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公众缘何会对腐败“羡慕嫉妒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8 10:58:35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公众缘何会对腐败“羡慕嫉妒恨”?
发帖者:吴龙贵 (时间:2012-04-17 19:19:05)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腐败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个别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模式之中,甚至开始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个别人接受或默认的价值观。当前出现的“炫腐”和“羡腐”现象,就是“腐败文化”的典型表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有人一方面鄙视行贿受贿,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从中分一杯羹,“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法制日报》4月17日)

腐败人人痛恨,每一起腐败事件曝光之后,都会伴随着公众如潮的讥讽与抨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种集体情绪之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酸葡萄”心态,即一边骂腐败骂贪官,一边又偷偷地羡慕这些贪官。甚至可以说,他们痛恨的并非腐败本身,而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失落感。

公众对腐败的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可以说既正常也不正常。事实上,在现实语境中,腐败一直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作为道德品质低下和行政伦理堕败坏的极端表现形式,腐败是对一个公职人员完全否定的评价,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但另一方面,腐败在某种意义上恰恰又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成功的代名词。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天价茅台”、“天价茶叶”的走红,都是以职务之便糟蹋公共财政,本质上都是一种腐败。但为何大家都不以主耻反以为荣?与其说他们享受的是奢侈生活本身的快感,不如说他们消费的是一种社会潜在心理,并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公众对腐败产生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腐败的风险成本太低了。近年来,打击腐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从官方给出的数据看,反腐的效果也是非常乐观的。不过,公众对于腐败现状的认识,更多是来自于自身感受而非枯燥的官方数据。小偷偷出来的,情妇反水反出来的,官员内讧咬出来的……而从涉案金额看,动辄上亿已经是平常之事,贪个几千万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小科长。反腐途径的五花八门和涉案金额的直线飙升,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监督体系的滞后,和腐败成本太低的事实。人都有一种趋利的本能,一旦“抓到的都是少数倒霉蛋”成为一种普遍共识,那么公众对腐败恨并嫉妒着,从而产生一种恨不能参与其中的冲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公众对腐败“羡慕嫉妒恨”,还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密切相关。一些地方的官场,流行着一种“不腐败就不是自己人”的潜规则。报道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安徽省的一个县委书记拒绝了各个部门官员礼节性的送钱,但结局竟是“拒贿”让这个官员在当地做不下去了。在这种“逆淘汰”的权力生态下,“腐败”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生存哲学。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并非少见。譬如在许多国家,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之类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很大的政治污点,一旦被曝光,往往会面临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在我们这儿,用公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用公款请客吃饭,不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还会认为是一种“有能力,混得好”的表现。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此低下,直接决定了我们对腐败的宽容度要大得多。

“腐败文化”的暗滋暗长,是一种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因为在这种“亚文化”的侵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腐败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