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瑞(1892年-1976年),字麟若,体育家、教育家。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从南京走出的中国首位体育教授,江苏江阴人。
吴蕴瑞,字麟若,生于1892年,是江苏江阴人。1918年,吴蕴瑞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江苏教育厅设立了一个体育专业的官费留学名额,吴蕴瑞以优异成绩考取,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攻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体育,获硕士学位。
1927年,吴蕴瑞回国后,在第四中山大学体育系任教授,成为了南京乃至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后来,他又应聘为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他以精勤奋励,治学严谨,学术渊博而闻名。
1930年春,南京市政府在公园路市立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南京市中小学第二届运动会。别看只是学运会,声势却相当大。大会总裁判长就是当时的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吴蕴瑞。为体现公平合理,大会所请裁判也多为体育界学识经验丰富的教授及曾在杭州第四届全运会上服务过的人员。
5月10日的开幕式上,中央军陵军乐队前来奏乐助兴,还举行了运动员入场式。在主席台前就坐的吴蕴瑞一身白色薄西装,胸佩总裁判长标志带,手持进口计时秒表,英姿勃勃,仪态庄重而潇洒。
对于这次中小学运动会,欧美各国驻宁记者及国内各报记者纷纷争着拍照。教育部还派出摄影组前来赛场拍摄了纪录片。运动会上涌现出几十名有一定前途的小选手,还破了首届南京中小学运动会上的十三项田径球类纪录。这个成绩的取得,吴蕴瑞和袁宗泽、郝更生、黄丽明等体育专家可谓功不可没。吴蕴瑞还为办好这届运动会出谋划策,制定规则,甚至连跳远沙坑的沙子质量、跳高木杆质量都一一亲自检查。比赛中,他执法公正严明,出力颇多,几乎放弃了全部休息时间。
几天后,南京市教育局的刘局长特去成贤街吴蕴瑞住所拜访,送上茶点、绿豆糕等小礼物,并取出一个信封,说为了表达感谢之意,局里决定给吴蕴瑞一份津贴费。没想到,吴蕴瑞很不快,变了脸色,对刘局长说道:“贵局此举欠妥,我只收下礼物即可,至于津贴费万万不会收下的。我们能为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出些力本是理所当然的。我相信其他教授也不会收取这笔津贴费的”。刘局长连连点头称是,心生惭愧。
吴蕴瑞在中央大学执教多年,发掘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其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体坛的栋梁之材。
1933年秋,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就读的徐恕忠引起了了吴蕴瑞的关注。他来自江苏沙洲(今张家港市),是一名健壮质朴的农家子弟。一年前,以全省中学田径比赛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被中大体育系特招入学。
徐恕忠他性格内向,朴厚少言,神色阴郁。吴蕴瑞不愧是体育心理学专家,他注意到土气十足的徐恕忠,指示师生们在生活上多多关照徐恕忠,并为他申领了一份助学金。接下来,吴蕴瑞在体育系教研室休息室单独约见了这个大龄学生,详细了解了他的家世和经历。对他在跳高、跳远、中短跑、跨栏跑、掷际枪、游泳等十余项项目中取得的优秀成绩大为赞赏。 吴蕴瑞了解到,徐恕忠因多年锻陈,营养跟不上,体质已受影响,不太可能成为一流田径运动健将,他好言抚慰,示意徐恕忠争取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
在吴蕴瑞的关心下,徐恕忠从中大体育系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中央大学、贵阳工学院等七八所学校从事体育教学。 1947年,徐恕忠还来南京力邀吴教授前往贵阳指导省学运会,开幕式上,吴蕴瑞向千余来自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运动员作了现场技术指导。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去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采访徐恕忠,他已患偏瘫卧床,但在提到恩师吴蕴瑞时他仍眼生泪光,生出敬仰之情。
吴蕴瑞(1892~1976)
民国7年(1918)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
民国1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江苏教育厅首次设立了一个体育专业的官费留学名额,吴以优异成绩考取,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攻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体育,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副教授、教授、体育系主任。
民国19年被聘为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
1930年夏,张学良将军主持的东北大学聘吴蕴瑞为东北大学体育科教授,担任《人体机动学》、《体育建筑与设备》以及体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3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33年夏再回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兼主任。以精勤奋励,治学严谨,学术渊博而闻名,强调体育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开僻了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在此期间,他还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董事,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常委等职。解放后,吴蕴瑞还曾参与全国和地方的体育行政和社会体育组织的领导工作,历任南京大学体育系主任、华东体育学院(后改为上海体育学院)第一任院长
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三、四届副主席,
民国24至25年,主编了《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共24册,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统一教材。
1952年,奉命创建华东体育学院,同年11月被任命为院长。他亲自参加教学,开设了《运动学》讲座。此外,还参加了全国和地方的体育行政和社团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总副主席,上海体育分会主席、第一届中国体操协会主席,上海市体委副主任等职。他也是一名书画家,为书画界所推重。
吴蕴瑞是我国最早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者,三十年代即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运动生物力学书籍《运动学》,其他的论著有:《人体机动学》、《体育教学法》、《体育原理》(与袁敦礼合著)、《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青少年体育锻炼》等。
吴蕴瑞酷爱书画艺术,收藏颇丰,曾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宋哥窑水盂、康熙五彩仕女瓶等名贵古瓷。夫人吴青霞,为海上著名画师,擅绘鲤鱼,姿态毕肖,称冠海内。
徐悲鸿早年为资助爱徒留法学习,在重庆售画,吴蕴瑞闻讯而来,认购《负伤之狮》等一批画作。《负伤之狮》为徐悲鸿代表作,吴青霞精心临摹一幅,挂在客厅中,而将原作捐献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吴蕴瑞在摹本上题词:“忆自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我国时,余与悲鸿老友随校先后至渝。斯时大江南北俱遭铁蹄蹂躏,每言及悲愤溢于颜面,特为《负伤之狮》以寓意。不幸一代大师竟于五三年作古,五五年成立悲鸿纪念馆,其夫人廖静文同志征求遗墨,割爱奉贻,并由爱人吴青霞临摹一帧,形神俱得,以作纪念”。
吴蕴瑞虽为体育名家,闲时亦挥毫作画,开过画展,徐悲鸿为写《吴麟若画展》一文:“江阴吴蕴瑞先生麟若,以名体育学家而酷嗜艺术,而爱画尤入骨髓。四十以后,始试学画,竹师造化,以竹为师,所诣清逸,卓然独到。渐渐扩大领域,写花卉鸟兽,其中尤以梅花芙蓉家鸭水牛为有精诣。盖先生勤于写生,所作悉以自然为蓝本,不尚工巧,惟务真实,此乃业画者之难能,而先生毅然行之,是识孔子所谓知之好之而乐之者也。先生文雅善草法,初研阁帖,继好怀素,心摹手追,不遗余力,当世舍于右任先生外,殆未见于草法如先生之笃行者,其佳者直逼四十二章经。业精于勤,良非偶然。吾国艺事近年似有起色,顾习艺者至多不过好之者,甚少乐之者,夫治一学,苟不至乐之程度必不能入灵魂,神与之会,故虽负美才异秉,亦鲜杰作产生。麟若先生中年治艺,而博学精能,如此,他日祝冬心板桥应无多让,其艺之成功可于其治艺之精神觇之矣。先生又善鉴别瓷器,收藏殊富,好古钱,亦其余事之是记者也。四六年岁始嘉陵江上磐溪中国美术学院”。
我们认为,反观中国体育的百年之路,如果需要从中找出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找出一位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体育学学者和体育思想家,大概只能是吴蕴瑞先生。即使是退一步说,吴蕴瑞先生也是最具资格的人之一。
吴蕴瑞是我国最早接受完整体育学科训练的专业人材之一,是同时代体育学者中出类拨萃的人物。同那个时代许多其他门类的杰出学者一样,他也是一位淹贯博通的学者。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根底,还具有宏阔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在体育界是有名的博学儒雅之士。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袁敦礼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跟先父马凤图谈到吴先生的博学风雅,谈到他的儒学和书画修养。袁先生说:“吴麟若高才博学,中西兼长,他的旧学底子很厚实,又妙能诗文丹青,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体育界真正是凤毛麟角。中国体育界多几个吴麟若,学科状态和社会地位就大不一样了。”这些话留给我很深很深的印象,许多年过去了,至今音容宛在,永难忘却。
说到吴蕴瑞的学术素养和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吴先生有相当好的旧学根基,有深厚的传统人文学科修养。他自六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乡立小学,民国五年(1916)毕业于苏州师范,继而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值得强调的是,他自己选择的专业,可以说选择以体育为安身立命的职业,完全出于自愿和深刻的思考,出于他对体育的挚爱。民国十年(1921),在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以后,吴先生又考入前身为南京高师的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民国十三年(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
这个近于漫长的求学过程,使吴先生完成了传统教育与新兴的体育学科的结合,成为一名博学通识的体育从业者。以至将他的学术触角延伸到体育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具有自然学科属性的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方面,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体育原理方面,以及具有工科属性的体育建筑与设备方面,都能从容涉足,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在西方体育理论之中融入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积极倡导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观时,他能将中国道家的特别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注入其中,以求中西交融,这是当时大多数体育工作者所很难做到的。所以,有人说吴先生“读书之多,著作之多,有体育界圣人之称。”此言不为之过。
其次,吴蕴瑞是学贯中西的高水平的体育学者,民国十四年(1925),已经三十四岁的吴蕴瑞考取了江苏省公费留学生,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修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接着入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系研究所研修硕士课程,至民国十六年(1927)顺利获取硕士学位。接着赴欧洲德、英、法等国进行考察,不久返国,到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任教。
体育系主任就是与中国近代体育史有着密切关系的美国人麦克乐。麦克乐对吴蕴瑞的影响很深,可以说麦克乐是吴蕴瑞体育思想最主要的引领人,是他步入体育学殿堂的导师。留学美国期间,他的老师是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以理论见长的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系主任威廉姆斯教授。威廉姆斯是近代西方体育哲学和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建者。
吴蕴瑞先是师从于麦克乐,进而又负笈万里,到美国求学于威廉姆斯,又对欧洲各国进行了广泛考察,从而完成了对当时西方体育学的主流派理论的系统学习。对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的吴先生而言,在本质上是完成了一次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完成了他个人理性思维的升华和系统,也象征着中国本土的体育理论体系迈出了创轫发端的步履,紧紧跟上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元明教授说,吴蕴瑞“一方面接受美国系统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所影响,另一方面,以自然主义为基础,也深受古今中外的历史背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影响,拓展出吴氏的体育思想之特质。”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所谓“吴氏的体育思想之特质”,就是当时西方体育思想的本土化表现。
第三,吴蕴瑞不是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更不是只搞技术而缺乏理性思维的术科专才,而是知识渊博的体育通才,是好学覃思、脚踏实地的现代体育大家。姚颂平教授将吴蕴瑞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总结为“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十六个字,这是一个总体的概括和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不难理解,这其中就包含着吴先生学科与术科并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思想。
吴蕴瑞是毕生如一的体育专业学者,他起点高,学养深,视觉宽阔,所以他的许多思想即使放在当时的世界体育界也是相当前卫的,如“洋体育土体育及相容不悖”的思想和“土体育”的科学化问题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应当看到,正是由于吴蕴瑞等体育学者们的不断求索,上世纪三十年,大大地缩小了我国在体育学这门新兴学科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初步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理论系统和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大架构。国家多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决定了民国体育的总体落后和发展的严重失衡,但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这并未阻止学术伟人的脱颖而出。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先生应我院邀请参加了首届“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暨现代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下午,他在“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回顾与展望”专场报告会上作了题为“纪念吴蕴瑞先生”的专题报告。
马明达先生曾师从吴蕴瑞先生好友、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袁敦礼先生,他说,袁敦礼先生对吴蕴瑞先生评价极高,认为吴蕴瑞先生“博学通识”,是“体育界唯一的通才”。他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文化大师,吴蕴瑞先生是当时中国体育界大师的代表。马先生认为,吴蕴瑞先生半个世纪体育生涯完成了三次中西交流。
马明达教授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开展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研讨的意义,认为,吴蕴瑞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质,今天研究他,对于重新认识其作为一代体育宗师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把吴蕴瑞先生的研究推向深入,对这位中国自己的体育家要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