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吴江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萧海铭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19 17:30:4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三识吴洪            萧海铭/文

 

很早就听说过吴江吴氏家族及诗人吴兆骞之名,只是由于资料匮乏、见识浅陋,过去对邑内这一名门望族知之甚少。《吴江文博》出版后,余得邮阅,并从二期连载之《从全孝翁说起——吴江吴氏家族初探》文章中,才知道了全孝翁吴璋及吴洪、吴山父子尚书等有关情事,感觉到吴江吴氏一族的真正兴盛,实自吴洪始。这可说是初识吴洪吧。

去年夏季,我在撰写《盛泽镇成镇沿革考》一文后,偶然见到一合由私人收藏的《明故桧轩处士沈用中墓志铭》,墓志铭由中宪大夫、贵州省按察司副使、邑人吴洪撰文,中顺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嘉禾吕常书丹,中顺大夫、福建延平府知府、武塘刘侃篆盖。联系到《吴江文博》连续刊出的吴旭江先生之文,已可认定此墓志铭撰文的邑人吴洪与全孝翁吴璋之子吴洪为同一人。继而,自文章中“弘治元年(1488)吴洪入贺万寿节,事毕将行,施氏忽患重病------年七九而逝”,“愈年、吴璋亦卒,弘治三年(1490)吴璋夫妇合葬于梅里原祖坟”,可知吴洪在此三年中迭遭母丧、父亡,未能远赴贵州任职。而处士沈桧轩死于弘治二年(1489),正值吴洪母丧丁忧期间,时间上当能吻合。

明制:中宪大夫为正四品升授之阶;中顺大夫是正四品初授之阶,由三位品秩远高于县级,且均署有实缺的官员联袂为县下一无功名之人撰书墓志铭,可说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情况,而铭文中述说沈桧轩勤俭持家,致“家声复振”,“甫冠即任(盛泽)税长”,历36年能做到既不病民,对朝廷又“税无逋负、上下咸贤之”,以及“持论公允、里中有讼者,得(沈桧轩)一言即不复争”,具有很高威望等用语看,显示吴洪对逝者有很深的了解,绝非一般的溢美之辞。因此,再识吴洪,一个历史渊源问题又横亘在面前,然遍查《盛湖志》却无任何蛛丝马迹可循。

春节长假,闲来信手翻阅《黄溪志》,发现“丛记”一段,试录如下:“吴尚书洪未第时馆于史鉴家,一日同鉴婿吴瑩晓起送李梦阳归,见池中有白衣人长二丈余,李惊仆、洪端之、瑩拱立,良久不见。及旦责鉴,曰:此白眚(音生)也,诸候见霸、士见而贵、无禄者见而亡。未几,李果死,洪第进士、官尚书,瑩亦领乡荐、富甲江南”。撇开这一段“丛记”中的迷信成分,可知吴洪未考中举人、进士前“馆于”黄家溪史鉴家,时间应在明成化(1471)以前。史鉴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长吴洪11岁,虽不求仕进,却“诗文沉雄古雅、卓然成家,尤熟于史家”,属学者型人物,交往者如吴宽、沈周、文林、曹孚、李应贞、尹宽等,均为大家、名士,时江南巡抚王恕也慕名拜谒,“敬服焉”。而当时吴洪僅二十余岁之青年,馆于史鉴家并“与其婿吴莹善”,乃属求学受教一类,关系自非一般。同时,史鉴之叔辈史珩在明正统(1436——1450年)、景泰(1450——1457年)间为“一乡之税长”,其时沈桧轩之父“公让长盛泽税”,可谓同僚。沈氏本是一乡之望族,桧轩生于明宣德甲寅年(1434),与史鉴同岁,“谙于世务,年甫弱冠(二十岁)即代父为税长”。盛泽与黄家溪同在澄源乡,虽非统属、毕竟近在咫尺,两家应该早有交往,吴洪得识沈桧轩当在情理之中,以致他在母亡次年能应邀赶往盛泽吊唁,并邀约同年吕常、刘侃共撰(书)墓志铭。此情虽属推测,亦顺理成章了。

由于吴旭江先生言及:“对吴璋祖孙三人及整个吴氏家族的研究仍未见展开,其族史、家史亦不得详”。今天我能在盛泽发现有关吴洪的点滴情事,并敷衍成文,未知对旭江先生的研究是否能添一砖半瓦。此外,旭江先生在《吴江文博》二期之文中言及,“时太监刘瑾专权,因与刘大夏结怨,遂诬以罪欲杀之,大臣中只有吴洪与御史屠应浚极力辩驳”,此段是否有误。据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刘瑾用事》及《二十五史.王鏊》载,为刘大夏辩护者系大学士王鏊和左都御史屠滽,时间是正德三年(1508)八月。正德五年(1510)四月“刘瑾矫诏令南京刑部尚书吴洪致仕”,原因是“宁河王邓愈后,有兄弟争田宅者,其兄倚瑾为援。洪直之、故及(受到牵连)”,与旭江先生所述同。本人见识浅薄,可能旭江先生另有所据,见不到处尚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