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是个大姓,我们蛮少解答这样的大姓,因为外头有专门的书卖,十几万字也写不够的。但从家谱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有新鲜具体的故事说一说。
吴姓人口极多,有部分原因当然是改姓喽。许多少数民族姓氏的发音都含有吴、吴儿的音节,就改成吴啦!在家谱中也发现胡、沈等改吴的痕迹。不过江浙一带的吴姓绝大多数有着两位三千年前的始祖:泰伯和仲雍。他俩是周太王的长子与次子,因为知道父亲很想叫他们的弟弟(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父亲)来继承王位,却碍于传统的长子继承制而十分头疼。于是哥俩就善解人意而又极其大方地让出王位,结伴来到了江南一带。
公元前一千多年哪,咱们这儿的土著身上可都刺着纹彩又剪短了头发哩,是泰伯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土特产和先进工艺,可算是开发江南的鼻祖,他们叫这儿为句吴,后代就姓了吴。正因为是泰伯带来了麻布,所以他去世时,乡亲们都披着麻布来送他。于是成为了披麻带孝的习俗。
因为肯让天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泰伯被尊称为三让王,他没有后代,今日吴姓都是他弟弟的血脉。后代中又出了个吴季札(就是吴王夫差的叔公),同样不受王位而避至延陵(今天丹阳、武进一带)。这就是吴姓引以为傲的让德,在家谱中反映出来就是堂号大多叫三让堂、至德堂、延陵堂、让德堂等。至德堂的家谱有足足40本,综合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300本谱而成,居然可以从黄帝算起,亦可以作到每一代人的名字都记得一清二楚!编谱人称自己是第108世。而三让堂的谱中则强调自古吴姓以仁让出名,后人切不可为了一钱寸帛而纷然争之!
镇江(以前叫润州)的吴氏就是三让堂,以后若是碰见三让堂的朋友,大可攀一攀亲。因为翻到一本周庄三让堂的谱,元朝时自镇江迁来。而三让堂镇江谱中就很依依不舍地提到了搬去周庄的亲戚们,当时还有得往来,而今没有看过谱的人就不可能知道了。所以堂号是很大的一个依据。谱上标着三让堂的还有江阴、丹阳、仪征、常州、益阳、建德、武进等地。
江浙一带的吴氏家谱中是很看重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泰伯的根据地:无锡梅里的鸿山南麓;一个是季札的墓:江阴申浦。虽然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的近代始祖,大多并不出名,但必会从泰伯讲起,多会有季札的画像。说起来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一位叫吴权的人出场,传说他的后代就与泰伯是截然不同的两支,只要查家谱,就不可能搞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