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听南音
龙年新春,赴福建石狮参加一个会议。散会那天,恰逢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东道主石狮市吴文化研究会除安排丰盛的晚宴外,还精心组织了一场歌舞晚会。既有当地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也有与会者的即兴表演。台上台下,相互联动,欢声一片,笑声连连。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听到了闻名已久的南音,使我一饱耳福,大开了眼界。
南音,起源于唐朝,形成于宋朝,主要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这次演出的是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泉州南音流行于泉州、厦门、晋江、南安、惠安和安溪一带。当地有南音研究社(会)、专业的南曲音乐团,毎年举办南音比赛和大型的南音文化节、南音汇演,使南音在闽南一带传承创新和广泛传播。
南音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曲谱;“曲”即散曲,是在乐器伴奏下男女演员的演唱。常见的南音,大多是“曲”这种表演形式。
演奏南音的乐器,主要有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与我们常见的乐队演奏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长,亦称尺八;琵琶为曲颈琵琶,不同于北方的直抱演奏姿势,必须横抱,故称南琶。
南音的演奏,由于乐器不多,服装简单,对场地要求不严。故演出成本低,不仅可在茶楼、酒馆演出,还可以走门串户。这些曲目题材都是从中国戏曲中摘选而来的。在晚会上,艺人们为我们演出了南音的代表作品:《元宵十五》、《三千两金》、《因送哥嫂》、《直入花园》。在乐器的伴奏下,或女演员一人唱,或男女演员对唱、合唱。虽然每个曲目演出时间不长,三五分钟,但他们的演奏、演唱均如山间流水,委婉流畅,韵味独特,优雅动听。
我在倾听曲目《三千两金》、《直入花园》时,似乎感到曲中有我熟悉的音符和声调。事后打听,方知唐光启年间,唐军入闽,带去了唐代“大曲”,并传播于民间。南音是从北方传来的,故南音演奏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而南音在北方到南方的传播途中又吸收了弋阳腔、青阳腔、佛曲、道情的精华,到南方后又吸收潮调和闽南音乐的特色,逐渐形成南音所特有的唱法和韵味,难怪我似曾相识。在家乡农村,赣剧普及千家万户,一曲《新南词》,男女会唱,耳熟能详。南音将弋阳腔中的激情帮腔、声音高亢的元素溶入南曲之中。南音综合了多种文化的特色,故被称为“中国民乐之活化石”,并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元宵之夜,在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听到了与家乡戏曲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南音,真是美不胜收,难忘今宵!
我爱好音乐、喜听乐曲,尤其是中国民族器乐曲。曾在浙江横店听过江南丝竹,在云南丽江听过纳西古乐,在广东汕头听过潮州音乐(亦称广东音乐)。每一场演出,我都听得如痴如醉、如梦似幻。南音与江南丝竹、纳西古乐、潮州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产地不同,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音乐演奏风格迥异,乐曲特色各有千秋。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欣赏良辰美景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欣赏精品佳作可以提升人们的素养,欣赏经典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每每读书时,泡上一杯香茗,播放《春江花月夜》、《二泉印月》、《汉宫秋月》、《渔舟唱晚》等经典名曲。此时心境平静,情绪轻松,读书效果较好,自认为这是最好的享受和最大的乐趣。听了南音之后,又增加了我一个学习和欣赏的科目,扩大了音乐鉴赏的范畴。直到现在,我耳边的南曲还在余音缭绕,久久不息。
2012年2月14日 江西上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