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 网站 谢绝 政府资金 支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3 13:28:58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吴恒的“掷出窗外”网站http://www.zccw.info/

 

吴恒,1985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创建了食品安全网——“掷出窗外”。

中招吃半年假牛肉 建网站给大家提醒

 

 

 



 

吴恒:触目惊心,匪夷所思,造黑心馒头的工人不吃自己做的馒头,自以为很安全,但他却还是要去餐馆吃饭。在一些餐馆,他就会吃到地沟油。用地沟油的餐馆里的厨师不会吃自己炒的菜,但还是会去喝牛奶。一些产牛奶的厂商不喝自己加了三聚氰胺的奶,但是又会吃馒头,所以总体看来,大家在相互坑害。......让我感触挺深的是,之前我一直觉得,一般有钱人应该是可以避免吃到有问题的食品。但我搜集的那些案例说明,什么人都有可能是食品不安全的受害者。比如当时有媒体报道的矿泉水问题,还有电影院爆米花桶的问题。

 

 

京华时报:是什么让你决定创建掷出窗外这个食品安全网站?

吴恒:是一篇关于假牛肉的新闻报道。虽然之前我也关注过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等,但并没有太操心,因为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太大。但看了假牛肉的报道后,真是特别震惊。因为我常在学校旁的小餐馆里吃牛肉盖浇饭,10块钱一盘,连着吃了近半年,却从没想到过牛肉也会造假。

我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震惊之余我在网上又搜了下食品安全的知识,才发现不光牛肉造假,只不过因为我没关注,所以就不知道这些事情。

当时我就有个想法:做一个平台,搜集尽可能多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让有需要的人第一时间就能查到,给大家一些提醒和警示,不要像我一样,吃了半年才发现自己“中招”了。

 

京华时报:网站现在非常受欢迎,创建之初是否有很多困难?

吴恒:其实我是从20115月初想要创建这个网站的,掷出窗外网在2011617就已经上线。不过网站真正火起来是今年5月份的事情,让我很意外。因为我的专业不是食品安全,也不是新闻,只是尽自己的力做了一点东西。

现在网站爆红,我想可能与今年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大关系吧,比如毒胶囊等。从537日,4天里网站的浏览量就超过了200万次。

其实做这个网站并不费什么劲,要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浏览的新闻量太大,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来。

当时我在网络上发帖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两天内就有33名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报名愿意帮我。因为大家都是志愿者,工作时间有些不统一,不过大家都能够通过空闲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QQ群实现了沟通。

其他就是一年600元服务器的费用,不过也不是什么问题。

 

--------------------------------------------------

最近,一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迅速蹿红网络,它出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吴恒创办的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近三天的时间,该网站因这幅形势图点击量突破110万人次,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吴恒一夜间也成了“网络红人”。

 

    用颜色标注不同区域

 

    记者登录“掷出窗外”网站查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时吓了一跳,只见地图上涉嫌“食品安全问题”的红色区域均集中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城市都在其中,华东经济最活跃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等都标上了淡红色,广东省则被标注成深红色,而多数中西部、北方省份标成蓝色。

 

    红色区域媒体曝光多

 

    中国最发达地区当真皆为食品安全“重灾区”?记者昨天采访了吴恒,他对自己绘制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作出澄清。原来,“掷出窗外”网站是吴恒与34名网络志愿者合作创办的,它取材的基本数据源自2004年至2011年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报道数量较多的地区被标注成红色,报道较少的地区被标注成蓝色。吴恒解释,比如广东,他们共找到200多篇报道,在国内是报道数量较多的省份,另外,上海、浙江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也较多,这说明了以下几个情况:第一,这些地区确实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第二,发达地区资讯业发达、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意识较强,食品问题曝光率高;第三,一些被标注成蓝色的区域,只是因为报道问题食品的新闻较少,并不意味着这些区域没有食品安全问题。综上所述,不能认为图上标注的红色区域就是“重灾区”。

 

    吴恒告诉记者,目前,该网站资料库仅搜集到近3000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以此资料绘图,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一幅“主流媒体曝光中国食品问题示意图”,并非准确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也就是说,图上广东尽管被标成了深红色,并不能以此认定广东是食品安全的“重灾区”,也有可能其他省份的问题更为突出,只是没有见诸网络及媒体而已。

 

    “易粪相食”是种悲哀

 

    吴恒向记者承认,他们制作这样一个网站,关键是想向社会大众传达一种维权的理念,给政府部门提供建议,食品问题不能让每个部门都来管,结果谁都没有管好,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职能部门。

 

    吴恒将自己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取名为“易粪相食”。他说,这个词语受《左传》中“易子相食”的启发,“所谓‘易粪相食’,就是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从来不吃,长此以往,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每次听到这些人沾沾自喜的口气时,我总是悲从中来——我做的鸡翅有问题,我不吃鸡翅,但是我会喝牛奶;我卖的牛奶有问题,我不喝牛奶,但是我吃鸡翅。无论愿意与否,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这就是他的维权理念,告诉大众食品问题其实涉及每一个人,每位公民都有义务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

 

    “掷出窗外”的由来

 

    20世纪初,美国频发食品安全问题,许多记者对食品加工的黑幕进行曝光。1905年的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边吃早餐边读辛克莱的《屠场》,被文中描述的肉食加工的黑幕所震惊(包括有车间工人不小心掉到食品加工的机器中,一时未被人察觉,死去后随着机器的自动化运作,被加工成食品出售到市场上),当即将手中的香肠掷出窗外。在他的推动下,美国颁布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组建了一个专管食品安全的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

大学生自办食品安全网续:谢绝政府资金支持20120523 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一天,他创办的网站“掷出窗外”单日点击量创下65万次的最高纪录。

 

这一天,吴恒接到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电话,约他515过去聊聊。

 

掷出窗外网集纳了8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新闻,被网友和媒体称为“有毒食品警告网”,网站运行由志愿者完成,网友无需注册即可浏览。(本报2011620曾报道)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511他又接到电话,对方说,不让他过去了,决定来学校找他。至于原因,是因为对方的目的是来“交流学习”的,“既然是交流学习,就应该上门拜访,这样才能显示出诚意。”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说。

 

意外的同时,吴恒还有点“受宠若惊”,他在博客中写道:“当有关部门愿意倾听民众的声音,而且愿意以一种‘礼贤下士’的姿态来倾听,这是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他还特别向大家报告,网站从备受关注的53至今已有近两周,其间并未受到来自官方的压力。“我的态度是,国家的现状并不那么美好,但还是值得奋斗。也许没有用,但还是要试一试,毕竟确实在一点一点改善。”

 

吴恒与官员打交道的经验少得可怜。去年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食品安全部门负责人培训班上,吴恒被邀请作为消费者代表,做了一场报告,这是他第一次与城市管理者近距离接触。为了准备这次“约见”,吴恒做了大量准备,要把网友最关注的问题带给食安办的官员,比如年轻父母对于孩子能吃什么的担忧,比如主管部门如何消减疑问的措施。为此,他读完了微博和网上的3万条留言,“我的任务是反映民情:担忧、困惑、愤怒、希望。”

 

515下午,吴恒看到对方“浩浩荡荡”的一行9人时,还是有点震惊。在得知这个网站完全是吴恒自己掏钱做的时,食安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这时,吴恒的导师张晓虹说,吴恒考虑到网站的公益性和独创性,有政府参与可能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方爆发出一阵大笑,说表示理解,有时候确实会好心办坏事。

 

拒绝了资金支持,但吴恒同意在掷出窗外网放上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的网站链接的想法。他的初衷只是做一个新闻资料收集平台,但在读者的反馈中,他发现读者希望有一个举报平台,并获得更多知识层面的帮助和专家解读,“这样正好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吴恒给自己的总结报告拟了一个新的标题:《从掷出窗外到放到篮里》。“‘掷出窗外’是第一步,是引起对食品安全的警惕,要消费者、厂商和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把菜放心地放到篮子里”。

 

在说到特供时,上海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说,“至少主管食品安全的机构和其他消费者一样,是吃不上特供的。”

 

吴恒坦言,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主管食品安全的官员,让他觉得“略有意外”。在此前自己的设想中,这次“约谈”很有可能不太友好,他想象过对方可能会官僚,会“顽固不化”,自己可能被封杀,被打压,但谈话后,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政府的看法。

 

在会后合影时,对方坚持要求让吴恒站在最中间,主任和副主任分列他的左右。

 

“我写出的会议纪要可能会让人觉得我被‘招安’了,但做历史的人,必须要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他们的表态是一个很好的信号释放。”吴恒说。

 

会后,食安办9名工作人员中的一个找到吴恒,告诉他,自己的孩子还在读高中,他看到了有关吴恒的报道,希望能到网站做一名志愿者。瞬间,吴恒觉得很感动。

 

会议结束时,吴恒被阎祖强问起以后的就业意向,既然不从事相关的职业,是否还会继续管理这个网站?“不管是不是学生,我始终是个消费者。”吴恒说,自己会一直将网站管理下去,“如果有一天,掷出窗外网不再是你想象中的掷出窗外网,请把它掷出窗外。”

 

515下午545分,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和吴恒约谈的情况,“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等一行今日赴复旦大学,与‘掷出窗外’创建人吴恒共同交流当前的食品安全工作。阎主任肯定了吴恒同学和其他志愿者为社会服务的可贵精神,鼓励他继续这项工作,通过这个网站宣传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并表示政府将支持吴恒同学办好网站。”

 

实习生 陈竹 本报记者 周凯 中国青年报 》( 20110620 03 版)

 

------------------------------------------------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617,相关报告发布并在网站上线的当天,吴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月完成的报告

 

    2011511,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13,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27,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17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 在“掷出窗外” 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他说,这项工作还未结束。

 

    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有毒食品

 

    今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最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

 

    吴恒由此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该资料库收集了1万多条与食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约 6000条与有毒食品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他才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地点和频率是惊人的。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午饭。

 

    吴恒自认是重度网络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关心时事,但这方面的大部分新闻他都没有读过,其他人就更不会知道了。于是,他开始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近10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重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点都不遥远。“知道真相但不告诉不明真相的人,这种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召集日志中,吴恒引用了一段话,来自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吴恒说,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易粪相食”与“掷出窗外”

 

    资料库完成后,吴恒又撰写了两篇报告:《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与《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有的态度》。

 

    采用“易粪相食”这个词语,是受《左传》中的词语“易子相食”(意为灾荒年间,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启发。五六年前,他曾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网友以此发挥,用“易粪相食”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4月,吴恒读到了上海查封染色馒头的报道。问题馒头的制作者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这让他觉得又可气又可笑:如果每个有毒食品的制造者都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一个行业的人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觉得这样就安全了,这场博弈就没有赢家,大家都在“易粪相食”。在项目进行中,他又先后阅读到东莞和重庆两地用化粪池水熬地沟油的报道,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易粪相食”吗?

 

    “掷出窗外”,则源于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史。当吴恒读到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纪实小说《丛林》时,他发现,即使在美国,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立,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

 

    选择这个名词,还有另一个私人的原因。2000年,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说过一件事情:几年前,学校食堂曾将前一天卖不掉的饭菜第二天再卖,学生们忍无可忍,其中的活跃分子串联了各个班级,终于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购买了早餐后,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随后,伙食的确有所改善。

 

    在吴恒看来,在县城的高中里,学长们把油条从教学楼上扔下,与罗斯福在白宫把香肠从窗户扔出,相隔百年,相距万里,却是异曲同工:他们把早餐“掷出窗外”,他们在表达不满。“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那应该是因为他们相信,‘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情不会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的动力与刺激。”他希望,“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这个国家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微小的改变而变得美好,希望我们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坚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项目的参与者赵悦说。

 

    评选中的“达尔文奖”

 

    在网站上,吴恒还设立了一个专题,评选“中国食品达尔文奖”。他给出了10个候选名单,发动网友为最恶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投票,奖金为人民币 1.4元,将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他笑称,这是取自“一块死”的谐音,如果食品安全危机继续下去,只能走向共同灭亡。

 

    “达尔文奖”得名于美国的温迪·若斯科特,这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不断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类故事,其评选的“达尔文奖”旨在纪念这样一些“笨死的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吴恒认为,自己评选出的有毒食品制造者,也正是那些试图以在食物中下毒这一愚蠢的方式毁灭自己所在民族,大义凛然地致力于把自己的民族从人类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以保证剩下的人类长久繁衍的人。

 

    对话吴恒:对食品制造业应“有罪推定”

 

    记者:项目运行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与参与项目的其他志愿者合作有何感受?

 

    吴恒:没有遇到过任何困难,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除了花的时间太多,没空陪女朋友。本次调查,除我以外的34人中,只有5人与我在现实世界中有过面对面的交往,而且他们全部是通过网络获知这次调查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每个人的公益心和时间是有限的,但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把这些聚集起来,积少成多,完成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完成的事情,再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

 

    网站的技术支持全部是由IT人士小白一个人完成的,他平日工作本已很辛苦,只能在下班后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一点一点写代码、建网站。此外,有的同学马上就要答辩了,有的同学自己的工作本身要加班,但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还有同学电脑都快崩溃了,还坚持工作,大家付出的努力都让我很感动。

 

    记者:花时间做这个调查,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吴恒: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因为只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群策群力,下情上达,事情才有改善的可能。也许这份调查报告一如此前的诸多新闻报道一样,似在湖心扔下一粒石子,激起了几片水花,但随后恢复平静,像什么也没发生。这种结局对我来说,并不会觉得太有所谓,我曾努力过,就已足够。很多年后回顾时,我可以坦然地告诉自己,当我们面对有毒食品的威胁时,我曾力所能及地和我的朋友们一块儿做过点什么。

 

    我不能去告诉每个人,我也没有“破开铁屋”的能力,但至少我尝试着叫醒那些熟睡或装睡的人,让他们注意到这件事情的严肃性。因为我想,如果醒的人多了,也许他们能聪明地想出办法。最后的解决不可能是民间能够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的作为才能改变现状。我想引起周围的人注意,或者读此报告的读者中有一二人将来有机会成为政策制定者,能以“身在公门好修行”的心态来应对针对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危机,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记者:对于调查结果,还有什么问题和缺憾?

 

    吴恒:我是按照新闻报道数量来做的统计和分布图,但以此推测问题的严重性,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特别多,其他地方也不排除未被报道的可能。不过,至少报道出来的都是真的,以我们的能力,也只能按照被报道出来的统计。

 

    而且,调查期间,得知关于“牛肉膏”的有害程度已有相关辟谣,体现出我们还有不够专业的地方。但我并未因此放心,我觉得对食品制造业应该一直持有“有罪推定”的态度:厂商既然连食品种类都能作假,又如何保证他们使用的添加剂、生产环境是合格的?合格的牛肉膏可能无害,但如果奸商们使用的是来自黑作坊的呢?曾有一种添加剂在欧洲通过了,但在美国,就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名检察员卡住了,只因为这个普通的检察员的努力,使得美国人幸免于难。

 

    记者: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统计及思考,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评价?

 

    吴恒: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是最好的时代,则是因为这些问题都被报道出来了。我对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很有信心。知情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事情不怕发生,只怕发生后我们不知道。正如一百多年前,罗斯福总统读到那篇调查报道,才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诞生。而我国记者目前写的揭露食品安全的报道和读者受众也不比美国差。事情被曝光的越多,表示这个地区的形势越黑暗,但前途也越光明。

 

    记者: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沦落除了制度上的原因,还有历史、文化、信仰缺失的问题吗?

 

    吴恒:信仰缺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一个民族丧失信仰上,也不可能通过一代人、一个世纪就能恢复信仰。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本来就起步晚,2009年才出台《食品安全法》,美国的监管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曾有一好友说,她妈妈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清真肉铺购买牛肉,那里的牛肉肯定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有信仰”。对此,我深以为然,这是一位聪明的母亲。目前就我所知的资料,真没怎么见到清真食品出问题的新闻。那位好友的母亲似乎也一语道破了天机。

 

    不过,即使是在清教徒建立的美国,一个世纪前,食品安全也一塌糊涂,最后也不是通过宗教,而是通过食品安全法来解决问题的。我们不该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食品安全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是因为民众缺乏危机意识,是因为我们没有健全惩恶扬善的制度。

 

    记者:对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状况的改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吴恒:在我看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与制度:公众的危机意识与食品产业的管理制度。我目前为止能够想到的使摩擦更小的方式,一是引入惩罚性赔偿,增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处以巨额罚款,三鹿的赔偿方式就太轻了,不具有杀鸡儆猴的效果。二是要强化行政问责制,出了问题必须严格追究领导责任。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对比过不同国家的状况后,我特别希望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能少一些“中国特色”,多一些“国际惯例”。人微言轻,好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行为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只有当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易粪相食”,意识到应该把有毒食品“掷出窗外”时,我们才能离 “达尔文奖”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