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各地吴氏(勃海)[/center]
勃海吴氏
勃海吴氏的南迁之后,整个唐代虽然不见有什么达官贵人记载于典籍史册,但是族丁兴旺,超过了其主宗。
在今天的吴氏族姓中,勃海吴氏是与延陵吴氏同样著名的一宗。勃海郡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勃海吴氏来源延陵吴氏、清顺治十二年《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说: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勃海,因封为勃海王,勃海之名自此开始。《元和姓纂》也认为勃海吴氏是汉长沙王吴芮后裔,《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内司吴光墓志》又说勃海吴氏是汉司徒公吴雄的后裔。总之。勃海吴氏可能有很多支,但都属吴季札后裔、这一支吴氏宗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产生出极显赫的大人物,但人丁兴旺。支裔繁衍众多,成为今日吴姓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内司吴光墓志》,汉司徒公吴雄的后商有吴双,北魏初官任中书侍郎、雍州别驾。吴双的儿子吴安生,官任勃海郡太守,封安远将军。吴安生的长女吴光,字兴贵。是北魏皇室的宫女,任内司之职。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去世后,葬于西陵。
《吴严暨妻睦氏墓志铭》记载,墓主吴严祖先本是勃海安陵人,七世祖吴(无页),在北魏时官任赵郡(今河北赵县)太守.封为宋子侯.因此家族从勃海外迁到赵县一带开拓基业。吴(无页)的第5代孙吴僧,北魏时官任并州西河郡丞,封镇远将军。吴僧之子吴业,官任幽州蓟县(今北京密云县)令。吴业生子吴严,字长威,进入隋朝后官任主薄。隋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在家去世,葬在赵县建平乡。
《元和姓篡》记载:长沙王吴芮后裔,传到北齐时有一个吴安诞,居住在业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做过道洲(今河南许昌市)别驾、吴安诞的第5世孙吴道师,唐朝吏部侍郎。吴道师之孙吴纳,官做到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
北朝时期,勃海吴氏家族还出了一个料事如神的术数家吴遵世。吴遵世,字季绪,勃海人。少学《周易》,曾入恒山从一隐居道人学道。处数年,忽从一老道处受"开心符"春之,遂得道术,精占峰卜筮术数,常为北魏道武帝和皇室占卜,往往非常灵验,因而深受皇室专幸,官至中书舍人。
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残破,勃海吴氏家族成员纷纷南迁避乱。到隋唐时期,勃海吴氏宗族在本都已大大衰落,整个唐代也不见有什么著名人物见于典籍记载,这正是因勃海吴氏成员纷纷外迁的结果。但这些外迁的勃海吴姓支族、部兴旺发达,超过了主宗。
《唐故吴府君墓志铭》记载:唐代吴扬吾,他的祖籍便是勃海郡。他的曾祖父吴寻符,北魏时做到司徒、尚书郎那样显要的大官。吴寻符之子吴始敬,首任北齐扰军府谘议。吴始敬之子吴子彻,隋王朝时任奉信员外郎。但他"学瞻经史.志劲松筠",淡泊官场。不求权势,而至他的儿子吴贞白(也就是墓主一代),更加以道家为思想之本。无意仕途,以诗书自乐。大约在隋唐时,他的家族迁居于当时的大城市河南洛阳,他于公元657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洛阳县清风乡崇德里。吴贞白生的长子叫吴扬吾。《新唐书》卷一九九上又写作"吴扬善"。他在武则天时官任成均博士。
又据《大唐游击将军曼君(孝)墓志铭》,隋唐时有一个吴孝,他的祖籍本是勃海郡人,大约在南北朝时已迁居河南洛阳市嘉善里。吴孝的祖父吴柱,北齐时任阳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郡守。父亲吴和,隋朝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录事参军、墓主吴孝,字政;隋代官封游击将军,入唐后官任原职。后来辞官回家,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洛阳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