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的生母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1 16:36:2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照片摄自叶挺故居的叶挺纪念馆







从陆丰的乌坎回来,经过惠阳(古称归善,惠阳的城关镇叫淡水),看见叶挺的老家就在惠阳,就顺便去了叶挺故居,在惠阳的秋长镇,是淡水的隔壁。陆丰乌坎那里一眼望去一马平川,看不到山,全是平地,而且靠海,是个好地方,裕增的老家就在这里。这里不是客家人住地方,客家人都住在山多的地方,比如上次去的福建永定,还有这次到的叶挺的老家,秋长镇也是丘陵地带。在叶挺纪念馆里,我注意到叶挺的叶氏是楚国的沈尹戍的后裔,这位沈尹戍就是在吴楚柏举之战当中,楚国军队的主帅,战败后自杀(详情见华夏吴氏网网文:两次决定性的雍筮之战/Article/art/suibi/201202/12467.html ),柏举之战后,楚平王逃亡后复位,封沈尹戍的儿子到叶这个地方,后代以叶为姓。在叶挺纪念馆里,我也注意到叶挺的生母是吴氏,不知道名字。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有关情况如下:

 

叶挺的故乡,是在广东省惠阳县秋长镇周田村。

周田村北接岭南重镇惠州市,南滨南海良港大亚湾,西邻香港,隐掩于一片起伏开阔的丘陵之中。这是一个绿树成荫、溪流纵横的美丽山村:村北,耸立着海拔400余米的乌石鼓峰,形成一堵天然屏障;村南,丘陵起伏,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南海之滨。

这里,参差错落地散布着十几个自然村,叶挺祖居的那个村子叫会水楼。这是因为,有两条从山间潺潺而来的清澈溪水,在村前汇合后又向淡水河奔去。先后来到这里的农民,陆续盖起了房舍,他们心爱这依山傍水的地形,便把几间普普通通的屋子,叫做“会水楼”。

周田村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全村人都讲客家话。

1896年9月10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周田村会水楼农民叶锡三的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叶挺。他是叶锡三的后妻吴氏生下的第二个男孩子。锡三按照家族晚辈都以“为”字排名的规矩,给他起名,叫“为询”,字“希夷”。(希夷,语自《老子》,“听之不闻名日希”,“视之不见名日夷”。语意是力图摆脱尘世困扰,追求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本书中楷体字为责编注)

衰微破败的叶锡三家连生贵子,显出了人丁兴旺的势头,在周田村的叶姓贫苦人家里,引起了惊动。远近的亲友们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带了活鸡红糖前来贺喜;叶锡三喜出望外,端出传统的辣姜鸡肉糯米老酒,殷切款待。人们喝着叶家精制的“鸡炒酒”,谈着吴家妹子过门后给锡三带来的吉祥话,喜气洋洋,欢闹了一场。

叶锡三早年的原配夫人是黄氏。黄氏来到叶家,伴着苦水顶家度日,生有四男两女。但由于社会不宁,家道贫穷,身体虚弱的为谟、为洪、为盘等三个儿子,到惠州城里看亲戚,在城隍庙里被面目狰狞的罗汉神像惊吓,得了重病;送到邻村做童养媳的那个小女儿,也因身染痼疾,无钱医治,两年之内四个孩子相继夭亡,锡三夫妇为此受了莫大打击。体弱多病的黄氏眼见六个孩子,只剩下长女叶英和长子为谦,生怕再有个三长两短,叶家的香烟难以为继,终日忧郁,得了瘫痪病,卧床不起了。

这位深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了几十年的农家妇女,奄奄一息的时刻,还在为叶家的败落而焦虑。她告诉锡三,她今生再不能为叶家出力了,希望锡三再娶一个适合的女子,为他多生几个儿子,和他一起,把败落的家业振兴起来。

锡三望着可怜的妻子,流着眼泪说:“你为我家操劳了半辈子,如今得了这样的重病,我怎能像财主们那样,忍心纳妾?”黄氏说:“我命薄,连累了四个孩子不能长大成人。为叶家家业着想,你应该再娶一个妻子。我们本是穷苦人家,怎能把人家的女儿作妾待?你再娶个好女子,我和她姐妹相处,不怕叶家的日子兴旺不起来。”

锡三很感激黄氏的通达。为家族的兴旺,为造福子孙后代,他按照黄氏的指点,请了媒人,从东莞县农村找到一位姓吴的姑娘,择取吉日良辰,娶了过来。吴氏年方十八,整整比锡三小了28岁。叶家族谱上所载锡三“原配黄氏,副配吴氏”,而未记为“嫡配、庶配”,即缘于此。

吴氏过门一年,便生一子,那是叶挺的胞兄为诏(又名秩平),过了六年,又生了叶挺。叶锡三和亲友为他家添丁增口高兴,但不幸的是,心地善良,受尽人生苦难和病痛折磨的黄氏,在看到叶家初露希望之光之后,心安理得地合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了。

以后吴氏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即是叶锡三的九女叶珠、十子为谋(又名辅平)和十一女叶香。在叶家的十一个子女中,叶挺排行第八,弟妹们叫他八哥,侄儿们喊他八叔。

叶锡三的青年时代,正赶上淡水地区经济衰退。他曾随乡人渡海到马来亚,在当地的种植园里做过几年工。后因在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很不好混,便又回国还乡,从事耕耘。他在家屋对面的小山岗上,开辟了一片20多亩的果园,种植祖先从梅县、兴宁移来的优质沙梨树,以及桃子、李子、荔枝、龙眼、橄榄等四时水果。由于周田村是沙质土壤,特别适合沙梨生长,他又精于品种改良,他种的沙梨果大、皮薄、肉脆,色泽金黄透亮,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市场。

叶锡三还有一手祖传的医术。据叶氏家族谱记载:叶挺祖父(名汉初,字沛林)的为人是:“公性敏杰精,每考一艺,直穷底蕴,生平最见长于医术。其见于医术者洞明脉理,着手成春。间有病而贫困者,开方施药,不受分文。不讳之日,通族皆来吊奠,并题‘泰山其颓’以诔之。”

锡三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又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学过一些医学药理。他还爱好地理天文,钻研种植技术,虽在医学上不及父亲功底扎实,但知识面较广,堪称当时自学成才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他遵循“救困扶危,乐善好施,利人利己,其后必昌”的家训,在村里继续开办着先父留下的一间号称“锡宗堂”的小中药铺。经营中草药和丹膏丸散成药,也照着先父对贫困者“开方施药不受分文”的惯例,给予穷人以优惠。他还时常运用自己的地理天文知识,使用罗盘,帮助乡人看风水选定屋场,指点坟穴。

但时势艰难,叶锡三既种果树又开药铺,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租种地主的11亩水田。按客家人的习惯,农田耕作主要靠妇女。叶挺的母亲吴氏,就是一个典型的广东农村担负着沉重耕田和家务劳动的农家妇女。她有一副坚硬的肩头,两条粗壮的腿,光着一双未缠过的大脚,“上山能砍柴,下地能耙田”。田里家里的活计,全靠她和儿媳们分头来做。

叶挺的孩提时代,是在母亲的背上度过的。还在蒙昧无知的时候,他就从母亲背后的背兜里,看着母亲挖土、浇菜、喂猪、舂米;稍大一些,又坐在田埂上,看着母亲撒种、插秧、耘田、割禾。母亲白天做田间的活,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煮饭做菜,为大人孩子们浆洗缝补。她还会磨豆腐,做豆豉(chi,豆豉是种调味品),腌咸菜,蒸米酒……在叶挺的幼小心灵里,母亲就是世上最能干的人。

叶挺家租种地主的水田,每年的租子,要交稻谷36石。将近一半的收成被地主收去以后,全家人在大多数日子里,只能以稀粥和红薯充饥。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叶挺一班兄弟姐妹,都盼着梨熟。夏末秋初,父亲精心培育的沙梨,还有龙眼、橄榄等应时佳果,都下来了,大人们把这些水果挑到离家5公里的牛郎径,从那里装船,沿淡水河顺流而下,送到惠州府去卖,再买回粮食和油盐糖酱来。如果能卖上好价钱,父亲就会买回来几斤肥猪肉和咸鱼,这时母亲就会每天煮一顿干饭,炒两个有肉的菜,再蒸些咸鱼,让全家人吃顿好饭,改善一下生活。

我家的稻谷,为什么要送给人家?

幼年的叶挺虽在农村,但长得却很白静。圆圆的脸庞,一对聪慧的大眼睛,清明透澈,像一个腼腆俊秀的小女孩。他生性好动,对周围的事物,怀有童年特有的好奇心,对父母从事的耕田种果劳作,兴趣尤浓,必欲探索内中奥秘。

叶挺懂事以后,对事总要问个“为什么”。他5岁那年,看到自家收割的黄澄澄的稻谷,大担小担地被挑出去,送进地主的粮仓里,便噘起小嘴问父亲说:“我家收的稻谷为什么要送给人家?”父亲说:“田是人家的,耕人家的田就要交田租。”叶挺又问:“他家有田,为什么自己不耕?”父亲说:“耕田辛苦,有钱人家都不做的。”叶挺再问:“我家不怕辛苦,为什么自己没有田?”父亲被问烦了,生气地说:“你就喜欢刨根问底,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了。”

 

叶挺故居与叶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