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葛胜仲其人 兼与锐麟宗兄商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6 11:10:32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关于葛胜仲其人 兼与锐麟宗兄商讨

   

    看了锐麟宗兄“读吴金全宗长寄来的 葛勝仲《枢密吴公墓志铭》商讨”一文,我心感高兴,锐麟宗兄读了,还提出不同意见,他提出“商讨”,而不是像某些人的“声讨”,这就是好得很。我在华夏网上,写了一些有关与吴氏传统说法相反的文章,却没有反应,我反而觉得纳闷,我不知道自己的对与错,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友好的“商讨”,会越辩越明的。

   

    首先,介绍一下宋朝的葛胜仲其人吧,据“百度百科”介绍: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葛立方之父。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宋史》作丹阳人,误。丹阳是其晚年寓居,见本集卷二一《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元符二年(一九九),官杭州司理参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兖州教授。崇宁二年(一一三),入为太学正。大观元年(一一七),充提举议历所检讨,兼宗正丞。二年,迁礼部员外郎,以事责知歙州休宁。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复原职。四年,擢国子司业。六年,除国子祭酒,以言事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彦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邓州,以在湖州时忤朱勔,落职食祠禄。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致仕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事见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状》,《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葛胜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由上述资料可见,葛胜仲与吴居厚是同龄兼同朝共事之人,双方有较深厚交情且互相认识之人,他写的《墓志铭》绝非“街头文章”,其可信程度较高,当然吹捧之词难免。

在锐麟宗兄写的“概况”第一篇吴氏入粤一世,写道“居厚一生著有《吴居厚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有记载)、《吴居厚奏疏》一百二十卷,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二,另有《枢密吴公墓志铭》赞词,《宋史》卷三四三有载。《吴居厚诗词集》共6首,在"诗词名句网"有记载。”只是“概况”没有著明《枢密吴公墓志铭》作者是:葛胜仲。

 

其次,我在《枢密吴公墓志铭》一文中,清楚地写道:“在以居厚公为始祖的吴氏族谱,都会提及《枢密吴公墓志铭》,但都没有录载原文。”而“我从香港大学图书馆馆藏族谱内,发现《香港衙前围吴氏族谱》,有《丹阳集》卷一二,  葛胜仲撰写的《枢密吴公墓志铭》,原文如下,供大家参考。”文中以下的影印件,全是来自《香港衙前围吴氏族谱》原文内容,而非我所作。至于其内容的描述,我与宗兄同样有不同见解。

我的主要见解是:“所谓“与史实略有不符”者,莫过于其后裔数字和名字有别:一世《枢密吴公墓志铭》载:“子四人,接,今为朝请郎,真秘阁提点,洪州玉隆观学考谨名,能守家法;择,故通直郎;括、授皆承奉郎。”而随后的《香港衙前围吴氏》二世为七子:鼎、冔、冕、冐、最、琼、瑶。“故不敢武断妄下臆语,今谨录上述各点,留待日后之考证。”前者四子:“接、择、括、授,”与江西吴氏族谱所载相同,而后者七子:“鼎、冔、冕、冐、最、琼、瑶,”则多见于广东吴氏族谱。”(见华夏网原文)

 

宗兄提出:“ 葛勝仲先生的《枢密吴公墓志铭》的墓记中写吴居厚长子“鼎”: 生于宋崇宁元年(1102) 壬午岁正月初一日。终于淳熙十二年(1185) 乙巳岁八月十五日。。。。。。吴居厚没有可能是65岁生长子“鼎””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葛勝仲写的《枢密吴公墓志铭》里儿子,是”等四子,而不是“鼎”等七子,“鼎”的生辰八字,当然就不对了。

宗兄把《枢密吴公墓志铭》和后面的七子混淆了,前面《枢密吴公墓志铭》是葛勝仲写的,《香港衙前围吴氏族谱》把它的介绍,作为一世吴居厚的内容。而后面从十五府君到念一府君,是《香港衙前围吴氏族谱》编谱者写的。关于“为何偏偏“鼎的第七位弟弟“瑶”却称“念一府君”呢!”其实,古文常把“二十”写成“廿”,“廿”读音“念”,“廿”与“念”相通,所以,“念一府君”就是“廿一府君”。

 

正如宗兄所言:“自广州一叙,己阔别多时,何日君再来。”当今山河虽远隔,但华夏网平台,又把我俩的距离拉近,我刚写了篇与君“闲话家常”的文章,这个“家”是“吴家”,是大家,所以,把我俩的“闲话”公诸于众,让大家齐齐参与,把华夏网搞得红红火火,热闹起来,这是我的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