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桥延陵吴氏三让堂宗谱壬辰续修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之光  文章来源:清砚家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7 0:41:4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崔桥延陵吴氏三让堂宗谱壬辰续修序


延陵吴氏遍天下,三让美誉传千秋。吴氏源出姬姓。商末周初,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奔荆蛮,居梅里,建勾吴。始祖泰伯,至德让贤,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十九世季札,亦以三让,退隐故里,封于延陵(今常州),为江南人文始祖。孔子题“十字碑”云:“呜呼有 吴延陵君子之墓”。门联有:“泰伯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为首要郡望,堂号以“三让”、“至德”、“让德”、“思让”等为主要堂号。今冠以崔桥地名者,不忘始迁祖地,使于检索也。
当今吴氏,我国百家大姓位列第十,人口二千四百六十多万,占全国总人口2%,广东为第一大省,约占吴氏总人口8.5%。常州市现有吴氏常住人口七万一千三百多人,约占全市常住总人口3.51%,列全市大姓第五位,可见常州吴氏人口密度之高。
历代名人辈出,难以列举。兹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德,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政协常委、基督教领袖吴耀宗,金陵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物理学家吴大猷,画家吴作人、吴大羽,人类学家吴泽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女),数学家吴文俊,语文学家吴文祺,金属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吴学蔺,社会学家吴文藻等。
常州吴氏,冠盖甲天下。历代150个姓氏共有1494名进士,其中吴姓82人,位列第一。《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共146个姓氏,吴姓115人,以1名之差列庄氏之后为第二。可见吴氏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明隆庆进士、侍讲学士吴中行;子吴亮,万历进士、湖广道御史、大理寺少卿;侄吴宗达,明万历三十年探花、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近代以来,尤为辉煌。有辛亥革命元老、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央科学院首届院士吴稚晖,辛亥革命元老、江西省都督、上将吴介璋,著名摄影家吴中行,数学家吴在渊,音乐家吴伯超与吴祖强,剧作家吴祖光,著名导演吴仞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女画家吴青霞,著名医学家吴蔚然,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历史学家吴泽,儿科专家吴瑞萍,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吴旻,运载火箭专家吴兴元、吴林芳,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院长吴德昌,四机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诤(吴人鉴),纺工部部长、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著名中医专家旅台同乡吴惠平等。
宋以来,郡城吴氏有十三族望,以洗马桥(县学街北首,大宗祠原址即今实验初中)、薛墅巷(今遥观)、大南门三族望为最著。其次为北后街(局前街)、雪堰桥、锁桥湾、大北门等处。
本族统宗泰伯第六十一世珏公,于宋代徙居西门外锁桥湾西直里。第六十八世兰坡(自健)公,生于元代延祐七年庚申,卒于明永乐六年戊子,寿八十九岁。公隐居教授,不屑城市生活,于明洪武二年自锁桥湾迁徙郡城之东隅龙㘭(又名青墩、寺西),为第一世祖。
其地即今崔桥古镇,镇之东南,隋代建宝云寺,东濒芙蓉湖,北望芳茂山,钟灵毓秀,风水宝地,古刹钟声,名闻十方。古称龙㘭、寺西、青墩,俱已堙没不闻。今尚有“吴家塘”,当年祖地也。章埼、荷花圩、狄坂(横林东)、麻皮桥(今郑陆镇),皆吴氏子孙分居之地。近代以来,商贸发达,有迁居省内外、海内外者,难详其数,益叹延陵之遗泽流长也。
兰坡第十三世孙子明公,清雍正初,自以无嗣,愿捐所居基址,创建宗祠。雍正八年,族尊云章等即其地建享堂三楹,祀远祖泰伯、季子,以兰坡公为一世祖。乾隆四十七年重建。风雨沧桑,早已不存。今又原址重建,两进六楹一天井,粉墙黛瓦,江南风格,古色古香。
本谱创修于清顺治五年戊子,第十世讷庵公次子元甫及孙广三主修。讷庵,讳宗上,邑庠生。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终于崇祯十六年,寿七十九岁。明末状元杨廷鉴同年同学李確庵为讷庵所聘请之塾师,教授其子元亮、元甫及元亮之子广三。元亮早逝,元甫及广三创谱,杨廷鉴为之撰序并为讷庵像赞云:“伟哉斯人,……屡踬乡闱,五试未克,宿学未酬,敦本益力,緬想音容,邈不可即。”谱序落款不用状元衔而署“同邑年通家眷弟杨廷鉴拜题”者,示谦逊也;或因其为明末遗臣,清初政治未允故。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十五世令德续修,稿成藏于宗祠未刊。道光二年壬午三修,山北等五支,未及汇修。有著名史地方志学家、进士、翰林庶吉士李兆洛为之序。光绪五年己卯四修,每部十二卷,共印三十六部。今为五修,失修长达一百三十三年之久。旧谱之修,可见当年艰难困苦,但有名家撰序,可称名谱。
旧谱为宗亲康成君保存,一九九○年七月,因破损虫蛀,不堪翻阅,委托老三房宗亲玉生君重新整修,装订封面,撰有跋语。一九九七年秋,宗亲永平拾取保存,得以续修。转辗保存,功不可没。
谱牒者起源甚早,与国史同时,为朝廷史官掌管。宋以后始为士大夫个人著述,如苏洵、欧阳修、曾巩等人所纂撰。明嘉靖十五年名相夏言奏准民间建祠修谱以后,成为广大民众最关注最主动积极参与之文化工程。尤其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谱牒成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经万劫而不殒灭之草根平民史册、宗族百科全书。
欣逢盛世,经济繁荣,政治文明。今吴氏族贤再兴、清华等乘此大好形势,应时顺势,发动续修,重建宗祠,工程浩大。并聘请吾友张琪祥先生为顾问,指导并协助纂修。琪祥先生,修谱行家,邀余为序,余虽年迈,兴之所致,乐此不疲,愿为效劳。
余谓:本届修谱,承前启后,意义非凡,揆之有四:
其一,属于抢救性质,时不再来,机不可失。近百年来,欧风美雨东渐,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加之左倾思潮,文革浩劫,谱牒文化尤为重灾,损失之惨重,史无前例。如不抢救,后人不知谱牒为何物,视宗亲为路人,不知根本,不知报恩。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机,续修宗谱,慎终追远,是其时矣。
其二,弘扬中华文化,有利民族团结。续修宗谱,开发利用宗族文化,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
其三,续修宗谱,弘扬传统道德。有利于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精神,有利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弘扬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其四,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为辉映。谱牒为人口迁徙、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多种学科之资料宝库,有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价值,传承保存,开发利用,近年尤为史学界所重视。
可见续修宗谱,功在当代,德泽千秋。新谱玉成,可喜可贺,并为之赞云:
泰伯一脉兮三千年,延陵世泽兮源流长;
本固枝荣兮遍天下,追根溯源兮三让堂。
始迁崔桥兮兰坡公,郡城高士兮隐东乡;
宗风淳厚兮思祖恩,朴耕秀读兮传书香。
政通人和兮今盛世,续修功德兮赞无量;
中华文化兮大弘扬,子孙繁荣兮更辉煌。
公元二○一二年岁次壬辰仲春之吉
季子九十八世裔孙吴之光谨撰
时年八十又四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
 
 
 
 
 
 
 
 
 
 
 
 
附一:重建吴氏宗祠碑记
木有根,水有源,寻根溯源,纪念祖先,激励子孙,宗祠之建,自古优良传统。崔桥三让堂吴氏,明洪武二年兰坡公自郡城西直街锁桥湾迁此,东濒蓉湖,北望横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子孙繁衍,朴者耕,秀者读,耕读传家,宗风淳朴。清雍正八年创建宗祠,乾隆四十七年重建。毁于洪杨之乱,屡修屡圮,风雨沧桑,多次修葺,最后毁于文革浩劫。今逢盛世,续谱修祠,同时并进。原址重建,江南风格,黛瓦粉墙,古色古香,美轮美奂。前后两进,各三楹一天井。各宗亲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春季动工,冬月落成,共耗资人民币   万元。主其事者  、  、  等诸君,辛苦备尝,功德无量。捐资者另刻功德榜。特立碑记,以垂久远。并为之铭曰:
崔桥吴氏,三让名堂;让国家风,祖恩浩荡。
梅里之派,季子流芳;兰坡遣泽,礼义之乡。
本固枝荣,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耕读书香。
试看今日,改革开放;英贤辈出,再铸辉煌。
 
公元二○一二年岁次壬辰冬至祭祖大典志庆
崔桥吴氏续谱修祠委员会 敬立
季子九十八世裔孙 之光 谨撰
 
 
 
 
 
附二:崔桥吴氏宗祠匾联
一、匾额  “三让堂”头进正中,上款“壬辰重建”,下款“合族敬献”;其他匾额上款可免,下款“××世孙□□敬献”。
1、至德高风享堂正中2、三让流芳3、让国馨香4、孔圣赞扬
5、本固实繁6、木本水源7、照今耀古8、光宗耀祖9、怀忠慕义
10、三吴渊源11、延陵世泽12、让国家风13、兰坡遗泽14、梅里紫气
15、礼义之邦16、再创辉煌17、人杰地灵18、人文荟萃
二、楹联  上款可书:“公元二○一二年岁次壬辰冬至祭祖大典”下款:“××世孙□□敬献  同宗裔孙之光谨撰”,可电脑描字,可用书法,注意错别字,“梅里”之“里”无繁体。
头进:1、延陵吴氏遍天下,三让美德传千秋(7字)
2、本固梅里泰伯家声远,枝繁郡城延陵世泽长(9字)
二进享堂
1、至德三让远涉万里那怕披荆斩棘(14字)
泰伯家声垂范千秋真是积德流光
2、让国家风扬千秋江南为文明之地(14字)
延陵世泽远万里崔桥乃礼义之乡
3、庄严肃穆为养天地正气(10字)
恭敬感恩是法古今完人
吴之光拟稿
20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