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人事处长吴鸢:我所知道的张灵甫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3 12:19:16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七十四军人事处长吴鸢:我所知道的张灵甫

 

张灵甫是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 19475月中旬在山东孟良固战役中被华东人民解放军击毙。这个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的覆灭,当时震动中外。60年代,取名《红日》的小说和改编为同名的电影,曾畅销映国内,轰动一时,就是以孟良尚战役为背景的。笔者与张灵甫共事多年,对剧中人物张灵甫和其中有关的情节,感到基本上写的是真人真事。

 

张灵甫,原名钟麟,字灵甫,1900年出生在陕西鄂县(现改称户县,因鄂系古国名,鄂字生僻,故改)。1924年他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影响下,去广东,考人黄埔军校四期, 在填籍贯时,写的是陕西长安。(因为长安是为人所熟悉的故都),与陕西同乡胡琏(国民党十八军军长,后去台)同是四期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他在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分发在第一军第二师见习。

 

1928年秋,北伐已经完成,第一军在徐州改编为师,军长刘峙改任师长,张被编在第一师第三旅第六团一营二连任连长,后升任第五团营长, 与当时任该团中校团附(即后来改称的副团长)的王耀武同事,这是他后来投奔王耀武的原因。

 

1934年,胡宗南接任第一师后仍将师扩编为军,张升任团长。1935年红军北上到达陕北时,第一军便跟踪尾随与红军对垒。第一军的眷属都住在西安,张妻带着孩子(不满3岁)和其他军官眷属住在一起。他在前线忽然得知妻有外遇的消息,就借春节假期来到西安,挚妻儿返回户县省亲。除夕之夜,命妻子到后院菜地割韭菜做饺子,正当其妻弯腰割韭菜时,他掏出手枪,从背后将妻击毙(据说这次事件是张的同事杨团长开玩笑酿成的。这位团长到西安探亲,回到部队后与张闲话中谈到西安家属情况时,说是看到张妻与一男性逛马路, 张本性多疑而残忍,就信以为真致酿成人命)。事后,岳家觉得女儿无端被杀,心所不甘,乃迭向第一军军部、西北“剿总”陕西高等法院等有关机关控诉,结果杳无讯息。适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往陕,岳家辗转托人向于申诉,于问张学良此事为什么不理?张答,中央军的事, 他不能管,也管不了。后来于便将此事告诉宋美龄,宋又转告蒋介石,于是蒋下令将张灵甫押解南京交军法会审,结果被判刑10年。

 

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下令,凡所有在服刑中的官兵,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另保留原来军衔)。张被释放出狱后,觉得无颜再回第一军,那时王耀武是第五十一师师长,张觉得过去与王有过一段共事的关系,便去投奔王耀武。王觉得他在任营长时,表现不错井是个血性汉子,便收留了他,但一时没有实职,暂委以上校师附闲职,从此张钟麟改用了张灵甫这个名字在此安身。当第五十一师调到淞沪参加抗战后,扩编为两旅四团制,张被正式委为第一五三旅三0五团团长(旅长为李天霞,黄埔三期)。1939年秋,七十四军在江西德安乌石门张孤山一带与日军作战时,张的腿部负伤,后虽在桂林治愈,但走路仍不大方便,行动得使用手杖,因此就有了“张拐子”的绰号。1939年夏,李天霞调任第四十师师长时,他便升任一五三旅旅长。王耀武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后,在调整各师人事中,调张灵甫任第五十八师副师长。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第七十四军由赣西调到长沙外围参战,部队在行军途中,因情报不确, 被由岳阳南下的日军冲成两段,军、师失去联络,第五十八师师长廖龄奇,竟将部队撤到株洲,并抢得车皮,勒令车站将全师输送到后方衡阳集结。会战结束后, 在南岳召开的师长以上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痛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的虚报战绩,而迁怒于廖龄奇,以连坐法判处廖死刑,做了薛岳的替死鬼。吓得到会者人人自危。廖龄奇被处决后,张灵甫便升为师长。

 

1944年,蒋介石在陆军大学成立甲、乙两级将官班轮训将级军官。甲级为中将级, 乙级为少将级。时张灵甫任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少将级),经张的请求,获得蒋介石亲自批准其进人甲级将官班受训,他是这个班惟一的少将级,张对此引以自豪。学习归来,抗战已经胜利,第七十四军调到南京担任省都卫戍工作。蒋介石采纳参谋总长陈诚的建议, 取消军的番号,军改称整编师、师改成整编旅,但部队兵员并未裁减。从此,第七十四军就改称为整编第七十四师了。经王耀武的安排, 把原军长施中诚调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 由张灵甫任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 邱维达、蔡仁杰任副师长。当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部驻扎在南京孝陵卫时,蒋介石曾亲至师部和部队驻地视察。可见蒋对张爱护之深。

 

1946年,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以山东、陕西为两翼对解放区采取钳形攻势, 意图消灭共产党军队主力于黄河北岸。不料事与愿违, 当一些杂牌部队先后被歼殆尽后, 乃不得不使用号称精锐的嫡系部队。同年8月,就抽调拱卫南京镇江一带的整七十四师沿着古运河向苏北进发了。在八年抗战中壮大起来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曾和日军硬打硬拼过几次, 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在整编后又装备了崭新的美式武器,战斗力更加强大了,因此在官兵中普遍地都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解放军还能比日本鬼子更凶吗?于是部队就放心大胆地挥戈北上。华东人民解放军遵循毛主席“战争的目的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的战略指示,先后放弃了大片苏北解放区,连山东重镇临沂也不战而退。在这倦的情况下,整编第七十师在占领了淮阴、涟水等大片城镇后,蒋介石命令整七十四师担任正面,整二十五师(黄百韬)在左,整八十三师(李天霞)在右,三路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北齐头推进,企图与在蒙阴的新五军邱清泉、新泰的整十八师胡琏两部南北会合,寻求与解放军一决雌雄。

 

当整七十师向蒙阴前进中,还配属了整六十四师和整八十二师两个炮兵营,拥有极为强大的火力。1947510,整七十师急进到达坦埠附近时,与解放军主力部队遭遇了, 在陈毅、许世友的亲自指挥下,狠狠地给了整七十四师当头一棒。张灵甫知道碰上了劲敌, 而自己的部队又过分突出,形势很为不利,连忙打算后撤。但后撤到哪里去呢?目标有二:一是垛庄,在四山环抱中;一是孟良固,一片丘陵,有高地和许多石洞。张灵甫的智囊李运良(辽宁人, 既非黄埔又非陆大出身的东北军人,以善观风色、口齿伶俐为张灵甫所信任), 坚决主张退守孟良崮,认为有险可守,不像垛庄容易四面受敌。但李没有考虑到孟良崮是个无草无水光秃秃的穷山;更没有认识到现在的人民解放军,已不是以前“小米加步枪”的时代, 而是拥有强大炮兵群的精锐部队了。于是乎整七十四师就决定退守孟良崮。其3个旅部署是这样的:整五十一、整五十七两旅在山下,整五十八旅在山上,形成犄角之势。当时, 还与左右两翼友军(整二十五、整八十三两师)相距均不过公里,且有通讯联系,认为战事蛮有把握。

 

战争开始后,解放军首先攻占整二十五、整七十四两师接合部的阵地黄顶山,迫使黄百韬师后撤,于是整七十四师又形成突出了。一夜之间,解放军像汹涌的怒涛一般,把整七十四师淹没在重重的包围之中,炽盛的炮火,强大的攻势,使整七十四师的防线逐步缩小。张灵甫见形势不妙,只有急电南京、徐州求援。此时天气炎热, 酷暑逼人,困守在穷山孟良崮的官兵,无粮无水,饥渴难熬,实在难以支持。蒋介石便一面派出大批空军投送粮水、弹药(可是这些物资,因整七十四师阵地面积小,绝大部分都补充了解放军);一面电令整二十五、整八十三两师迅速驰援靠拢,同时复电张灵甫固守待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认为是与解放军决战的良机哩。

 

当鏖战进行了两天两夜, 山下阵地相继丢失,包围圈愈缩愈小时, 整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赶上山来, 到指挥部汇报战况,认为四面被围, 据守山岗只有死路一条;建议目前惟一生路, 是集中现有兵力组织突围。但张灵甫听后, 默不作声(因张是瘸腿, 行走不便, 对突围心存疑虑。副师长蔡仁杰和参谋长魏振城也都相对无言,对集中兵力突围的建议无法作出决定。此时,原在山下作战的士兵,纷纷退上山来。解放军运用炮兵火力向山上密集射击,把石头打得一块块地凌空飞起。陈嘘云和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相继受伤;副旅长明灿在巡视阵地时阵亡;张灵甫等人则躲在山洞内大骂友军见死不救。事实上所谓的友军只有整编八十三师来了一个突击连,他们带着报话机来与整七十四师取得了联系。这个连边打边走,走到哪里, 便向师长李天霞报告他们的位置,李天霞即据此向南京、徐州报告整个部队到达位置,其实

 

是按兵不动。战斗进行到第三天,这个无粮无水又无援军的整七十四师,再也经不起解放军的凌厉攻势而全部瓦解了。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整五十八旅旅长卢醒、副参谋长刘立梓全都战死在石洞内;整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整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因前已受伤在洞外被俘。1947516——孟良固战役就此结束。

 

国民党的王牌军整七十四师全部被歼的消息,像迅雷般传遍中外。在解放区的《新华日报》、《大众日报》发了号外,各地都举行祝捷大会。在南京的蒋介石气得捶胸顿足,撤换了一批高级指挥官如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调南京听候处理。同时电令王耀武查询有无逃到济南的人员。当时,王耀武得到整编第七十四师全师覆灭的消息后, 真是张皇失措, 悲痛万分, 苦心孤诣、经营10年培育起来的政治资本, 从此一旦化为乌有。王在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 连忙召集几个重要幕僚商议善后办法。决定第一步要求迅速重新成立整编第七十四师, 并保举邱维达任师长, 调第二绥靖区副参谋长罗幸理(曾充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参谋长)为整五十八旅旅长, 原整五十一旅副旅长王梦庚升任旅长。其间, 因陈诚只准成立整五十一、整五十八两个旅, 要将整五十七旅番号拿走。为了争取三旅九团原建制,特派人事处长吴鸢去南京向侍从室主任(改称军务局)俞济时求援。后来, 经俞济时从中斡旋,由王耀武从已经装备好的山东地方部队中拨一个旅南调, 给以整五十七旅番号了事。第二步, 对蒋介石查询整七十四师有无人员逃到济南一节,

 

决定伪造张灵甫的遗书两封, 一封是由张写给王耀武的, 表明一死以报党国和对校长的忠诚一封是给他妻子王玉玲的, 要求她善于抚养刚出生的孩子。信是由第二绥靖区司令部译电科科长李啸梓(与张灵甫同乡)模仿张灵甫的笔迹代写而成, 信的内容和词句, 是经过再三斟酌决定的。这两封信写好后, 派人乘飞机送到南京, 谎称是张灵甫在战局危急时亲笔写好交随从副官化装送出的。蒋介石见信后, 大为赞赏, 当即命令军务局拟了一道通令, 要求各部队学习张灵甫“杀身成仁, 舍身取义”的英雄精神。随着英国政府赠送国民党两艘巡洋舰,蒋介石把一艘命名为“重庆号”,为纪念在重庆作为陪都抗战八年的功劳;一艘命名为“灵甫号”就是纪念张灵甫“舍生取义”之死的。当举行命名典礼时,还邀请张灵甫妻子王玉玲参加。这种弄虚作假是国民党集团内部惯用的欺骗手法。

 

新成立的整七十四师,不久奉命恢复原建制改为七十四军。由邱维达任军长, 以在临沂的新兵团(每旅一团)为基础, 拨补新兵,成立了整五十一、整五十八两个旅。另由山东调来的山东警备第二旅杜鼎部改为整五十七旅,集中在安徽滁县整训。为纪念在孟良崮战役中死亡的将士, 在南京玄武湖建立了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 还开了追悼会。开会时, 蒋介石派了一位中将视察官代表蒋致祭,算是这次败仗的收场吧。

 

人死了, 才能盖棺论定。张灵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蒋介石说他是“ 英雄”, 王耀武也认为他是富有秦陇高原风土味的“血性汉子”。事实上他当一个营、团级军官是可以的, 要当军、师长则是难以胜任的。李天霞平时说他是张飞,有勇无谋。他平日不务实际,专好附庸风雅,喜骑马,练字,收买古董字画。室内悬挂成吉思汗、拿破仑等人的画像, 俨然摆出一副儒将的风度。他有一把瓦壶,据说是明朝杨椒山用过的,他常以之炫示于人。1938年冬在长沙时曾宴请田汉,当时田汉为他写过一篇以德安作战为题材的活报剧,搬上舞台。在作战紧要关头,拿不出办法,有时只晓得“冲”。充分表现出“一介武夫” 的样子。而且偏信巧言令色之人,退守孟良崮, 就是听信李运良建议的结果。

 

张灵甫是个登徒子, 曾先后结过4次婚。原籍早婚的那个女人始终住在乡下, 一生不见天日;第二个是被他打死的;第三个是陕西高翰林的孙女,是一个略有旧文化知识的封建式妇女,由于相貌平常,不受宠爱,生了一女,没有随军行动。第四个是1945年冬,他从陆大受训回到部队驻在长沙,当时的职务是七十四军副军长,经友人李某的介绍,与王玉玲相识,以王氏年轻貌美和张的金钱地位,使两人的婚事很快就谈妥了。当七十四军到达南京,张就任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后,两人去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不久高氏闻讯,匆匆从西安赶来交涉,经过几轮谈判,最后始由张给予一笔可观的赡养费,让高氏回陕隐居。

 

这位夫人美丽多姿,不甘寂寞,艳史遍传,如“灵甫号” 的舰长就是她的情人之一。后来去台转美,入了美国籍,在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当了空中小姐多年。有友人自美国来, 说她虽年逾半百,风韵不减当年,依然还是很活跃,张灵甫若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王鳌整理)

 

 

 

 

++++++++++++++++++++++++++++++++++++++++++++++

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人物 > 正文

 

智取张古山:国军名将张灵甫的成名之战

 

核心提示:一个曾经卷入大革命洪流的热血书生;一个为确立国民党统治而奋力效命的黄埔军人;一个舍身忘死抵御外侮的抗日功臣;一个为蒋介石冲锋陷阵而兵败身亡的内战先锋。张灵甫,原国民党王牌军编第74师师长,在抗战时期大展神威,指挥神勇,痛歼日军,战功赫赫。

 

 

王耀武没有退路,张古山一仗对他来说,意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张古山的地势,明摆着对在山上凭险据守的日军极为有利,谁都知道,在这样的山势前,靠仰攻拿下山头是要付出极大伤亡代价的苦差使。由谁来担纲主攻?在师部召集旅团长们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王耀武意味深长的目光落在刚刚佩上少将将星不到一个月的张灵甫身上。

 

张灵甫熟读古书,说话时常引经据典,他对王耀武说:“三国时蜀将姜维据守剑阁,拒十万魏兵于险关之外,魏将邓艾遂以精兵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下江油直取成都而一举灭蜀,此谓出敌之不意也。我们今天可仿效此战法,以智取代替强攻。”

 

接着,他向王耀武扼要说明自己的打法:“为避免重大伤亡,不宜对各山头直接正面仰攻硬冲。正面应仅取佯攻之态,同时选出精兵编成突击队,绕道后山,无人烟处料敌疏于防备,突击队攀岩附葛摸到山顶进行背后偷袭,成功后,正面部队即转入真正攻势,前后夹击,当收事半功倍之效。唯万家岭战场日军具有绝对空优和炸射频率,攻山拟夜间进行。”

 

张灵甫一席话头头是道,听得王耀武频频点头。王耀武对这套出奇制胜的献议极为赞赏,153旅有305306两个团,他马上为张灵甫再另配151旅的302团加强攻击力。也就是说,王耀武把大半个师都交给了张灵甫,让他一共指挥三个团主攻张古山,周志道率151旅其余部队作预备队。

 

西沉的太阳落下张古山顶,当最后一道晚霞消失在天边,起伏的群山丘陵无声地隐没在悄然涌起的暮色之中,秋天山间的晚风,隐约飘来秋蝉的悲鸣。

 

大战前异样的宁静。

 

10720时许,第51师进入了预定的攻击位置。

 

依照张灵甫的事先指令,担任主攻的305团已经挑出一批精兵组成了突击队。一小队人马借着暮色的隐蔽,朝日军阵地的后山方向悄然行进,他们沿着后山绝壁,在黑暗中披荆斩棘,奋力向上攀登。

 

前面响起了枪声,这是正面的部队在突击长岭北部的高地,张灵甫意欲先夺取这个由日军五个中队据守的高地作为支撑点,进而向张古山冲顶。日军通常不作夜战,而国军胆敢在夜里主动挑战日军的更是罕见,因此高地上的日军不像白天那样警觉,晚饭过后,除留下少数警戒人员外,其余准备轮换歇息。张灵甫指挥153旅主力突如其来的进攻,把日军打得措手不及,月黑风高的山地,山下的中国军队人影都看不清,鬼子们一时间乱作一团,等他们从混乱中反应过来躲进工事里放起枪来,长岭北部的山头已经遍布冲上来的大批中国士兵。这正是张灵甫所要的近距离对战效果,虽然日军单兵作战的素养远高于一般中国的士兵,但是在日军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轻武器对轻武器,张灵甫对自己训练出来的士兵也具有相当的自信,何况他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仓促间,高地上六百余名日本守军依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迅速歼灭。

 

拿下了高地,张古山几乎触手可及,张灵甫命第305团连续作战,拂晓出击张古山。张古山上的日本守军约有八百人,长岭北高地的战斗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日军不敢懈怠。305团参加佯攻的士兵们开始呐喊着向张古山做势进攻,严阵以待的日军不知是计,见对方来攻,果然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正面,正乒乓乓乓打得起劲,猛然间听得背后枪声大作,305团的突击队从后山登顶成功,张灵甫的这把尖刀,适时插入山上日军的后背,突击队员们与守军拼上了刺刀,正面进攻的部队趁山上日军自顾不暇之际,一口气冲上了张古山顶。日军腹背受敌,阵地全面崩溃,张灵甫的两面夹攻战术如愿奏效,约八百名鬼子死的死逃的逃。

 

一夜之间,张灵甫指挥153旅攻占了最难克服的万家岭战场制高点,王耀武在师部彻夜守着电话,当得知张灵甫攻占张古山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在一线作抵近指挥的张灵甫仍不敢有丝毫放松,他很清楚,夜间偷袭成功,只能算是扬长避短获得的暂时性胜利,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那时他的士兵手里的武器连“中正式”步枪都很少,绝大多数还是“汉阳造”的笨重双筒步枪,轻重机枪更属宝贝,每个团只有两三挺重机枪,各团的一个迫击炮排还被王耀武抽调到师里集中使用参见叶方华《赣北南浔线战役片段》(《原国民党将领口述抗战回忆录 我所亲历记的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作者时任7458师参谋)。而日军陆空火炮的绝对威力,张灵甫在上海、南京、豫东早已领教过厉害,所以白天能不能顶得住敌人优势火力的冲击,老实说,他心里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张古山是松浦师团最后的退路,日军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天亮之后必将会有更严酷的恶战,他告诫部下枕戈以待。

 

果然,第二天清晨天刚亮,二十余架日军轰炸机就钻出厚厚的云层,飞临张古山上空,飞机的呼啸混和着炸弹划过空气发出的凄厉啸音,震耳欲聋,顷刻间,张古山上炸翻了天,从远处望去,张古山笼罩在浓烟火海之中,简直是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由于中国军队几乎没有防空能力,日机异常猖獗,肆无忌惮地作低空俯冲,对准山头轰炸扫射,而不必顾虑被对方防空火炮击落的危险,阵地上的人连飞机身上涂的猩红的膏药旗也肉眼可见。在敌机剧烈的空袭下,305团伤亡极其惨重。张灵甫蹲在掩蔽工事里,炸起的碎石浮土几乎埋了他半截身躯,头上的钢盔不时被爆炸的气浪掀动着,透过呛人的硝烟,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许多官兵在阵地上,还没出战就葬身于炸弹火海之中,而自己一方却得不到有效的炮火支援对日军进行压制,作为一线指挥官,张灵甫心情酸苦杂陈。

 

上午10点,空袭方停,急于夺回阵地的第106师团出动二千余人向张古山发起了轮番冲锋。张灵甫一身尘土跑上305团防御阵地亲自督战。狗急跳墙的日军顶着山上洒下的弹雨,不顾一切地弯着腰向山上猛冲,直逼305团的阵地。当部分日军最终冲上山顶,305团残余的官兵在旅长张灵甫和团长唐生海的带领下,上剌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杀,拼了性命将日军打下山去。黄昏时分,106师团再度对张古山发动强大攻势,炮火密集地倾泻到张古山上。经过前一夜和当日的激战,305团已经伤亡大半,精疲力竭了,张灵甫也不能将部队硬挺在目标明显的山上白白挨炸,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利稍后再战,他不得不将305团残部撤下张古山。攻击中日军也丢下至少八百具尸体。

 

阵地的丢失意味着前功尽弃,张灵甫并不认输,这一仗,他和王耀武都输不起,若松浦师团从他这里打开缺口跑掉,薛岳的整个战役计划将落空,这将是他军旅生涯的极大耻辱。入夜,张灵甫再次组织起四百余名精兵进行顽强反击,于拂晓夺回了阵地。张古山阵地就这样在激战中几经易手,白天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重炮攻下阵地,晚上张灵甫再指挥部队以夜战夺回,双方都打得头破血流,气喘吁吁。张灵甫不愧为一员善打恶仗的悍将,在他的凌厉攻势下,日军最终再次被赶下了张古山 1010日下午,又一股穷途末路的日军千余人窜到张古山、长岭一带,再次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作孤注一掷的进攻,试图冲破74军的阵地突围逃命,激战中,305团李石见营长重伤,该营阵地一度出现动摇,王耀武的师指挥部已经准备开始后撤了,张灵甫不信邪,他立即赶往李营阵地,亲自整理残部,将勤杂人员全部编入战斗队,终于顶住敌人的进攻势头,稳住了阵地。在指挥部队继续死守张古山的同时,张灵甫命令302团与306团一部配合58师向哔叽街发动两路夹击,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将哔叽街的五百余名日军也悉数消灭。两军交战勇者胜,张灵甫在74军人送外号“猛张飞”,张飞打仗玩起命来,对任何对手都是一场恐怖的灾难。五天里,张古山上直杀得尸山血海,任凭敌军再怎样狂轰滥炸,直至12日战斗结束,日军没能从张古山跑出一兵一卒。

 

张灵甫在张古山上笑到了最后。

 

张古山成了松浦的噩梦。

 

战至第五天,第106师团的气数,也到头了。

 

在张灵甫率部血战张古山的时候,十余万中国大军对包围圈中的松浦师团正全线出击,在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之下,松浦师团被打得丢盔弃甲,109入夜,106师团已接近全面崩溃,国军开始扫荡战场上四散奔突的日军,第4军的一支部队甚至冲到了离106师团司令部仅数百公尺远的地方,如果不是情报不明,加上黑夜中目标不清,松浦的司令部极有可能被端。据后来被俘的日军说,当时淞浦已经在准备焚烧军旗,紧张得快要切腹自杀了。冈村宁次为了拯救106师团的残兵败将,破例冒险出动飞机夜航,用空投炸弹炸开一条血路,借着照明弹的指引,松浦才得以率少量残部逃出包围圈。

 

1010,国军围攻胜利已成定局,蒋介石亲自起草嘉奖电给薛岳各部:“查此次万家岭之役,各军大举反攻,歼敌逾万,足征各级指挥官指导有方,全体将士忠勇奋斗,曷胜嘉慰,仍盼再接再历以竟全功……”《蒋介石致薛岳等密电稿》(193810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日之后,一些地方的战斗仍在激烈持续当中,根据陈诚1015致蒋介石的密电,74军的张古山、长岭阵地就战至12日后方停,由于日本援军纷至,战场上还是有部分溃散的第106师团残兵未及扫荡而得以脱逃,对此,陈诚在电报中遗憾地表示:“此次敌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力围攻未将该敌悉数歼灭,至为痛惜。”《陈诚致蒋介石密电》(193810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不过,整个106师团在万家岭会战中被中国军队完全打垮了,还搭上了前来解围的第101师团的第149联队,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承认,该师团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战后,国军第139师师长唐永良在率部游击敌后时路过万家岭,他在《我亲眼看到的万家岭战场残景》一文中,描写了他目睹的万家岭战场一年之后的凄惨情景:“围绕着雷鸣鼓刘村都是敌人的坟墓,人骨、马骨……此外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无处无日兵骸骨,若说五步一尸、十步一马,并不算过分,统计雷鸣鼓刘村、哔叽街、万家岭一带战场,日兵骸骨至少在六千具以上,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唐永良《我亲眼看到的万家岭战场残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9年)

 

万家岭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继台儿庄战役胜利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对挫败日军突破南浔线的企图,延缓日军对南昌的进攻和保卫湘鄂赣边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万家岭大捷的消息传来,全国军民精神也为之一振。尽管武汉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府机关正在撤离,刚刚度过一个苦涩的“双十节”的武汉群众依然兴奋不已,爆竹声昼夜不绝于耳,欢庆胜利。

 

张灵甫不负众望,在万家岭战役中为51师立下了头功,荣获云麾勋章。而51师在此役中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损失最大的是张灵甫的老部队305团,团长唐生海、营长胡景瑗和李石见都身负重伤,接替唐生海任305团代团长的中校团附于清祥及营长王之干牺牲,另外,302团团长林秀峰和营长李文光、306团团长常孝德和营长尹本提、王梦庚等指挥官也在激战中负伤,而投入支援的151301团,团长张汉铎和营长卢醒负伤,营长陈铭牺牲。51师在张古山血战中,四个团一共伤亡五名团长(包括代团长)、七名营长和两千余名忠勇官兵。军官频繁的高伤亡率,说明74军的军官的确具有与众不同的忘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74军的荣誉感和意志,在以后的抗战岁月中,一次又一次打出王牌军的军威。

 

 --------------------------------------------------

 

 

国军名将张灵甫杀妻之谜新考
来自中华网社区

(一)

      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74军军长张灵甫一生有两件谜团般的轰动大事,至今众说纷纭: 其一是为何杀妻?其二是如何死在孟良崮上?
      本篇先解第一个谜.
      张灵甫杀妻吴海兰案,有两个版本说法.一个是主流版本的因妒而杀,即张在前方听传言疑其妻出轨,请假回家.除夕夜借口要吃饺子让妻子到地里割韭菜,然后身后一枪毙命.此说法在张的军中同僚中流传甚广;另一个是出自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之口的非主流版本,指张疑其妻为共军谍报人员,偷拿张的文件被发现,因谍而杀.此说法的理由是张灵甫曾向王玉龄解释那起案件时说过吴拿了他的东西,张的一位部下也曾告诉王,吴被杀是因为拿了张的文件.这个说法符合一些人重塑张灵甫形象的愿望,很快流行起来.
      然而,研究张灵甫及相关资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缺乏事件的内在逻辑,因而均不可信.张之所以杀妻,应该另有缘故.
      (二)
      要搞清张杀妻的缘故,就先得说张灵甫的婚姻及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
      张灵甫原名钟麟,字灵甫,后来出狱后为避晦气,才将名和字对换.像那时多数青年一样,张灵甫在中学时就应父母之命结下一门亲事.对方是邻村一位目不识丁但勤劳贤慧的村姑,叫邢(一说”刑”)凤英.邢过门后一直住张家.张灵甫青年才俊,当然不甘困守乡村.和大革命时代无数有为青年一样,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入北大,投黄埔,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搏取功名.时间久了,见识多了,自然就不满意父母定下的”封建婚姻”了.于是,当张住军四川广元时,经朋友介绍相亲,和当地一位小家碧玉吴海兰小姐一见钟情.吴小姐出身广元富裕之家,上过学,有文化,人又如花似玉,眼界很高.但遇见英俊儒雅的中央军团长张灵甫,也是倾心相许.于是速战速决,两人明媒正娶,拜堂成亲.婚后甜甜蜜蜜,恩恩爱爱,很快吴就怀上了张的第一个女儿.
      张灵甫所属胡宗南的一师,部队进驻广元的时间是1934年12月中.1935年1月下旬,徐帅率红四方面军就发起广昭战役,和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广元大战.广元战后,红军西去,胡宗南的部队从3月起也尾随而去.因此张吴结婚时间应该就在1934年底.或35年的年头,张吴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到1935年冬,张灵甫枪杀吴海兰,结婚未满一年,尚可称新婚.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胡宗南的部队从1935年3月起尾随红军而上了雪山草地.高原气候和缺粮的情况下,张灵甫不可能让有孕在身的妻子随军,一师的眷属都移到西安,但吴海兰并无住集体宿舍,而是住在张灵甫的堂兄张德甫家.
      张灵甫又是什么时候和吴海兰再重逢的呢?
      胡宗南在高原上与红军对战.吃不饱穿不暖的可不仅是红军,国军也是如此.胡宗南在松潘曾经下令一天就开一次饭,结果大批伤病士兵饿死.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包座消灭了国军49师,击破了胡的封锁线,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南,胡的一师也在1935年10月下了高原来到甘谷县.此时,胡的部队和他本人都给红军拖垮了,部队已不能作战,胡本人病倒,被蒋委员长派飞机接到南京疗养去了.
      部队解除了战斗任务开始休整,张灵甫请假回西安探亲.由于部队10月才下高原,作为团长肯定要在必要的安顿好之后才能离队,因此张可能的最早离队时间是在11月底.
      各种资料中讲到张杀妻的时间是1935年冬,军中同僚传说是在除夕夜.军中对张杀妻的具体原因和经过可能以讹传讹,但对张请假离队的时间应该比较清楚.考虑到1936年春节是在1月24日,张应该是请假过阳历新年.休假时间应该开始于1935年12月中旬..
      比较可靠的是张灵甫的侄子张居正的回忆.张居正当时同住在西安张德甫家,年龄已十多岁,记忆应该比较清楚.
      据张居正回忆,张灵甫回西安后和吴海兰关系很不错,经常一起出去玩得很开心,有一次两人还带张居正一起去看戏<韩宝英>.但有一天晚上,张吴两人忽然吵起来了,张德甫出来劝解.第二天,张吴两人一起回乡下老家.后来张灵甫一个人回来了,把吴的衣物一把火烧了,张德甫又把张灵甫责骂了一通.
      (三)
      如果张居正的回忆是正确的话,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不能成立.
      张灵甫回西安不是找吴海兰算账的,而是过了一段小别胜新婚的甜蜜日子.可见张听了别人流言回家一枪打死妻子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况且吴海兰住在张的堂兄家,有无出轨事张怎会不先问堂兄而只听流言呢?从时间上算,张吴见面时,吴应该是产后才三个月左右,刚做妈妈,吴这个时候已有出轨也不近情理.
      因谍而杀更是天方夜谭.
      如吴是共谍偷拿张的文件,可能发生的时间或者是在广元的约三个月的共同生活期间,或者是在张灵甫回西安探亲的前一段时间.
      如偷文件是在广元发生的,张如何在当时没发现,反而是在吴离开后的几个月中想起来了?如怀疑吴是间谍,张应该一回西安就和吴摊牌,又怎么会过了一段小别赛新婚的日子,到回老家的前一天才大吵呢?显然不合逻辑.
      如偷文件发生在西安,也没道理.张只是野战部队的一个团长,部队又解除了战斗任务,他一个人回家探亲还要带一大堆机密文件?更不合逻辑了.
      况且吴和张是正式成婚,从资料看吴对张和婚姻是很满意的.张只是一个小团长,有什么重要情报让共军有心赔上一个情报人员去放长线?红军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长征,是如何生存.哪有心思象抗战时那样去下冷棋闲子?
      (四)
      那”妒杀” 和”谍杀”这两种说法来自何处? 极有可能这两种说法均出自张灵甫自己!
      张杀妻后,吴的哥哥吴正有曾告到一师师部(后扩为一军),胡长官虽然护着张灵甫不作处理,但肯定要问清事情来龙去脉.张在军中解释是逃不过的.为了掩盖说不出口的真正原因,张灵甫很可能自己向长官坦白了”妒杀”.这也是”妒杀”说在张的军中袍泽中广为流传的原因.
      张灵甫本以为胡长官能帮他遮盖过去,没想到他的大舅子能量也很大,竟然把状子递到蒋校长跟前了(此过程下面再说).于是张不得不到南京投案,并在初审后内定判为死刑!
      张灵甫这下虎落平阳了,在狱中又得疟疾,自暴自弃.幸亏典狱长和他友善,为他治病,又鼓励他申诉.结果张递上申诉书后,刑期马上从死刑改为十年,接着关了半年多的时间,在1937年初就释放了(注意,不是七七抗战前后放的).
      有什么理由使委员长夫妇两人都关注的案件急转之下?理由应该只有一个,即张灵甫杀的是共谍!
      不知张的申诉书现在是否还在台北的档案馆内?能查到看一看肯定很有趣.
      (五)
      那张灵甫杀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不论是”妒杀”还是”谍杀”,这两种情况都是吴海兰犯错在先,张灵甫主动下手,虽然冷酷,但也颇显江湖大丈夫的英雄豪气.有点梁山好汉杨雄杀妻的味道.
      但事件的实情可能恰恰相反!
      有一段回忆的细节很有意思.是张灵甫亲口所说,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转述.
      张,吴吵架后的第二天,两人坐马车回长安乡下(这和张居正的回忆对上号).马车到张灵甫母亲的坟墓时,张下车祭奠,而吴竟拒绝下车同去.为此张灵甫心里更加火冒三丈.
      吴海兰拒绝去祭奠张的母亲,这可是夫妻双方吵架中的一个重大的主动行为,是挑事的行为,不是息事宁人的行为.如吴有过出轨的过错,她还不抓紧去上坟来弥补?如吴是使美人计的共谍,还不抓住机会再哄哄张灵甫?
      而吴海兰选择的是继续吵,让吵架升级.
      到了张的老家,两人还吵.张灵甫的儿子转述邢凤英的回忆,张吴两人在后院吵,邢没听到内容,后来只听到一声枪声.
      什么事情让吴海兰一反甜甜蜜蜜过日子,在回张灵甫的老家探亲前一个晚上和张大吵?
      什么事情又让吴海兰第二天决定吵架升级,而不去履行儿媳妇的义务?
      什么事情还让吴海兰到了老家和张灵甫继续吵,最终吵来杀身之祸?
      冥思苦想吧.
      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吴海兰突然知道了张灵甫在老家还有一个妻子!!!
      张,吴两人结婚不到一年,相聚才三个月左右,其中一个月张还在对付红军的围城大战.张灵甫那时远离家乡,心理上也没把奉父母之命娶进门的邢凤英当妻子,所以在回家探亲前很可能压根没提起过老家还有这么个人.回老家前,张就当一件小事和吴打了个招呼.
      可老张错了.吴海兰的特点是有文化,眼界高.
      有文化的女人最看重的是面子,名分,妇女地位.
      吴是在家乡由张灵甫明媒正娶,拜堂成亲的,一直以为是正牌夫人,家里人肯定也因为嫁了个英俊的中央军团长而光耀乡里.现在突然由夫人变二奶,落差太大了,传回家乡父母也脸上无光.想当年多少人拜倒在石榴裙下都没看上,心中实在懊恼啊,不能不吵.
      怎么吵?吵什么?
      吴海兰肯定先骂张灵甫欺骗啦,然后提条件,休了邢凤英,让他离开张家.
      张灵甫也是气啊.老家的是父母找的,又不是我要娶的,有名无实嘛.有何重要?休了人家,老父的脸往哪里搁?人家回去又如何做人?肯定不答应.
      不答应就不做儿媳妇了,不去上坟.吴海兰的反应是很自然的.吴是知识女性,是否还有更进一步的施加压力的措施?比如提出离婚?
      如果吴海兰真的用离婚来要挟张灵甫的话,最后引来杀身之祸就可以预期的.
      张灵甫是谁?是一直以大丈夫自诩的黄埔军官.如果被一个小女子休了夫,还有脸去见军中同僚?
      除了张灵甫脾气暴躁外,他可能还患有战争综合症.近年美军驻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人回国后和家人不能相处,采取暴力行为的明显增多,该病才引起重视.张灵甫连续几年加入军阀大战,几次负伤,特别是最近半年多和红军在高原上的残酷搏杀,目睹了尸横遍野,使他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武力的崇拜达到了非理性的高度.
      年轻,天真,美丽的吴海兰的悲剧命运就此被确定了.
      吴海兰还是因”妒”而被杀,只不过妒的是吴海兰而不是张灵甫.
      这个杀妻的原因张灵甫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六)
      还有一件有关联的事,不知是否和吴海兰被杀有关?
      张灵甫和父母之命的妻子邢凤英事实上并非名义夫妻,而是育有一子的,是为张的长子.该子也不是生于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前,而是生于吴海兰死后的1936年,是在张灵甫出狱后娶西安望族高家小姐之前.该子名张居礼,前段时间还有他在西安参加公开活动的报道.
      按正统的资料,张灵甫是在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时让邢凤英怀上的.张灵甫正在南京狱中等待申诉结果时得知儿子出生.此段时间南京还派人到西安调查张的申诉,时间肯定是在西安事变前,即在1936年12月12日之前.
      张灵甫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是什么时间?查遍资料不得,还是来推理吧.
      前已说过,张灵甫探亲回西安的时间应该是12月中旬,两人在西安又过了一段神仙生活,到回老家时应该已是12月下旬.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佐证.张回老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母亲上坟.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上坟的两个时间点是清明和冬至.查一下老黄历,1935年的冬至正是12月23日.因此,张回老家及杀吴最可能的时间是在1935年12月下旬.
      杀了吴海兰后,张灵甫回到西安,若无其事地继续住在堂兄家.直到有一天,<西安日报>将他的杀妻案给登出来了.谁登的?吴海兰一个外来妹在乡下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怎会上媒体?于是找亲朋打听,原来是和堂兄家的两个房客有关.
      堂兄家住的是个大宅子,前院租给了一对姐妹花居住,她们平日和吴海兰极友善.吴失踪了当然引起姐妹俩怀疑.加上张回来后焚烧吴的衣物,堂兄又责骂他,想必姐妹俩听到了一点风声.合该张灵甫倒霉,该姐妹也非等闲之辈.妹妹的恋爱男友是西安一把手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周藩伯!那时圈子小啊,低头抬头就碰上皇亲国戚了.于是事情露馅了.
      反正不是张灵甫自己给”案件聚焦”栏目投的稿,那从杀人到见报总得有2-3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中了.
      事情公开了,当然传到了吴海兰的娘家四川广元.吴家遭此晴天霹雳,急忙派大舅子吴正有来西安讨人.张灵甫见事已泄漏,脚底抹油回部队去了.于是吴大舅追到乡下张老先生的家中.张老先生理亏啊,但人死不能复生,私了吧,反正张家有的是钱.于是谈判赔钱,完了吴大舅揣着银子回西安了.
      考虑到那时消息传播的速度和交通的不方便,从消息传到广元,到吴大舅翻山越岭到西安,寻人不着再到长安乡下,再私了谈判,再回西安,其中还有春节,至少也要3-4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底2月初了.
      拿着银子回到西安,吴大舅越想越憋气,吴家根本不缺钱,拿活蹦乱跳的小妹换一堆钱有什么意思?要杀人偿命!于是开始走上了专业上访的道路.
      先找人写状子,递进西安法院,给打了回票,涉军案件管不了;
      再到单位反映,你张灵甫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军(一师已扩编)的军部就在西安, 可是状子上去后连个回票也等不来;
      家庭暴力案件,再找妇女协会.协会干部倒挺同情的,但气愤填膺的大姐们光嚷嚷解决不了问题,妇女协会能管到胡宗南的头上?
      吴大舅在各单位间来回折腾上访,花一个多月不算多吧?这样就到1936年的3月中了.
      这时,观世音菩萨到西安来了.
      谁是菩萨?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
      别看张副总司令时不时地找些像赵四这类的路边野草,于凤至可是张司令的老子张大帅亲自定下的正牌夫人,是宋美龄换帖子的干妹妹,那时赵四只是挂个秘书头衔上不了台面的小蜜而已.
      协会的大姐们将吴大舅的状子交给了于凤至,于夫人是协会的分管领导,该案新闻已报道,社会影响大,得管.于就去找张副总司令,张司令一看是中央军的团长,才赖得来管,推回来了.于是于凤至借着一次到南京见干姐的机会,又把状子带了过去.宋美龄一看不高兴了,自己正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军官杀妻算哪门子的事呢?何况还是干妹妹托过来的.于是,最终枕头风吹到了委员长耳边.校长一看也不高兴啦,黄埔学生杀妻,成何体统?一纸命令给胡宗南,将犯事军官押到南京处理.胡长官看到纸包不住火了,只能找来张灵甫,也不押送,让他自己到南京去投案.(是不是胡长官的意思你潜逃算了?)这才有张灵甫回老家交待家事.
      这一阵折腾,一个月不算多吧?那张灵甫回老家已是1936年4月的事了.
      如果是这时候邢凤英怀上了张灵甫的儿子,十月怀胎,当儿子出生时,应该已到1937年了.西安事变早发生并和平解决了,张灵甫的申诉早完成了,已在打铺盖卷出狱了.
      和张灵甫在狱中申诉时得到儿子出生消息的时间对不上呵.
      是否有可能邢凤英是在张灵甫上一次回家时(即和吴海兰一起回家的那一次)就怀上张的孩子呢?如是,儿子出生的消息传到张灵甫就应该是1936年的九月底或十月初.这就可以对上了.
      吴海兰和张灵甫在老家大吵的原因就更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