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9 19:12:11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admin
 

 

[ALIGN=CENTER][IMG]/Article/UploadFiles/200805/20080517022144972.jpg[/IMG][/ALIGN] 太伯奔吴与梅里胜迹 商朝末年,商王国日趋衰落,地处西北的周人姬姓部落逐渐兴起。建立周国的开国君主古公父在岐山之阳周原建立了国家,国号称周。古公父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父认为季历之子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周国的居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于是太伯、仲雍兄弟二人遵循父志,长途跋涉南奔江南荆蛮之地。 相传太伯、仲雍历尽艰辛,来到太湖之滨,看见远处一片高地上,一只五彩缤纷的凤凰正在展翅飞翔,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并种植了一片梅林,将当地取名为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他们入乡随俗,按照当地居民“断发文身”的习俗,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上刺有花纹。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太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自号“勾吴”。从此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太伯也就成为吴国的始祖。 太伯、仲雍南奔荆蛮之际,正是世道衰落,各地侯王屡次用兵,太伯、仲雍恐怕波及江南荆蛮之地,于是按照古公所筑周原岐周城的制度,在梅里建造太伯城。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城的规模“周围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城周三里二百步符合 《周礼》关于侯国筑城的规制,外郭三百余里当指当时吴国的疆域范围大小而言,大致包括今苏州、无锡、常州至镇江、丹徒一带。这座吴国早期的都城,前后经历约六百余年,至吴王诸樊时才南迁吴(今苏州),吴国灭亡扯,城址被毁。据《史记正义》和《吴地记》记载,直到唐代时,城内房屋、古井犹存。以后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城址荡然无存。北宋著名学者杨时寻访梅里时,曾赋诗云:“泰伯城三里,来寻梅里隈。当年建雉堞,今日剩莓苔。”明末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太伯城》诗云: “泰伯城荒德未荒,至今遗址尚流芳。试观霸业今何在,不比勾吴让国香。” 太伯为了开发荆蛮之地,率领民众大力兴修水利,开凿浍渎,俗称“伯渎港”,这条人工运河东连吴县漕湖,西接运河,全和三十七里,河宽十二丈。这条悠悠流经梅里的太伯渎,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也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称:“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太伯死后,仲雍继位。相传太伯葬于梅里东北鸿山西麓。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为纪念太伯开发江南的功绩,东汉永兴二年(154),汉桓帝下令即宅为祠,由吴郡太守糜豹将太伯旧居改为祠庙,供人们祭礼。太伯庙又名至德祠,俗称让王庙,在今锡山市梅村镇东伯渎港南岸。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太湖风景名胜区景点之一。 太伯像 [IMG]/Article/UploadFiles/200805/20080517022144382.jpg[/IMG] 太伯墓 [IMG]/A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