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吴王寿梦四子季札奉使出访诸侯国时,曾北上访问徐国。徐国国君十分喜爱季札身上的佩剑,希望季札以此宝剑相赠,但终未明言。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思,因为要出使上国,当时未能相赠。等到出使回来,再访徐君,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悲伤地解下身上所佩的宝剑,把它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然后黯然离去。随从者不解其意,问道:“徐君已死,剑还留给谁呢?”季札道:“留给死者呀!当初我在心里已许诺将宝剑相赠给他了,怎能因为他的死而违背我的一片心意呢?”这个“季札挂剑”的历史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自幼博学多才,明礼仪,有德行,深受吴王器重,一心想传位给季札。寿梦死后,长子诸樊要把王位让贤于季札,而季札辞谢不受。于是封他到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号称“延陵季子”。诸樊死后,其弟余祭和余昧相继欲传位季札,仍辞让不受。季札继承先祖太伯的高尚品德,三让王位,被后人尊称为“至德第三人”。季杨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吴王余祭四年(前544),季札奉命首次出访中原鲁、齐、郑、卫、晋等国,在鲁国观周乐,盛赞中原诸国礼乐制度,并议论天下兴衰大势,颇中时要,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道他“见微而知清浊”。
江阴古属延陵,素有“延陵古邑”之称。清代江阴西城门楼上镌刻“仁让古邑”四个大字,“仁让”即指三让王位的季札,江阴人民世代把季札奉为开发江阴的第一位乡先贤。今江阴申港镇东南的舜过山下,相传就是当年季札“弃其室而耕”的地方。季札死后葬于申浦(江阴申港)。《史记·吴世家》后注《皇览》曰:“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江阴旧置)”。季札墓在今申港镇西南,墓地原有高大的封土,四周筑有围啬。相传孔子为季札题了墓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大字,世称“十字碑”。晋太宁元年(323)于墓地建有季子祠,祠庙内原有季札塑像,并有“至德第三人”等匾额、楹联。季子祠历经兴废,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十字碑系北宋崇宁年间重刻,后又相继发现墓前石供桌、石香炉及“延陵吴季子墓”碑,现均已复原在墓前。
季札的高风亮节和避耕江阴,对江阴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至今江阴民间仍流传着有关季札的美丽的传说故事。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把江阴誉为“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盖英贤之旧壤”。千百年来,江阴人民将吴太伯视为本地的人文始祖,把季札奉为开发江阴的第一位乡贤。元代诗人刘子寰在路过季子祠时写下的“有吴何代无陵墓,万世惟知季子坟”,正是表达了人们对季札这位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