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安徽宿松【吴氏千一公】后人相关信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月现天明  文章来源:吴吧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4 21:53:3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安徽宿松千一公后人,大约清初迁来陕西商南县,排行开始是:千,华,宗,服,朝,光,禄,有,文,东……我自己是兴字辈,顺序是,先,泽,振,兴,起,家,传,至…… 想寻找安徽老家的本姓,打听清朝移民的事情,希望各位前辈多多帮助
联系方式 QQ 1055617006 电话 13520314438

jtnf01回复:

本家好,我是安徽宿松千三后人,洪武二年,千一、千二、千三三位先祖同迁安徽宿松。我的QQ:476906881,已经加你。

据千一公支宗谱,千一公支吴氏,源自泰伯仲雍。吴氏自泰伯仲雍立族,传至八十世而有伯一公。伯一公生子四:千一,千二,千三,千四。明朝初年,千一公兄弟四人,自祖居之地江西联袂北迁。据族谱记载,千一迁宿松,千二迁蕲州,千三迁太湖,千四迁黄梅。千三公支宗谱载:“明洪武二年,诏徙鄱阳、乐乡二县民,以充实太宿县境。我祖千三公奉诏始迁太邑、后迁宿松枚墩道字湾。”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计算,千一公迁松至今已640余年;640余年中传世27代,后裔分布于宿松境内长溪山、高墩山、团林山、隘口、北浴、二郎及江西、湖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人口已超过四万。 
 
千一公迁松后,开始定居于宿松县油榨岭“花桥畈”(今名新垦畈),生子华兴公。华兴公字嵩乔,生子五: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五。宗一偕宗二、宗三、宗四兄弟四人同由花桥畈迁至宿松西北乡长溪山封火屋(此屋仿江西民居而建,四围青砖,火不内延,故名“封火”),又名“夹门楼”定居。这四支后来衍生出五大股:宗一公生福一字蓝轩;宗二公生福七字松窗;宗三公生福五(字失考);宗四公生二子,长福六字锦堂,幼福八字云阶。这五大股俗称“长溪山吴氏”。宗五公则由新垦畈迁往县城南九姑新前乡高墩山吴家大屋,生三子,长福九字天朗,次世江字天月,幼世庸字光远。俗称高墩山吴氏。后高登山吴氏只存福九一房。千一公支吴氏修谱之时,一直按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这六大房划分;而这六大房的排列顺序,则按其父辈排行而定。 
由于战乱等原因,长溪山吴氏与高墩山吴氏渐渐失去联系,两地各修宗谱;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千一公支八修宗谱时,高墩山福九股才与长溪山各股取得联系,千一公支下福一、福七、福五、福六、福八、福九六大房方得团聚。 
千一公葬花桥畈地名“渴象饮泉”处。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同葬在封火屋后山拜台下。宗五公、福九公之墓原在新垦畈之月山,2000年迁葬至高墩山吴家大屋老坟峦安葬。世江公葬兔儿墩中排恩让公墓右极北,卯酉兼乙辛向;世庸公葬兔儿墩路下田旁,辰戌兼乙辛向。

宿松老家宗人赴陕探访迁陕宗亲后裔合影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西兴隆一村、二村、三村吴氏属一大家,为宿松千一公支后裔,其珍藏的老谱上先祖世派,跟千一公支老谱纪录的世派完全相同。传说,其先祖自湖北云阳县迁至陕西商县小鹿角沟(今商州市黑龙口区小商塬镇),后于清朝道光年间又自小鹿角沟迁至西安渭河南岸。当时渭河南有清军军马场,军马场官员为湖北籍人,而湖北水灾严重,自湖北迁至渭河南岸定居的湖北人甚多,全在渭河滩上垦地谋生。我吴氏定居鹿角沟后繁衍为八房,其中第八房、第四房最先自鹿角沟迁至渭河南岸,后其他六房亦陆续迁至此地。其后又有部分自渭河南岸迁至咸阳渭城湾和泾阳县三里村。现西安西兴隆有吴氏后裔近50户,咸阳市渭城湾10余户,泾阳县三里村6户,仍在商县小鹿角沟定居的1户,总计近300人,其中任解放军团级干部1人,任西安市局级干部2人,中国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工程师1人,西北大学教授1人,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研究所所长1人,任外资企业高管1人,旅美学者1人,正在德国留学1人,注册会计师1人,大学本科学历者20余人。 
2008年西安兴建郑州至西安火车快速客运专线,西安火车北客站就建在西兴隆村。西兴隆村住户全部拆迁至长乐西苑,长乐西苑就建在西兴隆一村原址。目前,长乐西苑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