时期,夏王太康迁都,迁都之处故称阳夏;其死后又葬在此地,人们因之又称阳夏为太康,秦王嬴政二十三年(224)始建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更名为太康县。(“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国苻坚的谢安家族兴旺于太康)。200082改属周口市。

 

据传,约公元前228年,阳夏县(河南太康)逊母口镇小吴村(位于太康县城西15公里,目前的村支书村是吴成祥),一名婴儿呱呱坠地,他的不期而至在给家人带来欣喜的同时,也预示着秦王朝的暴政即将走向历史的尽头。这位在襁褓中的婴儿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吴广。

 

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后因西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现存吴广塔。

 

 

 

吴广塔又称小吴塔,为纪念吴广而建。塔高14.8,系六角实心的六级砖塔,建于清乾隆年间,一、二两层为束腰式塔檐。余为仿木结构式样出椽头塔椽。四、五层有佛龛,龛内均有瓷佛,共计12尊。上为宝瓶式塔刹。塔后面见到一块被风化了的石碑,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清楚。听村民讲,以前,这块石碑上清晰地记载着吴广和这座古塔的历史。听村里老人讲,该塔建于汉朝,后在北魏和明朝重修过。

 

据《太康县志》记载,该塔称吴广纪念塔,又称吴广塔,坐落在小吴村东头,南临吴广学校,北、西、东三面都是村民住宅,住的均为吴广的世孙。相传,此塔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吴广而建。

 

据说,吴广生于约公元前228年,其父吴吉,母贾氏,住草房两间。吴吉以打长工为生,常受地主的打骂。吴广从小就对欺压穷人的地主恶霸产生了仇恨,时刻想着消灭他们。吴广小小年纪就胆略过人,14岁时,其父曾遭财主的毒打,他就拿着菜刀与财主相拼,还一把火烧光了周家的卖场。16岁时,他去邻村李财主家做小工,两年后,与小哥们儿周文、吴彪、吴飞、吴棰、李六几人,为制止李家三公子行凶作恶而误伤3条人命。为此,父母被逼双双悬梁自尽,吴广哥们儿6人也离乡南逃,以避官府追捕。

 

一日,他们来到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地界,听说城东北2.5公里的陈家有位陈胜好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好结交穷人。于是,吴广一行便投奔而去,与陈胜义结金兰之盟。此时,陈胜20多岁,年轻气盛,性格爽朗,敢作敢为。吴广也是十八九岁的棒小伙子,身高力壮,性情火暴,有勇有谋,好打不平。两人相见如故,情投意合,又都疾恶如仇,对秦朝统治不满。

 

在泗水亭长刘邦于公元前212年释刑徒、斩白蛇之后的第三年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朝廷诏令征集900名青壮年,赴渔阳戍边,陈胜、吴广都在被征之列,并被任命为屯长(古制:十户一屯长。亭长相当于邮政交通站长兼派出所长)。

 

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小刘村)遭雨受阻,不能如期达到渔阳。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吴广不甘白白送死,便与盟兄陈胜谋划发动起义。经过一番谋划后,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3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当做鬼火,并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戍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戍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再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戍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吴广见时机基本成熟,于是趁两个将尉喝醉时,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戍卒不满,戍卒便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的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

 

随后,陈胜、吴广把900名戍卒召集在一起,陈胜大声说道,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戍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戍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一样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的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任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今安徽宿州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就这样爆发了。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之后,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在大泽乡以西200公里处,吴广的故乡--太康县的隔壁),陈县古称宛丘。据传此处是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之处,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死后,葬于淮阳。其妹女娲代理首领。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神农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周朝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

 

此时,陈胜吴广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并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的王,与王有同样的权力,地位亦相同,但是无继承权,相当于摄政王)。《史记·陈涉世家》:“乃以吴叔为假王。”(吴广,字叔)。张楚政权建立后,吴广率军西攻荥阳(在淮阳西北方200公里处,东邻郑州)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的第三年,也即刘邦释囚斩蛇之后的第六年,公元前20610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王朝灭亡。

 

相传,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陈胜、吴广起义军旧部被刘邦收编,其中一人曾受过吴广帮助,他升任将领后得了权势。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后,此人念及旧情,则于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带上钱财风风光光地来到阳夏小吴村,为感谢吴广恩德,在村东建了一座吴广祠堂,房屋数间,宏伟壮丽,内放置吴广画像牌位,供后人顶礼膜拜。

 

次年,吴氏族人听信风先生所说,笃信吴广造反成神,位列仙人,村内祠堂有灵气,后世继出高人。为了镇压邪魔,护卫神灵,造福众生,族人议定在祠堂附近再建吴广宝塔,以永世纪念。恰逢吴广生前好友吴彪起义失败后经商发达,过年时候回乡祭奠吴广,并欣然同意捐资建塔。于是,他们请来工匠,购来物料,经过数日施工,一座精美玲珑的宝塔就矗立在了村头。该塔共7层,高20,呈六角形,顶端有宝瓶3个,风铃6个,塔墙上有罗汉佛像18尊,每层的衔接部分都有不同的雕刻图案。

 

此后,经过历史沧桑巨变,吴广宝塔被保留了下来,直到600年后的北魏时期,吴广后人才第一次修缮,明万历年间再次重修。

 

通过这些传说不难发现,人们对吴广的景仰之情。 2006年,该塔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广塔的塔基曾用水泥重新修缮过。对此,吴金岭老人讲述了“文革”期间村民保护古塔的故事:“文革”中“除四旧”时,为了保护村里的古塔不被红卫兵破坏,村民准备给吴广塔“换妆”。他们找来石灰和颜料,深夜把古塔周身的佛像全部用石灰覆盖起来,并在塔的外面用颜料画上毛主席头像和标语,以此保护吴广塔不被毁坏。红卫兵们看到塔上的佛像已经被石灰糊了起来,就离开了,吴广塔才躲过了一场浩劫。“文革”后,村民重新把吴广塔身上的石灰去掉,塔上的佛像才重见天日。

 

“吴广塔上有两尊佛像已经不见了踪影……”吴成祥说。十多年前的一天,一村民路过吴广塔时,看到塔座下面有一个洞,二层的两个佛像也不见了。于是,他赶紧找来大家商议,对吴广塔进行保护,大伙又捐款把塔修了一下。

 

“现在,吴广塔有点倾斜。” 吴成祥说。为了保护吴广塔,他们曾组织专人义务看护,但也只是局限在小吴村内。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吴广塔,关注吴广的家乡。

 

以上即是吴广的家乡——太康县逊母口镇小吴行政村,关于一代起义领袖吴广的残存记忆。

 

目前太康县的名片即是“太康墓、吴广塔”

 

以上部分取自周口日报http://www.zhld.com/zkwb/html/2010-10/29/content_79403.htm

 

 

 

历史上起义领袖发动起义之时的年龄统计

吴广 20

刘邦 47

项羽 23

李渊 52岁(隋炀帝杨广的表哥)

黄巢 55

朱元璋 25

李自成 23

张献忠 24

洪秀全 37

陆浩东 27

斯巴达克斯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