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起源——基因图谱揭示的吴氏家谱未知部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化莛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5 10:52:0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基因历史:人类族群遗传树)

 

(中国人祖先迁移图)

 

1.祖先——来自非洲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遗传学家坎恩等人通过研究来自非洲、欧洲、亚洲、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148位妇女身上的线粒体DNA,发现各大洲人种中以非洲人变异最多,从而证明非洲人历史在各大陆为最长。计算发现现代非洲人历史达20万年,而欧亚大陆现代人历史只有13万年。由此断定,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遗传学家称她为“夏娃”,约15万年前生活于非洲,大约10万年前,她的后裔走出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先。

    

2.DNA显示:北京猿人不是中国人祖先    

近年来中国的部分遗传学家在研究了中国28个人类群体的DNA的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后,得出了与国际最新流行的理论相一致的结论:北京猿人确实不是中国人的祖先。从各色人种的遗传标记的突变点新旧不同来判断,非洲的黑种人最古老,欧洲的白种人第二,印度的棕色人第三,亚洲的黄种人第四。

DNA的非基因部位就好像是一个记录本,记录下来在这代代相传中所发生的突变。这样,只要取样够大,范围够广,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人类之间DNA的非基因部位的相似程度来研究人类迁徙的历史信息。

一些学者认为,大约每一百万年线粒体的DNA序列发生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变化,线粒体DNA于是就成了一个分子钟,用它可以追溯人类进化的历史。

    

3.5万年前,黄种人走出非洲

15万年前,在东非的大裂谷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

到了10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全世界其它地方的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大部分都灭绝了。在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土地上,抢夺着有限的食物,迫于生计或者其它未知的原因,先是棕色人(人种学上的马来人) ,然后是黄种人(人种学上的蒙古人),开始走出东非向世界扩散。

最早出来的棕色人主要是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通过北非来到中东,沿着印度洋岸边向东走。到了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此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又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步棕色人后尘出走的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他们首先也与棕色人一样顺着东非的海岸线一路北上来到了中东这一带,如今天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在那一带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富饶的物产,让智人的人口再次扩张,他们中的一些人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亚次大陆的北端经过,进入东南亚。初来乍到的黄种人还没有能力与棕色人种抗争。至少在南亚的时候,印度半岛南部生活着大量的棕种人,一小批的黄种人只能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这与棕色人沿印度洋海岸迁徙的路径有所不同。

黄种人的扩散速度很快,只用了棕色人五分之一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这可能与他们掌握了新石器技术有关,也可能与棕色人散漫的生活习惯有关。黄种人的部落在缅甸一带盘桓了很久,逐渐取得一定势力,早先到达的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壮大后的黄种人随后分化成了沿海分支和内陆分支。

    

4.黄种人来到中国广东南海海岸

沿海分支最初在越南、广东的南海海岸一带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后来其中有部分人南下马来和印度尼西亚,有一部分人则沿着东海大陆架北上。北上这部分古代黄种人群体最远穿过白令海峡去了美洲,大部分则散布在东亚的太平洋海岸,其中在东北亚停留下来的那部分与后来北上的黄种人移民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先祖。

这个时候正值史上最后一次冰川期,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毫无人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南岭也是白雪皑皑,限制了黄种人大量地向北的迁徙。

    

5.百越民族出现

滞留于岭南的沿海分支,这些人是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所说的百越民族。

    

6.百濮民族出现    

停留在缅甸、云南高原一带的内陆分支,这群人是南亚语系的祖先,就是民族学上说的百濮民族。 

 

7.黄种人进入中国腹地

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内陆分支从云贵,沿海分支从珠江流域,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先说东部沿海分支的第二次北上,他们进入浙江、江苏、山东,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东北的红山文化。千百年的分化中,他们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演变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有一种说法,农业、新石器、玉器和原始的中国哲学思想都可能首先产生于这一族群中。这也为近些年来,长江流域考古学的新发现所证明。

西部内陆分支的先濮民族也几乎同时北上,他们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走的是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中途,分出了两支。一支顺长江往下游走,到了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发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他们活动的地区与后世的羌人重合,先羌系是今天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到大约6000年前,由于旱作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迫使群体又一次开始迁徙,汉藏语系的两个族属开始分野。

    

8.汉人祖先出现

其中一个亚群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在此掌握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我们今天汉人的先祖。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大部分沿着青藏高原外廓扩散,少数进入了环境艰苦的高原内陆,迁移最远还部落又回到了祖先起源的云贵高原。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

古藏族是一个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们是秦汉时期开始向高原迁徙的羌族中的两支--发羌和唐旄。在进入高原后,与当地的属于棕色人种的雅砻土著发生了混血,使羌人很快适应了高原的环境,也使今天的藏族人的面部特征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基本上,汉藏分流是黄种人北上中国的过程中最后完成的。因此长期以来,都有汉藏同源的说法。这个在语言对比上也得到了证明: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上把汉语归于汉藏语系的原因。

  

9.吴人的形成

在渭河流域的华夏人,其中一部分出潼关东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先期到达的沿海支,史书上所谓东夷部族)和苗瑶文化(早期分流的内陆分支,史书上所谓的苗蛮部族)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这个分化的结果。但是,这种差异仍然在彼此可以相通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尽管中原人时常嘲笑一下齐人的散漫和疲塌,如齐人之福,楚人的倔强和冥顽,如刻舟求剑。

此前,语言学界认为吴越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过DNA比对,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吴人是东进的苗瑶人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越人则是百越系的北支,双方居住活动地域交叉而已。“卧薪尝胆” 的故事就是这种世代冤仇累计起来的一个总的爆发。

中国南部长江流域的百越因为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汉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不同于先期分化出去的齐楚文化后来又被秦始皇统一回了汉文化圈,因此始终处于被汉民族驱逐排挤的境地,逐渐向南或者偏远的山区退却。史籍记载,三国时期的吴国,立国之初还忙于和境内的山越人作战。但是,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对于中国整体文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甚至早期在某些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尽管后来中国远古文化的主干和核心转化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附1:亚洲人迁徙路线图)

  

【附2:参考文献:《基因研究揭示人类迁移 中国人祖先源于东非》(《科学人》网站)、《人类迁徙与亚洲人种》等】

 

(附3:K-M9——黄种人基因;P-M45——白种人基因;M130——棕种人基因;D-YAP——矮黑人基因。)

 

(附4:文中相关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