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文化伟人吴稚晖先生(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雪堰第一世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29 8:39:0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政治生涯 

1902年,吴稚晖由日本回到上海,思想发生了转折,由改良走上了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之路,倡导建立共和新政。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发生“苏报案”, 清政府追捕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结果章太炎在徂界被捕,邹容自动投案,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积极为当地中国留学生排忧解骓,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

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因久闻吴稚晖之名,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命先驱的第一次见面。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会晤给吴稚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回忆:“国父是一个很诚恳、平易近情的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吴稚晖大孙中山一岁,两人情深意笃,此后吴稚晖一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05年夏天,孙中山到日本成立同盟会,以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奋斗目标。该年冬天,吴稚晖在伦敦加盟。1907年,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鼓吹革命。《新世纪》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应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事,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于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吴稚晖也要及早回国,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的12月28日吴稚晖也返回上海。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吴稚晖前往南京晋见孙中山。因建国伊始,条件简陋,孙中山又反对讲排场,堂堂大总统,却只有两间房子,里面一间为卧室,外面一间为办公室兼会客之用。吴稚晖来了之后,并无多余的房间供其住宿,中山先生便邀请他同住一室,畅谈四天。民国肇建,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器重吴稚晖,力邀吴稚晖担任教育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无意于官场,坚决推辞。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条件是要袁迫使清朝皇帝退位,袁却于3月10日于北京就职后做起了皇帝梦,后复辟帝制。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钉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宋教仁,吴稚晖愤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与蔡元培创办《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竭力鼓吹讨伐运动。后来,袁世凯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孙中山流亡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

袁世凯当了临时总统以后,想拉拢吴稚晖便授勋位于他,不料,吴稚晖毫不领情,毅然拒绝,立即写信回复,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宝贵精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揶揄为消闲,侮辱书生。公民吴敬怛敬上。”这一封信诙谐而讽刺,传颂一时,吴稚晖的胆识和气质也为世人称道。

1913年春,国民党组创人宋教仁被刺,吴稚晖愤而离京,与蔡元培合办《公论报》,竭力鼓吹讨袁运动。讨袁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逃回上海。吴稚晖专程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奥间,劝陈悔过,但因陈和孙的政见芥蒂太深未果,但吴稚晖深入虎穴的勇气和过人的爱国热忱的确令人钦佩。 

1924年1月,( 60岁)吴稚晖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蔡元培虽身在国外第四次游欧,被孙中山推荐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此后,吴稚晖连任了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肝癌病逝北京协和医院。吴稚晖挽孙中山联:“闻道大哭之,下士应多异议;贻谋后死者,成功不必及身。”吴稚晖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和签证人之一。

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伊始,年过花甲的吴稚晖在北伐誓师大会上,将孙中山的遗橡和党旗国旗授给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并致词勉励全体将士。1928年吴稚晖在北京发表北伐军入城演说,宣布北伐成功。

                                        坚定抗日,赤诚爱国 

1932年(68岁)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火,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吴稚晖于二日后,电报批评汪精卫、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态度。

2月11日,吴稚晖电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日人之暴横……似乎竟使我等欲忍受而不可得……故即平时一无准备,即竟听十九路军牺牲净尽,恐非失去真茹、南翔,即可侥幸无事也……宜北自东省,南至闽粤,幡然自卫”。认为“情势已如此,我等若欲苟安,而人不许我。大难已到,愿贡其狂愚。”吴稚晖再次吁请国民党政府应即改弦更张,采取对日抵抗政策。

1937年,因“7.7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吴稚晖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临行前,在“六亩园”寓所提笔赋诗于壁上:“国破山河在,人存国必兴。倭奴休猖獗,异日上东京。”后为安置流亡青年,吴稚晖、钮惕生、顾祝同等发起成立“救济失学失业青年委员会”,吴稚晖任常委,每周与会作精神讲话。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投敌叛国的通电。吴稚晖提议将叛党弃国的汪精卫永远开除党籍,撤除其所有的职务。1939年 (75岁)1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常委会议,吴稚晖、林森、张继等议定永远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撤除其一切职务,吴稚晖撰写决议。

7月7日,重庆举行抗战二周年纪念会,吴稚晖出席大会并作题为《祝抗战第三年第一天》的演讲:“自古以来的战争,或绵亘百年,或三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抗战只有两年,算得了什么?司马迁评论刘邦与项羽,认为两人的胜负取决于能忍与不能忍。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但不能忍,所以最后归于失败;刘邦初不占优势,是忍耐为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我们要获得最后的胜利,至少四年半的辛苦,就是再加四年半,相信总有到乌江的一天。”说来也是神奇,中国人民经过“四年半”多的浴血奋战,竟如老先生所言,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抗战八年,吴稚晖一直在呐喊助威,以笔作刀枪,为抗战尽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

抗战胜利后,81岁的吴稚晖像孩子那样的兴高采烈地坐在家门口,和街道上的游行队伍一起欢庆胜利。

天气: 阴 - 多云 26℃ ~ 34℃ 偏南风 3-4级

2011-7-5(农历辛卯年六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