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璘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之弟。少时善骑射,与其兄北上甘肃泾阳投军,以战功升閤门宣赞舍人。 绍兴元年(1131)十月,他在四川箭筶关之战中,统军粉碎金将没立部与乌鲁折部南下合围战略,升为和尚原军马统制。随后,金兵十万入侵和尚原,吴璘跟随其兄吴玠坚守阵地,击退金兵30多次的强攻。吴玠又于神岔设伏,大败金兵,金帅兀术负伤败退。吴璘以战功受命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升康州(今西藏昌都)团练使。 绍兴三年,吴璘调荣州(四川东部)防御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第二年,金兵十万,兵临仙人关下。吴璘急召武(今甘肃武都西北)、阶(今甘肃武都)两路兵驰援。吴璘所部与吴玠会合后,金兵对宋军二道防线发起猛攻。面对金兵的凌厉攻势,有人主张放弃仙人关,吴璘愤然说:“两军交战,仓惶退却,这是不战而逃。我军士气旺盛,敌人即将溃败,不可泄气!”将士应命,血战数日,金兵攻关失利,只得退去,此后多年不敢进犯四川。 仙人关报捷,论功行赏,吴璘擢升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今甘肃临洮)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 绍兴六年,朝廷设置行营两护军,吴璘为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升都统制,不久调秦凤(今甘肃天水市)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当年九月。吴玠病逝仙人关,吴璘受命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当时金人废黜伪齐皇帝刘豫,把河南、陕西侵占之地归还宋朝,宋军重新部署兵力,调吴璘守陕西秦凤。他向统帅楼炤进谏。并说:“金人反复无常,难以轻信,把军队全部移驻陕西,四川空虚,敌若从南山阻截陕右军,直捣蜀口,宋军将全线溃退,不战而败,亟应依山为屯,控制四川要害处,等金军劳师远征,旷日持久,再相机进取。”楼炤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吴璘、杨政部驻四川,郭浩部驻延安,扼守陕西全境。 胡世将以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到河州(甘肃临夏东北),吴璘前往拜见,向他进言:“金兵屯军于河东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与宋军只隔大庆一桥,不用5天时间就到达川口。如宋军远调陕西,军情紧急,没有回旋余地。”当时主和派已计划放弃仙人关,形势对主战派大为不利,胡世将也觉得军情严重,即向朝廷抗争,力主固守川境。金帅撒离喝阴谋弃陕入川,胡世将命吴璘部开赴秦州,主力部队留守仙人关阶成山,晓喻全军,不得后退。胡世将驻河州(甘肃临夏东北)、池州(安徽贵池等地),统管全局。 绍兴十年,金人毁约派兵南侵。吴璘受命节制陕西诸路兵马。金兵渡黄河后强占长安,直入凤翔,将陕西守军隔绝于敌后,形势危急,宋廷震惊。胡世将急召众将议事,参军孙渥主张放弃河、池,退保仙人关。吴璘力主守关,不放弃河池,胡帅采纳吴璘的主张,即命孙渥坚守泾原(今甘肃平凉),田晟率部迎击金兵。吴璘派姚仲拒敌于石壁。在这决战前夕,朝廷下诏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兵马。他离川前命李师颜率骑兵出击,俘敌骑3名,士兵117人,撒离喝大怒,率大军在百通坊列阵20里与宋军决战,姚仲率部击破金兵长阵,大获全胜。吴璘升镇西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金将胡盏、习不祝合兵五万驻刘家湾,蠢蠢欲动。吴璘请主动出击,胡世将向他垂问破敌良策。吴璘献计用叠阵法破敌:长枪手排前列,猛刹敌人气势;强弓劲弩后续,严阵以待;神箭手压阵,百步内神箭手显示威力,七十步内用强弓劲射。这是一个阵势。第二个阵照此布防,士卒手执钩连枪,阻敌进攻,后人称为“钩连枪破拐子马”。胡世将对吴璘的战术十分赏识,当即采纳。金兵据险固守,吴璘派姚仲、王彦率部偷占敌后高山,燃火炬向金营猛攻。吴璘在刘家湾用叠阵法向金兵轮番围攻,敌将胡盏败逃腊家城,丧兵万余。吴璘乘胜穷追猛打,腊家城指日可望。不意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诏令吴璘班师回朝,遂致功亏一篑。 绍兴十二年,吴璘升检校少师与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赐田汉中50顷。 绍兴十四年,吴璘任利州西路安抚使,治兴州(今陕西略阳)、阶州、凤州等七州。 绍兴十七年,调奉国军节度使,改行营右护军为御前诸军统制。绍兴二十一年因守边有功,封少保。 绍兴二十六年升开府仪同三司。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毁约,兵渡淮河。金帅合喜抵大散关,攻黄牛堡。此时吴璘为四川宣抚使,临危受命,紧急布置作战,并传檄契丹、西夏和山东、河北等地,声讨金兵背盟,请共同出兵讨伐。此时宋军壁垒森严,金兵未能得逞。吴璘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抱病固守仙人关。 绍兴三十二年,吴璘派姚仲攻巩州,派华德逢取熙河,宋、金双方呈相持状态两个多月,复命李师颜、吴挺制军马,吴挺瓦亭战败,吴璘率大军驰援,兵临瓦亭,八天后,金兵弃城逃遁。宋军入城,秋毫无犯。 同年四月,原州(今甘肃镇原、宁夏固原)被金兵包围,吴璘命姚仲率德顺军的兵力增援,亲自督师凤翔,敌增兵七万。五月,姚仲与金军激战九龙泉上北岭,辎重被金军冲溃,姚仲败回。吴璘引咎为用将不当,统制失策。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吴璘应召回朝,受命为钦差大臣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此时,金统帅完颜悉统兵十万攻德顺。金将万户豁豁也领精兵自凤翔进逼德顺。吴璘早已料到金军有此举动,命令全军森严壁垒,严阵以待。固守东山月余,金兵进犯受挫,伤亡过半。这时朝廷议和使臣害怕敌军袭击都城,命令吴璘后撤。金兵乘机追击,宋军损失惨重。 隆兴二年冬,宋金议和,修改绍兴十年和约,但金人违约,复占岷州(今甘肃西和)。吴璘兵临祁山(在甘肃礼县),金兵退去,并派使者表示两国和好。朝廷命吴璘班师,两军后撤,形成此后南北对峙,相对稳定的偏安局面。 这年,沈介为四川安抚使,与吴璘失和,吴璘请致仕没获准。 乾道元年(1165)吴璘奉诏回朝。太上皇高宗召见说:“朕与卿老君臣也!”封为太傅及新安郡王。复诏任宣抚使,改判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高宗设宴饯行,赠佩刀,说:“异时思朕,视此可矣!”吴璘赴任,修褒城古堰,灌田数千顷。次年冬,吴璘病重,遗书宋主:“愿陛下勿弃四川,勿轻出兵。”未提家事。终年66岁,赠太师,封信王。生前著有《兵法》二篇。时人称赞吴璘“忠烈,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20余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