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至德历史背景介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蔡仲夔  文章来源:至德文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8 16:24:54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世界至德历史背景介绍

至德宗亲源流简述    蔡仲夔

至德至名稱:昔孔子盛讃吴太伯(论语称泰伯)至盛德,其言日: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见论语第八章)。

至德者,为德至至极无以復加者也。吾人追本溯源,为世界性至聊宗结合,由吴、周、蔡、翁、曹、济陽堂(辛、柯、蔡)、六桂堂(洪、江、方、翁、龚、汪)十二姓氏共组[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广结宗谊于四海,故以[至德]而命名,其意义亦深长矣。

至德各姓氏至渊源,始于后稷,据司马迁[史记]所载云:帝誉至元妃姜原,践巨人迹于野,感孕而生子,貌丑陋为不祥,弃至不死,姜原以为神,遂復收养长至,因名日弁(古弃字)。

及弁长,善农耕,播时百杀,建功开下,帝堯举为农师,舜封弁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见周本纪)。今至德宗亲,皆后稷姬氏至裔也。

后稷之后至公剑,修后稷至业,務耕种,行地宜,民赖其收。十四传至太王古文公禀父,积德行羲,国人戴至,避戎狄去豳而止于岐下,民颂其德,周道自此以兴。

吴姓起源:吴姓,自太伯公始也。太王古公生三子,长太伯,灰仲雍,少季勵。季勵生子昌,有圣德。是时,商道寝衰,古公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欲立季勵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为存父志,亡如荆蠻,自号勾吴,荆蠻羲至,从而归至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自太伯作吴,五世而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至(见史记吴太伯世家),遂以吴为姓。

周姓起源:文王至正妃太姒,子十人,伯邑考居长,此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成叔武,次霍叔处,次康叔封,次冉季载。发、旦最贤,左右翼铺文王,伯邑考既前卒,故文王立发为世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武王伐纣,克殷而有天下,广封功臣昆弟,各食采邑(见史记纣本纪)。武王至十三世孙平王,别封其少子烈于汝州,人称周家,遂以周为王。

蔡姓来源:武王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使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遣民。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專王室,管、蔡疑周公为至,不利成王,政见不合,欲挟武庚以后殷,蔡叔被遷而卒。子胡贤,周公举为鲁卿士,而鲁治,后封胡于蔡,以奉蔡叔至嗣,是为蔡仲遂以蔡为姓(见史记管、蔡世家)。

翁姓起源:周武王四世孙王阿至庶子名溢字庶任,居鹽官,食采于翁山,赐姓翁,卒1端明王,遂以翁为姓。

曹姓起源:武王至弟振鐸,同母排行第六,为文王至第十三子,封于曹,遂以曹为王。本港有新兴氏宗亲会至组织,由于到星洲至华侨第一个为曹姓,故星洲昔有曹家馆宗词。

柯姓起源:周太王至次子仲雍隨太伯奔荊蠻,五傳至周章,對于吳,仲雍至九世孙名柯虚,生于吴,据「姓苑」所载:「柯氏吴公柯虚之后,望出钱塘,以名为氏,是为柯氏至祖」,遂以柯为姓。

柯蔡联宗:柯虚为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蔡仲为周太望少子季歷之后,均为太王至裔。以分封得姓,蔡氏为先,论昭穆次序,则柯氏居长。今世联宗结谊,以柯蔡并称。

柯蔡通族至渊源,現无谱碟可考。据台湾高雄蔡连宗长所撰吴、柯、蔡三姓渊源考云:柯于蔡在河南光州固姓系同属乡亲,两姓于唐代同时入闯,均为泉州望族,世谊甚笃。有蔡氏子十郎入赘于柯毅英家,由是血脉相连,分承宗祀,成一家亲。

柯姓本为吴氏为后,由于福建、潮屬柯蔡两姓世谊密切,因地理关系,多赴台、澎、菲律宾一带经商营生,由是结谊联宗有柯察联宗至组织,敦宗睦族,会务鼎盛。香港柯蔡宗亲会乃随台、菲至组织而成。南洋尚有辛、柯、蔡三姓至联宗。

六桂堂源流:「六桂」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至组织,系出炎黄,洪氏出自尧时至共工,江氏为虞伯盆之后,翁氏得姓于周,方氏衍于周方叔,龚氏源于皆龚圣,汪氏为鲁汪侯之后。各有本源,迄于宋代。翁乾度生六子,分为六姓,乃于旧姓名合流。

考翁氏姓祖端明王之后,传至唐代轩公,赐甲榜进士,官闽州刺史,居莆田竹啸莊,遂以为家,为入闽至祖。至于后唐何公生子乾度,在侯皆官至郎中,居洛阳,夫人陈氏,生六子在先后考取进士,均为顯宦:

长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號敦煌,居朱紫坊,分姓「洪」。

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梁灏榜进士,號济陽分姓「江」。

三子處易,字伯简,宋建隆元年于长兄同榜进士,號鹽官,居竹啸莊,本姓「翁」。

四子處樸,字伯惇,宋開寶六年進士,號河南,居竹嘯莊,分姓「方」。

五子號武陵,字伯約,宋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號武陵,居馬欄,分姓「龔」。

六子號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次兄同榜進士,號平揚,居東林,分姓「汪」

由于六子齊顧,人稱為「六桂騰芳」,成為千古佳話。至于六子分姓緣由,應當時遭逢胡夷至亂,號易龔壯烈殉國,乃避地分姓而散居,故乾度公為六桂開基至祖。乾度公葬於莆田,敕封「六桂坊」。今六姓聯宗設堂為會,日六桂堂,其淵源本於「宋」也。

曹紹松、吳漢琛、吳積豐、翁獻祥、蔡仲夔、蔡伯勵、蔡景棠、周自重、海外宗長有:吳仁棟(委國)、吳逢金(泰國)、吳乾華(台中)。捐助壹仟元參加永遠榮譽會員者有:周文邦。捐助五百元參加永遠名譽會員者:周瑞庭。除歸還借款外,尚有盈余,基礎稍奠。

本會當積極籌備成立期間,忽接新加坡至德總會籌備委員會主席蔡普中宗長來函略謂:該會在一九七四年十月間發起組織,一九七六年向政府申請注冊及擬籌辦世界至德第二屆懇親大會,之一九七七年一月底方接到政府附文,不予批準,因注冊不成,則籌辦懇親會會務亦不能活動云。

籌委會因此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第二屆懇親大會地點問題,結果通過過去函世界各地至德宗徽求接辦,但大致認為臺灣方面最為適宜。因此,吳多泰主席決定往臺訪問,謀求接辦第二屆懇親大會及同時舉行世界至德宗親總會成立就職事項。

一九七七年六月七日,吳多泰主席伉儷自美返港途中抵臺,六月八日在全臺吳姓宗親聯誼會吳三連理事長在款宴吳多泰宗長時,面青吳三連宗長由臺灣主辦第二屆懇親大會。

六月十日下午三時,吳三連理事長召集至德各姓族長舉行座談會,會中同意決定由臺灣接辦,由全臺吳姓宗親聯誼會、臺灣省至德宗親會、六桂堂及全臺柯蔡宗親合會籌辦,并推吳三連宗長為籌備召集人,吳豐山為秘書長。吳多泰宗長回港后,報告喜訊及靜侯消息。七月中旬接獲臺灣籌委會邀請函,決定十月五日起一連三天,在臺北市舉行第二屆世界至德懇親大會。

港方接獲邀請,即進行組織代表團,準備赴臺就職文件及編印刊物,并辦理宗親赴臺手續。

世界至德宗親總會成立大會于一九七七年十月六日(星期四)上午九時,在臺北市國寶飯店國際舉行,出席者有參加世界至德宗親第二屆懇親大會至各地總長五百余人。

就職典禮中,由臺灣監察院副院長周百錬宗張注冊監誓,世界至德宗親會主席及主席興各會董,經于十月五日晚上預備會議選出,在周副院長監誓下同時就職。

嘉賓致辭時,僑務委員會張柯叔寶宗長演詞中指出:敦親睦族,是我中華民族至傳統美德,宗族團結,尤為我海外僑胞奮斗之一環,盼分布世界各地我至德宗親,能更發揚民族傳統文化,貢獻社會國家。其演詞可謂重心長,足為我宗人所取法者。

在莊嚴肅穆氣氛中,世界至德宗親總會宣布成立。第一屆董事會成員,芳名如次:

    正主席:吳多泰(香港)。副主席:吳三連(臺灣)、吳逢金(泰國)、吳友力(馬來西亞)、周有(香港)、蔡國楨(香港)、曹紹松(香港)、曹椂華(美國)、蔡普中(新加坡)、蔡友賢(菲律賓)、吳積豐(香港)、翁獻祥(香港)。會董:各地區宗親會正副首長,及地區性代表,均為會董。秘書長:周環(正)、蔡仲夔(副)、曹嘯虹(副)。給部門主任:由董事局認定選任至。

香港代表團由臺北會港后,即舉辦會議多次,討論及推進會務,進行設立會址。依照會章規定,總會會所設于香港,經暫定總辦事處設于香港至德大廈至德總會董事室內,展開各項應辦工作并進行推動第三屆懇親大會籌備事宜。大會于是宣告閉幕,各地代表團亦先后離港榮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