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崇安县五夫里(今五夫镇)人。曾祖吴谦、祖父吴遂、父亲吴辰都是武将,以义烈著称。吴玠自幼习武,知兵善骑射。少年时与其弟吴璘投军甘肃泾阳。北宋政和年间(约1111~1117),西夏入侵,吴玠以军功升副尉、队将。北宋末,参加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升泾原(今甘肃辖地)第十将。靖康元年(1126),西夏兵犯怀德军(今吉林一带),吴玠率百骑抵敌获胜,擢升为第二副将。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渡黄河,出大庆关,陷秦雍,直逼泾原。吴玠任前锋在溪岭迎战,大获全胜。升为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金人兵临延安府,吴玠率部攻克华州,延安解围。 建炎三年,农民起义军史斌攻汉中,转战长安。吴玠奉命镇压,升忠州(今四川的一部分)刺史,协助张浚元帅和名将刘子羽在川、陕开辟第二战场,粉碎了金兵占领四川、控制长江、迂回包围南宋的阴谋。由刘子羽推荐,吴玠任统制。 建炎四年春,吴玠升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适值金将娄宿、撒离喝驱兵入关,吴玠于彭源店抗击,大获全胜。撒离喝顿足捶胸,痛哭不已。金兵再战,吴玠以众寡悬殊受挫,遭弹劾,罢马步军副都总管职。元帅张浚怜才,委以秦凤副总管知凤翔府。到任之后,吴玠怀仁恤民,升为忠州防守使。同年9月,宋将张浚会合五路兵将与金兵决战,吴玠认为战机还不成熟,宜各守要害,待金兵疲怠时待机而战,都统制曲端附和张浚,力主决战。吴玠据理力争,他说:“兵以利动,今地势不利,宜择高阜据之,使不可胜。”但诸将力主出击,结果失利,金兵蜂拥而至,直逼宋营。吴玠兵败,张浚所部被全歼。吴玠退守大散关东和尚原,置栅垒,广积粮,作长久死守之计。 绍兴元年(1131)十月。金兀术集兵十万,大举进犯和尚原。吴玠身先士卒,指挥作战。部卒奋勇阻击,强弓劲弩轮番抵射,并奇袭金兵粮道。金兵退却,又遭伏兵阻击于神坌,大败,被俘数以万计。金将兀术中箭逃回燕山。和尚原之战,粉碎了金兵攻占四川的企图,为巩固南宋政权立下殊勋。 绍兴三年正月,金兵占领金州(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二月,直抵洋汉。兴元府守臣刘子羽急召吴玠率军支援。吴玠昼夜兼程三百里入关。随后略施小计,派遣使者向金营送去蜜柑,并说:“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不胜惊异,以杖击地说:“尔来何速耶?”随后两军激战于饶凤关。金兵数万,登山仰攻。守关的宋军矢石齐下。激战六昼夜,金兵一直被阻于关外,尸积如山。金兵复以精锐之师五千,两路夹攻。宋军某叛兵带领金兵绕道突击饶凤关背,居高临下,突袭宋军,宋军失利。吴玠退守西边诸县,金兵直抵兴元府。吴玠率伏兵掩杀金兵后路,金兵大败。坠涧而死者数以千计,尽弃辎重而去。吴玠晋升为检校少保,充利州路、成州、阶州、凤州制置使。 绍兴四年二月,金将兀术、撒离喝和伪齐将领刘夔率部倾巢来犯,从铁山凿崖开道东下,入侵仙人关。吴玠统军抵敌,其弟吴璘率轻骑同金兵激战7昼夜,与吴玠会师。经过几番厮杀,金将韩常左目中箭,阵脚大乱。吴玠伏击金兵退路,大获全胜。伪齐将领刘夔原以为这一次战役一定会占领四川。至此,气焰收敛,不得不偃旗息鼓,回师退守凤翔。 吴玠以战功授川、陕宣抚使。同年四月,宋军克复凤、秦、陇三州,四川得以安全。七月,吴玠官拜检校少帅,奉宁保定军节度使。吴玠与刘子羽友好,绍兴元年刘为秦桧忌恨而被罢官,吴玠在仙人关大捷后力保子羽复职。 绍兴六年,吴玠兼营田大使,调任保平靖难节。他在四川与金兵对峙十年,历尽辛劳。边陲粮运困难,他裁编军队,精兵简政,率部垦荒屯田并从事水利建设,每年收粮十万斛,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绍兴十年,金朝请求议和,南宋朝廷以吴玠守卫四川有功,授以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升四川宣抚使,陕西的阶、成等州全归他节制。九月,高宗皇帝特赐御书,以示荣宠。吴玠抱病接旨,几天后病逝于仙人关,时年46岁,赠少师,谥武安公,赐钱30万。淳熙年间(1174~1189)追封涪王,四川人民感其功业,立庙于仙人关,四时祭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