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四大功绩,光照日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3 17:15:07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吴起:四大功绩,光照日月

 

作者:悬疑大师

 

  综合吴起一生的事迹,有这样的几条归纳——

 

  首先,吴起有高尚的人品。

  吴起作为将军,对于普通士兵的关怀,千古以来,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得到。

  这应该叫做仁慈。

  吴起是一个仁慈的人。

  仁慈的人对于下属是会真心实意对待他们。

 

  但是,吴起对于比他地位高的人,比如,对于魏文侯——当君掩藏心里所想的时候,吴起敢于坦言自己的想法。吴起对于魏武侯同样如此,当君认识有偏差的时候,吴起敢于直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什么叫作“忠”?这才是真正的忠,木有阿谀奉承,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这样的人,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之中,越来越少了。

 

  即便是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人,比如相国田文,吴起仍然是直来直去,摆事实、讲道理,主动告诉他自己的强项和功劳;但是,当田文说出自己之所以不如吴起而能够成为魏国相国的理由时,吴起并木有否认或认为田文狡辩,而是表示能够理解和认知;并且,认可田文所说的理由,努力的去改进君主的关系。

 

  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这样的人绝不是情商低的人。

 

  很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从吴起对上、对周围人的言行来观察,我们不得不赞扬——吴起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是一个不搞阴谋诡计的人,是心口和行为一致的正人君子。

 

  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稀罕,可以用一个词来准确形容:凤毛麟角。

 

  我们可以从战国之后的历史,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后世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越来越丧失吴起那样的人物个性。像吴起那样品行的的政治人物,只能够在战国之前、或者未来社会之中才有可能再度出现了。

 

  虽然,吴起这样好品行的人,在历史上被莫名其妙留下品行上的污点;但是,通过本文作者大量的证明材料及全面展开的当时真实历史背景,作者相信,每位读者心中,都会得出自己最真实的看法。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战国吴起,绝不是像曹操那样,是一个“卑鄙的圣人”。

  吴起,只是被历史误会的一位善良的能力超群的好人!

 

其次,吴起有超强的能力和坚定的毅力;他三起三落,永不言败。

 

  吴起在家庭突然陷入绝境即破产的困境中,能够毅然而然的从卫国左氏中的乡间小道上艰难的走出来,走到鲁国,念书、出仕,实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起大落。

 

  之后,在鲁国季孙氏家中任职,发现自己选择的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没有走对,自己还存在愤青的浪漫想法,没有脚踏实地,所以他从鲁国走出来,走向了强大的能够实现自己抱负,能够走在历史风口浪尖的大魏雄国,能够在魏文侯麾下工作,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并且被历史性的推向了西河之地,历史性的成为秦国历史上唯一的克星,击溃秦国军队,占领西河千里之地,成就战国初期最大的国家成就,走在了历史时代的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功劳,是魏文侯时代文治武功的最高标志之一;但是,由于魏文侯的去世,魏武侯的用人发生错误,导致了他被奸臣所害,黯然退出魏国历史舞台,成为逃亡者。这是吴起一生中的第二次大起大落。

 

  就在吴起跌入深谷的时候,虽然他年过半百,却不甘寂寞,再次进行选择,逃亡到楚国,在一个完全没有根基的国家,在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度,他从头再来,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力挽狂澜,让已经衰弱的楚国焕发青春,重新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魏国武卒,吴起战胜了自己。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大起大落。

 

  吴起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被命运的风吹向哪里,就在那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样的精神和耐力是非常不简单的了。即便是最后被杀,吴起也不服输,斗智斗勇,运用他独特的超凡的智慧,果断的扑向王尸,让杀害他的保守势力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楚国因为此案被杀的贵族有七十多家。这让先秦的诸如《韩非子》和《吕氏春秋》那样的名著一再的歌颂吴起的智慧,将他作为历史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非凡吴起,千古鬼才!

 

其三,吴起变法,成为时代的先声。

 

  在战国历史中,李悝开创法家先河,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首先以魏国为实验场,实施富国强兵的国家类型的伟大变法,这是一个历史的创举。不过,李悝的变法是一种缓慢的变法,经历了数年的功夫。李悝的变法被赵国的公仲连、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等人学习并运用,形成了变法中的“缓进派”。吴起从魏国出来,直接参与并感受了李悝的变法,对于其利害得失体会很深,而且,吴起也是魏国学术团体西河学派的骨干分子,能够明白和完全体会变法的精髓,所以,他能够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之上总结并运用,然后结合楚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年纪和楚悼王的身体等状况总结出一套新的变法方式,本文作者称之为“急进派”变法。吴起在楚国用了五年左右的功夫,就将一个弱国改造成为一个颇有实力的强国了。

 

  对于吴起的变法,后来的评论可能挖掘得不够,所以,给人造成一个不彻底的印象,造成一个吴起死后变法成就没有能够巩固下来的印象。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楚肃王虽然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平息内乱,但是,因为铲除了七十多家顽固贵族,所以从客观上削弱了贵族的力量。要知道,所谓变法,在上层建筑就是剥夺贵族的权利,这在魏国、秦国、赵国、韩国、齐国的变法中都是必须有的内容,哪个国家做得最好最彻底,哪个国家就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吴起根据楚国的情况,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最大。《淮南子?道应训》载:“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也即“为楚减禄爵之令”(《淮南子?泰族训》)。《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司马迁不得不承认:“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韩非子?和氏篇》也提到:“使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吕氏春秋?贵卒篇》载:“令贵人往实虚广之地”。这无疑是富国之举。一方面可以减少徭役,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收入增加,用于发展国家实力。多年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首要的也是遇到了这个最大难度的问题。

 

  与缓进派不同的是,激进派的变法往往要付出变法者生命的代价。这里是地狱的入口!在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变法者从吴起开始,他是被五马分尸的,当然是尸体被分。但是,如果从报仇的角度看,吴起是同他的敌人们同归于尽,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是为吴起报了仇的。吴起变法树立了变法激进派的新形象,成为后来的秦国商鞅变法楷模和先声。因为比吴起还要惨烈的应该是商鞅了,他是活人被五马分尸的。商鞅更加悲壮的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伙同旧贵族一道杀害了商鞅,不存在报仇的事情。但是,从变法的渊源上考察,商鞅的变法没有继承李悝等缓进派的做法,而是直接接受的吴起的影响,成为第二个激进变法者。可以说,没有吴起的变法,就没有商鞅的变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商鞅的变法在战国时期更为彻底。

 

  吴起楚国变法,是时代的先声;因为它是秦国变法的楷模,当然是秦国变法的先声了。

  秦国靠彻底的变法征服天下,统一中国。所以,吴起的变法是统一天下的始端!

 

  ——丰功伟绩,后世仰视!

 

其四,吴起兵法成为战国时代的高峰,也是历史上的兵法高峰。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兵法最高峰是现在世人熟悉的《孙子兵法》。那么,在战国历史上,兵法最高成就是谁呢?当然就是吴起留给后人的《吴子兵法》。这是吴起留给后人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战国时代,名将辈出,波涛汹涌,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从战国到汉代的几百年间,当时的人最推崇的兵法却只有两部,一部是春秋时代的《孙子兵法》,另一部就是战国时代的《吴子兵法》。《韩非子?五蠹》说:“境内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这说明从战国时代至汉代,《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流传也非常普遍。《汉书?艺文志》说:“《吴起》四十八篇”,可见它的内容很丰富,受到世人追捧。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吴子兵法》仅剩一卷,它在流传过程中,内容多有亡佚。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只有《吴子》三卷了,即今本《吴子兵法》三卷六篇。到了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吴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认为这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从而断定《吴子兵法》是伪作。其后,章炳麟、梁启超等学者都附和其论。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一文中说:《吴子兵法》“辞义浅屑”,有多处袭用《孙子兵法》,还有的袭用《曲礼》和《淮南子?兵略训》。并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兽为例,说四兽出现在战国末年,非吴起所宜用,“故今存《吴子》实可断言为伪”。

 

  但是,这些怀疑的说法,像当年有人判断《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为伪书一样,都没有确实的根据。近年,王式金、李硕之两同志著《吴子浅说》。在“吴子的作者和成书”一节中,分别从:史料著录《吴子》的沿革考察;考证《吴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吴子》中有些内容与吴起有关的史料记载相吻合;今本《吴子》中的有些内容,在汉以前的其它兵书中又有反映;今本《吴子》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与吴起的军事思想等五个方面论说今本《吴子兵法》不伪,是战国前期吴起所著,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的润色加工而已。其说比较公允,符合历史实际。

 

  《吴子兵法》虽然保存六篇,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军事思想。首先,它提出了一套政治、军事并重,而以政治为先的战争观念。《吴子兵法?图国》说,要富国强兵,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德,指政治教化而言。武备,指军事战争而言。它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并说历史的经验证明,承桑氏(古代部落)只修文德,不重武备,结果灭亡了。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众好战,不修文德,也灭亡了。这种战争观是正确的。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更重视政治教化,这反映吴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教化的结果要做到四和: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上阵统一,战斗协调,这样君才算有道之主,民众才“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国家才能够出兵出战。教化百姓的内容,主要是“道、义、礼、仁”四德。这四德关系国家兴衰,“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吴子兵法》还试图通过对战争起因的分析,来探索战争的实质。其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种对于战争起因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在战国初期,《吴子》能注意到战争因“争利”等经济原因而引起,也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吴起的思想受到当时法家思想的影响。从战争的五种起因出发,《吴子》又探索了战争的性质,把它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类,并指出“义兵”是“禁暴救乱”的,“暴兵”是“弃礼贪利”的。这表明《吴子兵法》试图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分类,以探求正义性的战争。虽然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这无疑较《孙子》的认识前进了一步。(这个思想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吴子兵法》在战争观上的另一贡献是它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问题。因为战争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所以要取得胜利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保守胜利成果,则不仅需要军事手段,还需要政治、经济、思想等各种手段,相对来说是困难的。何况胜利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所以他认为:战争胜利的次数越多,消耗人力、物力越大,而保守胜利的希望也就越小。由此出发,提出国家应该慎战。这种观点无疑也是进步的。

 

吴起还提出了一套先要加强战备,然后依据敌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施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战略战术原则;以及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来制定对付列国的不同军事策略;在作战中,吴起指出敌我形势瞬息万变,提出要善于根据变化的情况而改变作战方针的思想等等。有人认为“吴起的军事思想深度不如孙子,但吴子的功业比孙子辉煌”。还有人认为“吴子兵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具有实战性”。再有人认为“《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的”。总之,吴起作为中国战国历史最高水准的军事理论家和最成功的实践者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即便是司马迁,也不得不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最后评论中写道:“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司马迁说的意思是: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成为中国兵法的第一高峰。

 

  吴起作为战国第一将星,应该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注:据史书记载,除《吴子兵法》外,吴起还撰有《吴起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但均已失传。《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经七书》。)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永远不会陨落的真正——将星!

 

 

 

 ----------------------------------

 

吴起军事思想、观点分析

 

吴起军事观点〖之一〗

  1、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

  2、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会丧失了国家

    ——所以,吴起认为,国家要有军事准备,即搞好国防建设;同时,尽量避免战争,不要轻易开战。

 

吴起军事观点〖之二〗

  1、战争是要有先决条件的

  2、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开战

  (1)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开战(涉及国内政治)

  (2)军队内部不团结,不上阵(涉及指挥权威)

  (3)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战(涉及军队训练)

  (4)战斗行动不协调,不能胜(涉及指挥权威)

  ——不协调,宁愿不要打这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