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吴氏考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4 0:21:41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芥子
 
第一节源流

 

一、渊源

吴姓出处有四:

(一)上古时已有吴姓。舜的后代封在虞的。在先秦以前,吴、虞两字是相通的。甲骨文中,没有“虞”,吴字即代表“虞”。《集韵》说:“虞,古作‘吴’。”故舜的后裔有吴姓的。传说,最早的吴人系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他们崇拜一种有八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天虞”为图腾。后来,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故《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二)《中国姓氏大全》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路史·国名纪》载:“商纣时亦有吴伯。”并且说吴权是炎帝之臣。

(三)《中国姓氏大全》:夏氏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据《帝王世系》载,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后羿比射箭。

(四)吴氏出自姬姓,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商时,黄帝的后裔古公亶父迁居歧山(今陕西歧山县)后,改革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商王)武乙六年,那迁歧周。命周公卖父,赐以歧邑。”(《竹书纪年》)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亶父称周太王。周太王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第三子季历。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深得古公亶父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太任。据说,太任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后来,她果然生了一个好儿子叫姬昌。姬昌一出世就与众不同。《尚书·帝命验》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有此圣瑞出现,古公亶父更是对姬昌宠爱有加,认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有意将王位传于季历,再由季历传位姬昌。但是,按当时传统习俗,王位只能由长子继承,古公亶父十分为难。泰伯、仲雍十分体谅父亲的难处,为了能让位于弟弟,他们主动出走,结伴一起南下荆蛮——西吴(今陕西一带)。太伯和仲雍到来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部落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因此,当地土著非常拥戴他们,推举泰伯为君长。泰伯成为当地吴族酋长,建立起“句吴”氏族国家,取国号为“吴”,并以吴为姓。仲雍则被封为渤海太守(后为渤海王,故吴氏有渤海延陵世家之称)。

古公禀父病逝时,太伯、仲雍回国奔丧。季历要把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他带着弟弟仲雍逃回句吴后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表示永不再回周;并且举族南迁。这就是孔子赞叹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高风亮节也使西吴的百姓感动,“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到达江苏无锡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城市,重新立国。国名仍称句吴。

泰伯去世后,因他没有子女,由仲雍继位。所以,句吴的吴氏实际上是仲雍的后裔。

约公元11世纪,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这时,句吴已传4代:即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所以,历史上有吴、虞一家之说。北方中国之虞传至第十二世时(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而夷蛮之吴”却兴旺发达。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吴寿梦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经过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斑之大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兵强国富的泱泱大国。

寿梦有5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中,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善良。寿梦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可是,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所以,吴氏后裔以“延陵”为堂号,纪念这位先祖。其实寿梦之后,吴氏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是在政治充分发展,出现如阖闾、夫差等君主王室吴氏;另一支是季扎及其后裔隐居山野独立发展的吴氏,而且为最为兴旺的一支,陈留郡吴氏、长沙郡吴氏均为季札后裔。战国周元王仁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吴亡国后,许多王室成员被强迁到越国做苦役。据《越绝书·记地传》载:越王勾践曾遣吴人修筑东西长达千步的吴塘。更王的吴国王室成员走上了被迫流亡异国的道路。他们“散处吴楚;闽越间。”如:吴王余昧的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至楚,家族迁居河南沈丘一带;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阖庐之弟夫概迁居棠溪。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繁衍了江西的吴姓一族。诸樊一家逃到安徽歙县,繁衍了歙州吴氏一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的季札后裔也纷纷或隐居山林,或逃亡他国。季札的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与妻仇氏,逃难到五湖。濮婪为了躲避越人的追捕,隐姓埋名,改姓濮氏。他们自到南宋时才恢复吴姓。季札的次子吴征生则逃到齐国(今山东淄博市)娶姜氏为妻;他的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国相国,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徙山东曲阜。

吴国亡国后,也有许多吴国王室的幸存者逃到海外邻国越南、日本、朝鲜等国。据说,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元代史官金履祥说:“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金履祥《通鉴前编》)《后汉书》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曾任职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为20大姓之一。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

西汉时,夫差的第六世孙吴芮因率领当地越人起兵起兵反秦有功,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吴芮后裔数代袭承王位,吴姓也就成了湖南的名门旺族。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声传《世系》进呈。于是,汉桓帝命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这向征着吴氏经600多年的转辗迁徙,又回归了故土江苏吴郡。三国时,苏州吴惴的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孙权的生母,史称吴皇后)。吴氏又以皇室外戚显贵于江南。吴姓虽然回归吴郡,但是,吴姓后裔已遍布全国。《元和姓纂》载:吴姓郡望有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著名的家族群体有河南上蔡的廷尉吴公家族、陈留吴恢家族、河南吴雄家族、岭南吴霸家族等。

汉至三国时就有吴姓迁居福建。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吴氏逐步向南迁徙。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从鄄城一带南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家族中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清官吴隐之。《晋书·良吏传》载吴隐,字处默,是魏侍中吴质的第六世孙。据说母亲去世时,他与胞兄吴坦之常半夜啼哭伤心。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人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于是,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传遍天下。吴隐之以孝名被委任入仕,先后任参征虏军事、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他任广州刺史时,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尊敬。至唐代,吴隐之家族的一个小女孩又传奇般地作了唐肃宗的妃子,而且生下唐代宗李豫。于是,濮阳吴氏更是风光无限。勃海吴氏家族成员南迁主要居住地为河南、河北以及江西一带。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派繁衍最盛。唐代,渤海吴氏的吴贞白举家从北方迁徙河南洛阳。他以道家为思想之本,无意仕途,平诗书自乐。他的儿子叫吴扬善,为武则天时的成均博士。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延陵吴氏也兴起。延陵吴氏主要有两大主系:一支为季札第四子吴子玉为始祖,世代族居延陵,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另一支为季札次子吴征生为始祖,南迁后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

元代始,广东、台湾、福建沿海地区的吴姓人陆续迁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人口在台湾排第7位。

如今,吴姓为中国十大姓之一,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第10位,约2600万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2.05%。吴姓的主要郡望地有:延陵、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主要堂号有: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崇礼、让德、思让、均安、履成、敦厚、德让、源德、树德、世德、观乐、双合、思源、崇本、瑞本、听彝、种德、延陵等。

二、入明与定居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他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吴丕烈举家从侯官古桥头迁居延津沈州大泽中院 (今尤溪县城)。唐中和五年(885年),吴德昌尤溪城关水南。宋至道元年(995年),吴宠垂因尤溪城关水南地势低容易遭受洪灾,便率子吴品七、吴品九和侄儿吴品一、吴品二、吴品三迁居吴处埕蓬莱口(归大田县管辖),建蓬莱口祠,开基立祖。吴品三的第二十世孙吴佛财迁居尤溪十都双峰大炉磨麦坪。吴佛财之子吴永元迁居尤溪北山。明中叶,吴永元的裔孙吴来一观从北山迁居十都蕉林坑(今云林村)上厝塔厂,后搬下厝访开基。云林村吴姓外尤溪的龙云村、梅仙、登第、玉石、源湖、尤溪城关、西洋、以及县外的三明、建阳、建瓯、南平、邵武、顺昌等地。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派繁衍最盛。至宋代,原居福建顺昌演山的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吴瓜迁居将乐县会石,繁衍到漠源乡曹溪、半路、甲头、漠源、神坑源等地。吴瓜系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原居福州洪唐。唐末时,其先祖因不愿附属闽王(王审知)便弃官为民,从福州洪唐迁居南平桔溪(今南山镇)隐居。二世吴侃由桔溪迁徙顺昌演山。将乐分北、南片的吴姓。如安仁乡泽坊吴氏、大源乡肖坊吴氏,白莲镇、黄潭镇吴氏远祖原居江西南丰县金斗窠,后迁居泰宁。明万历年间,这支吴姓后裔吴伯俊自泰宁迁居将乐县泽坊开家立业。其子分九房。其一、六、七、八房俱无嗣,二、三、四、五房子孙满堂。后来有部分吴氏迁居大源、肖坊等地。

唐中和四年王审知入闽时,河南光州固始吴祭(字孝先,为泰伯六十二世孙)率族人相随。吴祭堂兄弟吴发、吴兴、吴瑞、吴良、吴斌6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其后裔遍布全省各地。吴祭的第十世孙吴荣玉从莆田迁居尤溪十九都吴岭头。第十五世孙吴玳七又从吴岭头迁居尤溪汤川。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第二十一世孙吴元炌从汤川迁居尤溪二十一都的南洋,后又转迁尤溪中仙的东华。

唐中和四年,入闽的还有吴宣。吴宣城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

唐代时,河南光州固始县大吴村一支吴氏迁居福建惠安县大吴乡,后吴佩肇移居沙县大墓里祠;明正德六年(1511年),吴文有从沙县七都迁居尤溪溪东、岭兜、吴龙口一带。

五代时,吴汉一族的后人、后唐恭议王的吴大郎兄弟3人及族人从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吴家湾迁居剑州史溪馆。吴大朗的儿子吴十二郎有3子,其中第三子吴八郎迁居三明三元(死后葬三元里,土名馆前后大窠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赵匡胤起兵灭周建立宋朝。原居三明三元的吴八郎之子吴念一为宋银青光禄大夫。吴念一告老后,迁居沙屯(现梅列区列西)龙谷遂家(现列西龙岗片);为列西吴氏开发始祖。据《列西吴氏族谱》的“疆域图记”载:“梅列水西距沙城五十里许,一水如带;上接诸邑以流之派,下通十闽首府之潮。基布星罗约千余户,平来龙远自汀归发迹,近从紫云台振起太祖奔腾数十里,逶迤起伏百垓岭顿起星辰;棘咽过脉分为两枝:一枝由纱帽峰自北南转身西兑,穿田涌起大阜王字人首卸下平,基座震颜祖,是为封侯、富华、仁义三坊之基。一枝由凉伞峰自南趋北转身乾亥,席卷铺舒展阳盂入首平,中取突巽已定向,是为龙谷坊之基。”至明代,吴念一的第十二世孙吴福禄有2个儿子:长子吴振宗迁居丕基仁义坊(现列西五四片),次子吴绍兴迁居延平。列西五四片的吴振宗一支后又分天、地两房分支。

五代十国时,延陵吴氏的吴宝从江西的南丰金斗窝迁居福建邵武。他共有5个儿子,其长、次子俱迁居宁化。据宁化安远《延陵吴氏族谱》载:吴宝的祖父吴宣城是四川阆州巫锡人,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随其父、四川节度使吴简举家迁居豫章。吴宣城有3个儿子:长子吴纶(吴宝的父亲)迁居江西南丰嘉禾驿李家庄,后又转迁祝家山里金斗窝。吴纶有10个儿子,其中第七子吴兴迁居建宁石塘。吴宣城的次子吴经原居江西抚州临川;他的裔孙吴念七郎为二房入宁化始祖。吴宣城第三子吴绍原居江西南丰嘉禾驿,后迁居祝家山金斗窝。北宋时,吴宝的裔孙吴开甲迁居宁化安远,吴开申移居清流石矶(其后裔于宋建炎年间迁居宁化横锁),吴开由移居归化(明溪)肠公岭(鳌坑、枫溪大洋塘、三溪、角岭)。据该谱载,其后又有第九十世吴义荣迁徙永安安砂、吴忠(火刀)迁徙建宁夏坊,第九一世吴礼云、吴礼明迁徙建宁,第九十三世吴应逊迁徙建宁里心,第九十四世吴登捷迁徙永安安砂、吴登梁迁徙泰宁等。

据明溪盖洋《吴氏房谱》载:吴宝的第九世孙吴文忠的后裔播迁将乐、沙县、尤溪等地;宋时,其第十三世孙吴福一宋时迁居明溪盖洋吴地。吴福一的裔孙吴显贵迁居永安。

后梁年间(907-932年),唐道州刺史吴宥(字承顺)自江西南丰转迁至宁化石壁,为闽粤吴氏始祖之一。

五代十国时,渤海吴氏后裔吴八十一郎(讳均),后梁乾化年间(911-915年)进士,光禄大夫,为避乱入闽。其6子中,除长子留居苏州梅里外,其余5子均迁徙延平(今南平)铁石;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转徙黄连镇(今宁化),次子吴伯琏居吴陂头,其余分居石壁、官坑、竹完等地。(见宁化(吴陂)《渤海吴氏族谱》)。福建南平桨峡村吴氏迁居沙县高砂端溪、樟墩玉口等村。

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吴宣城长子吴纶派下的裔孙吴珙堪从江西的石城柏中里杨地(称上杨地)迁居宁化太平乡(亦名杨地,也称下杨地)。(见宁化济村(杨地)《延陵郡吴氏族谱》)

北宋庆元三年(1197年),吴宣城第三子吴绍的曾孙吴靖郎从江西南城迁居宁化塔下街。(见宁化中沙(何屋)《吴氏族谱》)

宋代,吴阎从将乐迁居明溪温庄;将乐涿边村的吴丰传裔孙吴祖儒迁居明溪夏阳地美溪边。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郑公清流铁石矶迁居宁化新村里横锁。(见宁化横锁《延陵吴氏族谱》)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尤溪县水南吴乾一迁居蓬莱口(今大田卓坑里)。(大田《吴氏族谱》)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吴庆率家从建宁东乡开山保石航迁居泰宁城西叶家窠。吴庆为泰宁吴氏始迁祖。

南宋开禧二年(1200年),吴景泰从闽清梧村洋迁居尤溪十九都苍霞埕。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吴景泰的后裔吴进居和弟吴进玉从苍霞埕迁居中仙山美村;后吴进居迁居汤川十九都吴岭头。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吴宣义的从上门亭迁居华阳文华。吴进玉有三子:长子吴清富,次子吴清贵,第三子吴清友。长子吴清富为山美吴氏开基始祖,次子吴清贵迁居尤溪十七都,第三子吴清友迁居中仙华阳村文华。尤溪中仙吴姓多为吴进玉的后裔,已有2700多人,主要分居在下洋、文华、高山寨、下村坂、塘下、下歧、上沶洋、洋头坪等地,并播迁至文井村、邻下村的江下自然村、苏峰村的后山洋自然村、吉安村的友溪自然村、竹峰村林坑自然村、双溪村、华仙村后坪自然村。清末,华阳文华吴氏第十七世孙吴喜仁从文华移居沙县候官村巢土堡村。民国19年(1930年),第十九世孙吴志红从文华下歧迁居大田县桃源乡前林村。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尤溪县衙边街一支吴氏迁居尤溪管前的南段。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吴万公从尤溪管前南段迁居管前鸭墓村,为鸭墓吴姓始祖。吴万公的第七世孙吴仙富迁居沙县南阳北坑口;吴万公的又一后般迁居大田县奇韬乡牛栏头。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吴坤山从大田梅山乡雄峰村石坑迁居尤溪管前南华南段。

南宋时,江西省牛角村一支吴氏迁居沙县郑湖的郑湖村、庆洋村。

元末,原居福建南平王台的一支吴姓经将乐、泰宁迁入建宁城隍坊;建宁的另一支吴姓则是在明洪武中叶从江西南丰迁至建宁南门。两支吴姓后裔从城关、南门播迁本县上里、贤河等地。

南宋末,吴实深由江西省江右金斗窠迁居福建永安二十八都西洋坑中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吴实深的第十四世孙吴智旺(改名吴圣旺)从永安迁居尤溪九都后孟,暂住罗姓丹溪家。因罗丹溪无子,又爱其才能,便帮吴智旺娶妻陈氏,后生四子。长子、三子、四子出继罗姓无传,唯次子志珊为吴姓。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后,南洋村吴姓吴圣旺的后裔陆续迁徙至尤溪的梅仙、经通、汶潭、城关、团结以及县外的福州、马尾、南平、顺昌、沙县等地。

元末明初(1353-1378年),原居清流县沙芜乡铁石灌尾村的吴衍二的长子吴天秦、次子天泰分别迁到永安梦溪(今罗坊乡)的左拔、吴坊村定居。罗坊吴姓第五世吴绍三后裔迁居永安小陶石丰、月山,吴绍四移居永安罗坊掩桑村。永安吴坊吴氏开基祖天泰之子吴子忠移居永安安砂,吴子信的后裔播迁永安小陶的梨坪(坚村)、上吉、苏地,永安洪田镇的丰头坂、大窠、井垄、湍石、上石村和永安燕西街道的大炼村。(永安罗坊《吴氏族谱》)

约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万三迁居沙县的南阳木科村。

明代,吴士庸从候官迁居尤溪城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大田县牙坑一支吴氏迁徙至尤溪,清乾隆元年(1736年)迁居尤溪洋尾象山村叶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吴绳马携吴明潜、吴明火、吴明莆、吴明瑾四兄弟从永春云路迁居尤溪台溪洋尾定居,为洋尾吴姓开基始祖。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德化县一支吴氏迁居尤溪坂面下坂。

清末,吴尚造从浙江庆元迁徒至尤溪六都洪坑室尾坑自然村。尤溪西城镇吴姓有537人,主要分布在新村 、玉池等村。

三、迁移

五代十国时,后唐恭议王的吴大郎兄弟3人入闽后,其弟吴二郎迁居福州府候官县,吴十一郎迁居延平府吉溪里。吴大朗的长子吴四郎迁居江州,次子吴六郎迁居松溪。

北宋初,宁化吴宥的长子坎一郎迁衍漳州、龙岩等地。次子坤二郎迁居永定;坤二郎生三子,衍永定、宁化、龙岩大池、小池、江苏丹徙县、广东增城、南雄、龙川、大埔程乡、兴宁、丰顺、梅县、平远、五华、河源、嘉应州、深圳、九龙、香港、台湾等地。第四子巽四郎原留居宁化,后迁徙江西转徙江苏,其后裔播迁广东、江苏、福建、香港、台湾、各地。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尤溪中仙的文井村吴氏的吴景泰第八世孙吴新宗携四子迁居仙游西乡潭边。绍定六年,吴进旺移居古田水口;吴进起移居仙游县吴尾。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吴清友之孙吴宣仁从中仙华阳村文华迁居莆田。

明初,尤溪汤川溪滨大坪的吴应隆移居南平高渺杉洋村;吴敏(字威仁)迁居闽清大湖后。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尤溪汤川溪滨大坪一支吴氏迁居闽清云际。

明崇祯十二年(1642年),尤溪汤川溪滨大坪的吴必钧、吴必政迁居侯官。

明代,三明梅列列西的吴福禄的次子吴绍兴迁居延平。

清康熙元年(1662年),尤溪汤川溪滨大坪的吴元翼迁居永泰盘后尚洋。

清代,尤溪中仙的华阳文华吴氏第十三世孙吴增贵迁移浙江省处知府云和县;民国时期,第十八世孙吴信有迁居顺昌,吴信祥迁居邵武,吴信从迁居顺昌县大干罗坊,吴信古移居吉安友溪。

 

                                                                          第二节分布

 

吴姓为三明市的第五大姓,共有人口1211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2%;主要集中大田、尤溪、宁化三县。三县共有吴姓人口56922人,占全市吴姓总人口的46.97%;其中,又以大田县吴姓人口最多,有20109人,占全市吴姓人口的16.59%。其它依次为:尤溪县19940人,宁化县16873人,永安市14623人,沙县11889人,三明市区9730人,将乐县7328人,泰宁县5574人,明溪县5452人,建宁县5072人,清流县4590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吴姓人口9730人,占三明市区总人口的4.52%。其中,三元区有吴姓人口4572人,分布于城关街道688人,白沙街道1106人,富兴堡街道689人,荆西街道253人,岩前镇610人,莘口镇326人,中村乡373人,城东乡527人;梅列区有吴姓人口5158人,分布于列东街道2170人,列西街道1623人,徐碧街道684人,陈大镇506人,洋溪乡175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吴姓人口54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2%;其主要分布在枫溪大洋塘、鳌坑、三溪、角岭、盖洋吴地、夏阳地美、温庄等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143人,瀚仙镇197人,胡坊镇256人,沙溪乡366人,夏阳乡1416人,盖洋镇1054人,夏坊乡439人,枫溪乡288人。

三、永安市

永安吴姓人口有14623人,位列全市姓氏人口第五,占全市总人口的4.57%。其主要分布在罗坊乡的吴坊、左拔、罗坊村,安砂镇的小江坊、茶仔林、石碧村,曹远镇的吴家坊村,大湖镇的坡下、冲一村,西洋镇的下螺、桂溪、福庄村,洪田镇的上石、湍石、大窠、大坑村,燕西街道的大炼村,小陶镇的上吉、员岭、松山、苏地、石峰村,贡川镇的集凤村。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吴姓人口45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1%;具体分布为:龙津镇854人,嵩溪镇397人,嵩口镇506人,林畲乡73人,灵地镇32人,沙芜乡437人,田源乡156人,温郊乡179人,余朋乡161人,里田乡108人,李家乡41人,赖坊乡164人,邓家乡22人,长校镇245人,东华乡1215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吴姓人口168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7%,列全市第三位。吴姓在宁化分布比较广,遍及全县16个乡镇。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吴姓人口201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9%,列全市第一位;分布在全县有14个乡镇的51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25个。全县吴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上京镇的上坪村,有2098人。全县吴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1538人,华兴乡10人,武陵乡16人,谢洋乡5人,吴山乡  人,文江乡1021人,梅山乡8878人,湖美乡1149人,均溪镇1087人,上京镇2098人,广平镇6人,桃源镇127人,太华镇206人,建设镇1708人,石碑镇1003人,奇韬镇1257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吴姓人口199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6%,列全市第二位;其具体分布为:城关镇2343人,梅仙镇4383人,台溪乡805人,管前镇1724人,八字桥乡1643人,联合乡209人,新阳镇425人,洋中镇339人,西城镇538人,中仙乡4843人,溪尾乡435人,汤川乡1444人,坂面乡205人,西滨镇(含尤溪口)661人。

八、沙县

吴姓为沙县的第七大姓,有118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1%;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359人,虬江街道754人,夏茂镇1748人,青州镇1248人,高砂镇849人,高桥镇878人,富口镇880人,大洛镇271人,南阳乡1232人,南霞乡193人,郑湖乡1392人,湖源乡85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区、墩头村、长红村,夏茂镇的中街、西街、大布村坑头、水头村罗坪、车溪、溪口、乐厝村白溪、上碓村新岭后,青州镇的溪坪村、青州村、澄江楼村、涌溪村、洽湖村、朱源村尾村,高砂镇的员墩溪主村、小洋主村、冲厚主村、端溪西坑仔、樟墩玉口,高桥镇的安田村安浆、高桥村、官庄村、黄溪坑村、上里村甲中、正地村、官林窠村下居坑、上坑村、池科村、泉水峡村、新桥村,富口镇的白溪村、白溪口村、池村村、洋花坑村、盖竹村、岩地村,大洛镇的官昌村、高坑洋村、山际村上坂,南阳乡的坡科村、大基村、木科村、大基口村、南阳村,南霞乡的东周村周坑,郑湖乡的郑湖村、庆洋村都是吴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延陵郡吴姓,以司马派为主,有人口73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6%。将乐吴氏聚居地有11乡镇的30村和4个社区:古镛镇梅花井村洞许自然村、胜利村、桃村坑头自然村,百花社区、华山社区、龙池社区;水南镇渡头、溪南、三班、乾滩、水南、新兴等村和金华社区;漠源乡漠源村、坡坑村盖竹洋自然村、曹溪自然村;光明乡永吉村;高唐镇高唐、会石、赖地等村;南口乡南口、里坊村;白莲镇小王、三溪、大王、天许等村;黄潭镇大言村、吴村;万全乡上华、竹舟、万全等村;安仁乡泽坊、元洋村林坑自然村;大源乡肖坊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214人,高唐镇680人,光明乡267人,漠源乡672人,南口乡331人,白莲镇1811人,黄潭镇583人,万全乡647人,万安镇172人,安仁乡370人,大源乡96人,水南镇376人。

十、泰宁县

泰宁吴姓人口有55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7%;其主要分布在杉城城关、棋逢对手桥、周家口、朱口麦坑、新桥汾水、大布双坪以及下渠等到地。具体分布为:杉城镇1870人,朱口镇538人,上青乡613人,新桥乡495人,大田乡204人,下渠乡825人,开善乡151人,梅口乡353人,大龙乡542人。

十一、建宁县

吴姓为建宁县的第八大姓,有人口50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8%;具体分布在均口有915人,濉城有859人,溪口有673人,里心有602人,黄埠有493人,金溪有455人,黄坊有440人,伊家有288人,客坊有255人,溪源有102人。

第三节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尤溪中仙东华村丁兜《吴氏谱牒》

尤溪中仙东华村丁兜《吴氏谱牒》始修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延请蒋秉戍修纂。第二次纂修谱牒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第二十五世孙吴悉来主持重修。第三次修谱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第二十七世孙吴镛章编修。

尤溪中仙华仙《吴氏族谱》

尤溪中仙华仙《吴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吴泰主次撰修并作序。

尤溪汤川溪滨大坪《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溪滨大坪《吴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尤邑教谕乡进士苏子芳编写;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续修;民国25年(1936年),由阳星村的林享威修编;1985年11月,由中仙乡文井村的吴初度再次修编。

建宁《吴氏族谱》

建宁《吴氏族谱》创修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二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修于雍正十年(1732年);四修于嘉庆四年(1799年),由举人文鉴华作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进行五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吴荣华作序进行六修。六修《吴氏族谱》记录内容有旧序、祖产山场、墓志、祖茔图、仕宦、先祖传、各房字派,各房世系及子孙名录等。1993年,建宁吴氏后裔在建宁县水南重修《吴氏族谱》族谱,由吴天德主稿并序。全谱共5册,约3万字,除增设各房子孙名录外,未增其他内容。

尤溪管前鸭墓村《吴氏族谱》

尤溪管前鸭墓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吴帝旌编修;2001年,由吴嘉忠继编。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邑痒生吴天耀主持撰写; 2000年12月,由吴敦煌主持编写。其主要内容有:世系图谱、山场、地契、文墓、谱序、凡例等,约91页9万多字。

梅列区列西《列西吴氏族谱》

梅列区列西《列西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月。吴念一的第23世孙、后为福建直隶龙岩州漳平县教谕的吴正元为家谱撰写了“梅列吴氏族谱旧序”。他写道:“两房以后生生不已,普为变化弥纶之道貌岸然可是也。故明系派以清源流,序昭穆以定行例。书其名配氏,书其生卒茔葬,书其品行事业,例开族规者一一必书。君子观而蔼然动其尊祖敬宗之心,油然生其诒孙燕子之念。居家能为孝子,在国必为良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月,该谱进行过一次重修。第25五世孙吴锡裕(时为族长)为修谱写了一篇“谱跋”:“编年纪事纂沙阳昭穆之新书,论世知俭辑渤海源流之典籍;遵祖孝亲收一派之水,源木本和宗睦族联。”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列西吴氏进行了第三次修谱。第21世孙吴谷旦撰写“续修家谱小言”。民国17年(1928年)四月,列西吴氏族谱进行了第四次修编。

尤溪汤川山岭龙岗《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山岭龙岗《吴氏族谱》始修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由第五十三世孙吴士齐、第五十四世孙吴宜纲共同编修。1998年,由二十一世孙吴德宁主持编修;其主要内容有先祖像谱、名人题字、续修序言、寻祖记、人才名录、历代立系简介等。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延陵吴氏族谱》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延陵吴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吴章泮等人纂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吴本周等人再次续编;1989年,由吴思学再次复修,并增添了新的内容:1.增画祖祠前图。2.旧谱世系以三代相联编写改为按辈次列表记述。3.增加了世系简表。4.原谱按历代帝号、干支纪年现注明公元纪年。文井村《吴氏族谱》最为突出的是撰序者多。文华《吴氏族谱》与山美《吴氏族谱》截自吴进玉内容基本一致。

尤溪梅仙南洋《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南洋《吴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同治十年(年)续修。该谱载有宋庆元三年(年)朱熹为吴氏族谱作的序,朱熹撰写的一对联:“成西周八百余年,伯兄伯弟,三让传家,从有古独称至德;观东鲁四朝往东,圣帝贤王,千秋著美,迄今共羡公评。”

尤溪中仙华阳《吴姓族谱》

尤溪中仙华阳《吴姓族谱》始修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第十六世孙吴锡汪撰修并作序;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吴洪重修;2005年,由吴善依、吴志荣、吴添兴等31位组成编委,对华阳《吴姓族谱》进行撰修并由吴赞城作序。该谱主要内容有:引言,历代谱序,历史源流,历朝君记,先贤列传,古今家训,历代科举,世系房派,渊源和示意图,始祖繁衍图,各房祖祠相片,联句,诗词,劝世文,事物代称,碑记,杂记等,共459页,46万多字。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鳌头光俞公支派谱》

尤溪洋尾吴姓《鳌头光俞公支派谱》始修于民国17年(1928年);1997年10月,由光俞公支派族谱编修小组于永春主持重修。其内容有谱序、凡例、派系图、世系表等。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民国19年(1930年),但因保管不善,该谱遗失。于1999年,由东头村吴氏利用支系的房谱进行编制东头吴氏谱册。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族谱》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民国25年(1936年),由黄萃如、黄玉山主持编修;1994年,由吴步韩续修。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族谱》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族谱》至今共修5次。每次修谱均有族人作序,最后一次的吴坊《重修谱》序,于1993年由吴天泰系下二十代嗣孙远乐撰写。

泰宁杉城周家山《吴氏谱牒》

现存泰宁杉城周家山《吴氏谱牒》一部,修撰情况不详。

尤溪汤川光明《吴氏族谱》

尤溪汤川光明《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因多次遭受兵、匪烧掠,至今没有下传。目前仅有各房支谱。各房支谱所记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有:谱序、凡例、世系、山场、墓葬等,约在1.5万-2万字之间。

大田《吴氏族谱》

大田《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尤溪县水南的吴乾一迁居大田蓬莱口(今大田卓坑里)。

宁化安远(茶垣)《延陵吴氏族谱》

宁化安远(茶垣)《延陵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北宋时,延陵吴氏吴宝的裔孙吴开甲迁居宁化安远。

宁化(吴陂)《渤海吴氏族谱》

宁化(吴陂)《渤海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五代十国时,渤海吴氏后裔吴八十一郎(讳均)为避乱入闽。其6子中,除长子留居苏州梅里外,其余5子均迁徙延平(今南平)铁石;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转徙黄连镇(今宁化),次子吴伯琏居吴陂头,其余分居石壁、官坑、竹完等地。

宁化中沙(何屋)《吴氏族谱》

宁化中沙(何屋)《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北宋庆元三年(1197年),吴宣城第三子吴绍的曾孙吴靖郎从江西南城迁居宁化塔下街。

宁化横锁《延陵吴氏族谱》

宁化横锁《延陵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郑公清流铁石矶迁居宁化新村里横锁。

宁化济村(杨地)《延陵郡吴氏族谱》

宁化济村(杨地)《延陵郡吴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其始祖为吴珙堪。吴珙堪系吴宣城长子吴纶派下的裔孙,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从江西的石城柏中里杨地(称上杨地)迁居宁化太平乡(亦名杨地,也称下杨地)。

明溪盖洋《吴氏房谱》

明溪盖洋《吴氏房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宋代时,吴宝的第十三世孙吴福一迁居明溪盖洋吴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尤溪溪尾长华村《吴姓家谱》

尤溪溪尾长华村《吴姓家谱》由吴林巫山吴林昇根据旧谱于1984年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山场界线、世传、年号、墓地等。

尤溪雍口《吴氏谱牒》

尤溪雍口《吴氏谱牒》始修于1988年,由第十一代孙吴本镜主持编修。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延陵堂《吴氏族谱》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延陵堂《吴氏族谱》始修于1989年,由文井村彭溪的吴氏裔孙吴思学、吴毓棠编修。

梅列《渤海梅列吴氏家谱》

1995年月10月,梅列吴氏子孙在原《列西吴氏族谱》的基础上重修族谱。该谱定名为《渤海梅列吴氏家谱》,由第29世孙吴铭显撰写“续谱小序”。序中写道:“过去所存数部家谱,由于岁月长久,社会变革,加之存放不慎大部分已流失。惟有幸存一副卷数不全,并被虫蛀字迹不清的原本。若再不续修后代子孙就难以追宗寻祖,未知吾族世系何以传流。”“这次续修的家谱基本保持原谱面目、容量,并增加了十六个字辈、四句字辈排行诗;世系部分将从中华民国十七年后和解放以来所出生的子子孙孙、孙女名号一一载入家谱。”

尤溪溪尾秀峤村赤坑《吴姓族谱》

尤溪溪尾秀峤村赤坑《吴姓族谱》始修于1996年。该谱根据汤川吴厝族谱撰修而成支谱。

尤溪梅仙双峰村《吴氏谱牒》

尤溪梅仙双峰村《吴氏谱牒》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已失传。现存谱始修于1999年。

尤溪西城新村《吴氏族谱》

尤溪西城新村《吴氏族谱》始修于1999年2月,由吴升涯任主编,吴祥光、吴炳光任副主编,吴升涯作序。该谱有574页。

尤溪溪尾枣坑村《吴姓家谱》

尤溪溪尾枣坑村《吴姓家谱》由洪道仪据旧谱于1999年重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山场界线、墓址等。

将乐漠源《延陵吴氏司马派族谱》

将乐漠源《延陵吴氏司马派族谱》于2001年1月撰修。该谱共四卷,分受姓、延陵、入闽、司马派等部分,资料丰富。

 

                                                                       第四节文物

 

一、祠庙

尤溪汤川吴氏宗祠

尤溪汤川吴氏宗祠位于尤溪汤川北山岩之东麓。该宗祠始建于南宋初,占地面积200多平米;祠内建有上堂、书院、横厢、天井、门楼,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该宗祠被土匪焚毁,后重建。

尤溪中仙华仙村后坪吴氏大祠堂

尤溪中仙华仙村后坪吴氏大祠堂,又称“延陵堂”,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该祠堂毁于“文革”期间,1994年复建。

尤溪中仙文井村彭溪吴氏延陵堂

尤溪中仙文井村彭溪吴氏延陵堂位于尤溪中仙文井村彭溪洋中,由吴进玉公的第三世孙吴宣富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兴建。该祠堂六搧木结构,厅堂木雕于厅前石狮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吴氏延陵堂

尤溪中仙文井村山美吴氏延陵堂位于尤溪中仙文井村凤凰山下,始建于南宋徳祐元年(1275年),由吴仲富父子兴建。该祠堂不幸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被大火烧毁,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原址重新复建。该祠堂纯木结构,八搧正房,为官厅式祖祠,占地面积1457平方米。可惜该祖祠在“文革”中毁于一炬。

尤溪中仙华阳文井吴氏大宗祠

尤溪中仙华阳文井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坐亥兼壬,砖木结构,六搧四单元。该祠堂历经明隆庆二年(1568年),民国8年(1919年),1991年三次的兴废。

另外,尤溪中仙华阳文井吴氏还有长房小祠堂,长房二始祖上楼仔支祠、长房二(次)下歧支祠,上沶洋小祠堂,华阳祖祠等六座祖祠。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姓祖祠

尤溪梅仙东头村吴姓祖祠始建于明天启元(1623年),位于尤溪梅仙东头村东后上村坊。

尤溪梅仙双峰村吴姓祖祠

尤溪梅仙双峰村吴姓祖祠位于尤溪梅仙的东头村,始建于明代,为吴氏存始祖兴建,坐癸兼丑;民国36年(1947年)重建;2007年,再次重建。该祠造工精湛,雕刻十分精美、人物、花鸟、树木雕刻的栩栩如生,惹人喜爱;祠堂、大厅、外埕、四周水沟、梯阶等全部水泥浇灌,外墙亦用水泥粉刷、椽、檩、柱、梁全部油漆喷塑焕然一新,光彩耀人。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祖祠

尤溪梅仙云林吴氏祖祠始祖始建于明末,由开基始祖吴来一观兴建。

将乐泽坊吴氏祠堂

将乐泽坊吴氏祠堂建于明清之际,后多次重修,现宗祠保护完好。主厅堂两侧木壁上,至今张贴着清代捷报,内容为科举功名,朝廷封赠等。宗祠内供奉吴氏祖宗。近年每逢清明节将乐泽坊吴氏子孙均在此举行祭祖活动。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祖祠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祖祠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翻修。

尤溪汤川大坪吴氏宗祠

尤溪汤川大坪吴氏宗祠,取名“延陵堂”,位于尤溪汤川溪滨大坪,坐西朝东,北靠三峰脊,面对笔架山,定形“仙人撒网形”,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设有正厅、厢房、书院、天井、下埕、围墙、大门、过道、网桴,造型优美,属木质、歇山顶建筑。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年久失修,房屋倾斜,檩烂椽断,于1998年10月拆除重建,改砖木结构,造型大致仿原式而筑。

尤溪梅仙玉石村吴姓祖祠

尤溪梅仙玉石村吴姓祖祠,又名“进田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该祠位于溪梅仙玉石村大池后坪上评,坐壬向丙兼子三分。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该祠曾翻盖上梁维修,民国14年(1925年)四月再次翻修。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祖祠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祖祠位于尤溪台溪洋尾吴仙宫位于长林路中段之涧,距村1公里,旧时可供演戏、娱乐等。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祖祠

尤溪台溪洋尾吴姓祖祠,俗称“林美堂”,位于尤溪台溪洋尾村林尾山麓,由第十八世孙吴富瑜等兴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自然村吴氏大祖祠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自然村吴氏大祖祠,又称“延陵堂”,位于尤溪中仙岭吴孔添厝边,坐乙庚向辛,及酉水,木材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该祠堂始建成年代不详,于民国13年(1924年)复建。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吴姓二祖祠

尤溪中仙岭下村江下吴姓二祖祠,又名“后埔堂”,位于尤溪中仙岭下村吴锡建房子边,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该祠堂始建成年代不详,于1961年翻盖。

梅列区列西兴善堂

梅列区列西兴善堂位于列西仁义坊直巷土堡内,始建时间不详。祠中安吴念一及夫人黄氏香灵。

梅列区列西庆德堂

梅列区列西庆德堂位于列西仁义坊前溪下厝社前畔,始修时间不详。祠中安第十三世祖吴振宗及夫人严氏、吴祖珙、昊添佑、吴添祥等吴氏列祖香灵。民国时期,国民党保安处将此祠改建为“孙中山纪念堂”。1951年此祠遭龙卷风侵袭,房屋鲐塌变成废墟。1979年建为列西街道办事处驻地。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祖祠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祖祠在村西墘,面积150平方米,土木结构。1986年,该祠进行第五次修缮,每年八月初一,吴坊、安砂、小陶、洪田裔孙前往祭祖,以示尊“祖家虽远,祭祀不可不行”之家训。

永安罗坊乡左拔村吴氏祖祠

永安罗坊乡左拔村吴氏祖祠在村中,由吴天秦第五代台一、台二、台五、台六同建。该祠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砖木结构,1999年集资万余元修茸一新。

尤溪水东村吴氏宗祠

尤溪水东村吴氏宗祠位于尤溪水东村,始建年代不详。

尤溪梅仙南洋村吴氏祖祠

尤溪梅仙南洋村吴氏祖祠建在尤溪梅仙南洋村后孟,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整座祠堂雕刻精美,手工精湛、房檐画有生动的人物,花鸟及树木,色彩艳丽、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仍然清晰可辨。

尤溪中仙安宁村吴姓祠堂

尤溪中仙安宁村吴姓祠堂,又名“安祯堂”,坐寅畏,向申坤,水出庚。该祠堂始建年代不详。

二、墓葬

将乐白莲吴氏祖坟

将乐白莲吴氏祖坟位于小王水库边。每逢清明节,白莲吴氏及明溪县盖洋等地吴氏,皆来祭祖。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始祖吴天泰墓

永安罗坊乡吴坊村吴氏始祖吴天泰墓葬桥头村大岭崠,丙山壬向。

永安罗坊乡左拔村吴氏始祖吴天秦墓

永安罗坊乡左拔村吴氏始祖吴天秦墓葬清流县沙芜乡洞口六龙山,将军上马形,坐巽山艮向。

尤溪水东村吴姓始祖吴士庸墓

尤溪水东村吴姓始祖吴士庸墓在尤溪水东村埔头湾港后。

尤溪梅仙南洋村吴氏开基始祖吴圣旺墓

尤溪梅仙南洋村吴氏开基始祖吴圣旺墓葬于尤溪梅仙南洋村后墩隔,坐甲向庚,形化犬乳。墓貌全部用中型河卵石围彻,占地面积近700多平方米。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开基始祖吴来一观墓

尤溪梅仙云林村吴氏开基始祖吴来一观墓葬于尤溪梅仙玉石村,卧铺于大墓凤形。

尤溪管前鸭仔墓吴氏始祖吴万公墓

尤溪管前鸭仔墓吴氏始祖吴万公墓葬于尤溪管前鸭墓洋中心处。该墓修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1986年重修。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开基始祖墓

尤溪汤川渭洋吴氏开基始祖墓葬于尤溪汤川渭洋东碓后门,坐庚向甲,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

三、其他

永安“闽山古寺”

永安“闽山古寺”座落在罗坊乡吴坊村与桥头村交界处,始建于宋代,全寺共有46间,整个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1966年被毁,1999年重建。

尤溪中仙华阳水尾山寨

尤溪中仙华阳水尾山寨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第十四世孙吴世枢兴建。该山寨建筑宏伟壮观,坚固,保存完好,现仍有人居住。

尤溪中仙吴氏积德石碑

清嘉庆七年(1802年),吴氏积德石碑,在尤溪中仙华阳村文华水尾。该石碑记载基五代裔孙及庠生(秀才)十位名人的功德。

将乐泽坊吴氏纪念亭

将乐泽坊吴氏建有纪念亭。该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现存于离泽坊主村五里许的狐狸岭,为砖木结构,造型美观。

清朝廷颁发给列西吴氏的两道敕命

梅列《渤海梅列吴氏家谱》载的清朝廷颁发的两道敕命:

(一)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发了一道敕命,驰赠吴叨光父母。敕命全文为:“制曰:广文垂教,甄陶傅报国之猷;燕翼贻谋,继卜克家之庆。尔吴国稳延,福建建宁府寿宁县教谕吴叨光之父,胸怀卓荦,气宇轩昂;培植书香於后起,绩承志事於前人。兹以覃恩,驰赠尔为修职郎、福建建宁府寿宁县教谕,锡之敕命。於戏,播徽声於奕礼,克俭克勤;垂统绪於千秋,可大可久。   皇帝制曰:守职无愆,书播忠贞之誉,昱名有自,宜酬头复之劳。尔魏氏,福建建宁府寿宁县教谕吴叨光之母,端庄孝敬,贞静幽闲;善相夫而举案齐眉,勤课子而和丸昼荻。兹以覃恩,驰赠尔为八品孺人。於戏,承凤诰之频颁,荣膺大典;荷龙章之龙锡,永著芳徽。”

(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朝廷发一道敕命,驰赠吴正元父母。敕命全文为:“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宁锡频之吴正式仁。尔吴上臣,福建直隶龙严州漳平县教谕吴正元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躬治勒准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驰赠尔为修职郎、福建直隶龙严州漳平县教谕,锡之敕命。於戏,肇头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勒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林氏,福建直隶龙严州漳平县教谕吴正元之母,淑节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驰赠尔为八品孺人。於戏,贲象服之端严,庭膺矩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徽音。”

 

                                                                       第五节人物

 

一、   古代

吴济

吴济,将乐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

吴天民

吴天民,尤溪人,北宋元祐三年 (1088年)进士。

吴士逸

吴士逸,尤溪人,北宋宣和二年(112 0年),任上舍。

吴念一

吴念一,字万实,宋银青光禄大夫,梅列列西吴氏开开基始祖。吴念一事迹失传。元至正三年(1343年)延平进士曹道振为曾为吴念一遗像题过一道诗:“紧维此翁,吴氏之宗;发祥渤海,式廊梅峰;名傅南北,业著西东;千秋万载,群仰高风。”

吴虎

吴虎,尤溪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特奏名。

吴添旺

吴添旺,尤溪山岭村人,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御前兵马司。

吴通

吴通,尤溪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特奏名。

吴梦得

吴梦得,清流县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特奏名。

吴云

吴云,南宋代泰宁人。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理学家朱熹被打成伪派,隐居泰宁县小均坳。吴云正好在小均坳烧陶窑。他为朱熹资助生活费用,帮助逆境中的朱熹。朱熹十分感动。当年吴氏续修族谱,朱熹特为该谱作序。

吴中

吴中,尤溪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

吴广华

吴广华,尤溪中仙文井村人,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授徽州府攸宁县正堂。

吴安国

吴安国,尤溪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

吴酉

吴酉,建宁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

吴必胜

吴必胜,清流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特奏名。

吴文恕

吴文恕,字宜甫,元朝将乐人。吴文恕为人志趣清高,攻读经史,喜欢作诗,很有学问。隐居时,他的内室名“养正”,外室叫“学思”,自我警策。他曾任延平路总管,著有诗集《皇元风雅》。

吴新仲

吴新仲,尤溪中仙文井村人,元延佑元年(1314)赐进士出身,授中宪大夫。

吴仲华

吴仲华,尤溪中仙文井村人,元至元八年(1348年)超选广东惠州府桃源县令。

吴林清

吴林清,元朝将乐人。吴林清少年时就与众不同,有勇有谋,因立战功,被授于千户一职,镇守将乐。他曾把私宅“承德厅”让给三华驿站使用。他曾任广德路同知十余年,屡立战功。他享年82岁。

吴克忠

吴克忠,号松泉,元朝将乐人。元至正四年(1344年),他雇工修筑将乐县城土城墙,全长4500米,设6个城门,挖水壕483米、干壕933余米。后来,他曾任福建宣尉司都元帅府元帅,逝于任上。

吴文谊

吴文谊,元代将乐人,曾任延平府路总管。

吴文让

吴文让,元代将乐人,曾任龙泉县尹、武平尉。

吴克忠

吴克忠,元代将乐人,曾任福建宣尉司都元帅。

吴谦

吴谦,字伯成,尤溪中仙文井村人,明洪武十年(1377年)荐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官吏,得罪权贵,被降职为武昌知县。

吴琬

吴琬,建宁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

吴复

吴复,字无初,明朝将乐玉华都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吴复为官清廉审慎、忠诚刚直,遇事严格依法办理。在浙江任职二年,他打击邪恶势力,扶扬正气,为民伸冤屈、纠错案,表现出为官的凛然风节和宽严得体策略,被朝廷上下称为“圆眼御史”。后来,吴复升为广西按察司副使,将要赴任时病逝。

吴宗正

吴宗正,大田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曾任龙岩县正堂。

吴廷瑶

吴廷瑶,明代永安罗坊人,明成化元年(1465年)任广东南雄府学正。

吴纲

吴纲,字宏举,建宁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工部主事。

吴文权

吴文权,清代尤溪汤川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进宫当太监,得明武宗朱厚照的宠爱,享级四品,还御赐“吴太监亭”一座(该亭址在吴厝洋,毁于清天全年间)。

吴璋

吴璋,建宁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曾任南阳府经历。

吴宏仁

吴宏仁,明代永安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例贡,曾任鸿胪寺鸣赞,后升海康县知县,嘉靖十六年(1537年)敕授登仕郎。

吴应雷

吴应雷,永安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历任柳州学正、禽源知县、广州通判。

吴鼎

吴鼎,建宁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贺县知县。

吴函耀

吴函耀,字可昭,尤溪中仙文井村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监生,上京考选通判。此时,清兵入京城,吴函耀护送崇祯弟朱聿键南迁福建。南明隆武元年(1645)六月,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建立唐王政权。吴因保驾有功,被封为省督粮道奉议大夫,翌年,又被授于郊社之礼赐袍加身,唐王政权覆灭后,回归故里。

吴维城

吴维城,宁化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武进士。

吴师立

吴师立,建宁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曾任宿州州同。

吴仕节

吴仕节,明代永安罗坊人,曾任大明会左军都督兼教授。

吴麟

吴麟,明代永安人,贡生,曾任无为州同,升审理正。

吴时敏

吴时敏,明代永安人,明例贡,曾任上林苑典簿,升南雄府经历。

吴孟琮

吴孟琮,明代尤溪县城人,曾任湘阴知县。

吴璟

吴璟,明代将乐人,曾任南京龙江局副使。

吴胜

吴胜,明代将乐人,曾任平原知县。

吴政

吴政,明代将乐人,曾任文林郎、山东德平知县。

吴让

吴让,明代将乐人,曾任绥宁知县。

吴林

吴林,明代将乐人,曾任惠州推官。

吴鹏超

吴鹏超,明代大田上京人,曾任任延平府延平守。

吴谦

吴谦,明代尤溪廿二都人,曾为御史。

吴维诚

吴维诚,明代宁化人,武举人,曾任长乐知县。

吴祯

吴祯,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经历。

吴天祐

吴天祐,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四会楚府教授。

吴立东

吴立东,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永福知县。

吴廷瓘

吴廷瓘,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南雄府教授。

吴思熙

吴思熙,建宁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任巫山知县。

吴材

吴材,永安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

吴叨光

吴叨光(1667-1737年),字耀衷,梅列列西人。吴叨光生性颖慧,见地过人,康熙五十二年奉旨敕授恩贡生,以明经筮入仕,任寿宁县学教谕。

吴日光

吴日光,将乐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武进士,曾任昭勇将军。

吴相

吴相,永安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

吴班

吴班,将乐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武进士,曾任文林郎。

吴瑶

吴瑶,将乐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武进士。

吴环 吴琳

吴环、吴琳均为将乐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武进士。

吴秉芳

吴秉芳,建宁人,清康熙年间(1736~1795年)曾任武邑知县。

吴珽

吴珽,将乐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进士。

吴王召   

吴王召 ,将乐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武进士。

吴琮

吴琮,宁化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曾任鹿邑知县。

吴经

吴经,永安西洋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历任泗水知县、兖州通判。

吴正元

吴正元,梅列列西人。吴正元“幼而敏慧,长而掇芹,屡录优等列前”,清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人,任漳平县儒学教谕。

吴腾汉

吴腾汉(1780-1851年),字应韩,号星河,明溪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会试一等第二名,被选为知县试用。后陕甘总督林则徐将吴腾汉收为门下,不久出任陕西白水知县。吴腾汉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严惩贪赃枉法之徒,使白水县社会安宁,民风纯正。白水百姓为他建“生禄祠”。后吴腾汉改任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判,不久又擢升知州。由于吴腾汉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道光皇帝颁赠“奉天敕命”一道,表彰吴腾汉的功绩,并追赠祖父三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腾汉告老还乡。鄜州百姓感激他的恩德,特送他一幅绣有“月朗风清”四字的绸质横匾。咸丰元年(1851年),吴腾汉在家乡病故。

吴贤湘

吴贤湘,宁化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恩科进士,曾任邵武府教授。

吴长源

吴长源(1805~1885年),字宗渊,别号荔夫,尤溪梅仙南洋村人,进士。

吴洪斐

吴洪斐(1810~1861),字宗章,尤溪梅仙人,武痒生,授五品卫守府。

吴世涛

吴世涛(1819~1878年),字永波,尤溪梅仙人,授正四品都间府。

吴芳龄

吴芳龄,建宁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任许州州判、内黄知县。

吴世景

吴世景(1830~1864年),字永佳,尤溪梅仙人,以军功授正六品千总。

吴世康

吴世康,沙县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代理衡水县知县。

吴迪简

吴迪简,清代明溪人,进士。

吴立庭

吴立庭,清代明溪人,进士。

吴缵功

吴缵功,清代尤溪九都人,曾任崇安县正堂。

吴熊定 吴有泰

吴熊定、吴有泰,清代将乐人,曾任昭勇将军。

吴珽

吴珽,清代将乐人,曾任浦圻知县、文林郎。

吴昌□ 吴自弟

吴昌□、吴自弟,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吴大任

吴大任,清代宁化人,曾任广东知县。

吴庆余

吴庆余,清代建宁人,曾任徐州同知。

吴朝裕

吴朝裕,清代建宁人,曾任千总。

吴应台

吴应台,清代建宁人,曾任武英殿中书。

吴师古

吴师古,清代建宁人,曾任南京光禄寺丞。

吴道濂

吴道濂,清代建宁人,曾任山西兰县、盂县知县。

吴芳桂

吴芳桂,清代建宁人,曾任湖北武昌府经历。

吴兴绶

吴兴绶,清代建宁人,曾任河南信阳州知州。

吴芳声

吴芳声,清代建宁人,曾任河南盐大使。

吴芳春

吴芳春,清代建宁人,曾任麻阳、城步知县。

吴芳蕃

吴芳蕃,清代建宁人,曾任陕西西安经历。

吴殿龄

吴殿龄(生卒不详),字梦九,号更庵,清朝将乐县人。他融会诸家学者见识之长,对《尚书》中上古字词的语音、含义进行考释,将难读难懂之语改为通畅易懂之言,编辑《书经广注庭训》一书并作序,在家塾传授。福建学使孔自殊对他的才学十分器重,欲出让职位给他,不久任命他编纂《延平府志》。在修志中,因囿于明清两朝成见,同事对明末太守王士和守卫延平府殉职的史实是否入传有分歧。吴殿龄认为“敬贤重义,是振兴朝政的大事,怎么能因为避忌而对这样有气节的人就不予记述呢?”毅然把王士和写入名宦志,士人佩服他的胆识。

吴无洵

吴无洵,字邦祥,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授按察使司照,历厅职衔。

吴无衡

吴无衡,字燕祥,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授布政经,历厅职衔。

吴辅庆

吴辅庆,字克毗,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加辅六品,历府职衔。

吴梦见

吴梦见,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授从八品职。

吴振佑

吴振佑,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授从八品职。

吴起应

吴起应,字封东,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钦命提督,福建省学院国子监。

吴震生

吴震生,字封平,清代尤溪中仙华阳村人,钦命提督,福建省学院国子监。

 吴瀚

吴瀚,清代尤溪管前人,曾任县丞职。

吴仕桂

吴仕桂,字维舟,清代尤溪汤川人,授修职郎,正八品冠带。

吴维鹤

吴维鹤,尤溪西滨人,清代进士。

二、现代

吴德龙

吴德龙(1890~1926年),原名吴寿昌,清流县梦溪里(今罗坊乡)左拔村人。民国7年(1918年)8月入闽作战的广东护法军路过梦溪,吴德龙和同村一好友弃农投军,民国10年升任营长,民国15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一游击支队司令,负责汀州八县的“剿匪”军事。同年12月,吴德龙奉命星夜起程“赴榕议事”,乘船至南平境内时翻船沉没遇难。吴德龙虽然在旧式军队当军官,但由于他出身贫苦,还能保持其劳动人民的本色。清流知事邹含英曾给吴德龙送一对联:“为官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爱民如保赤子,体贴入微。”

吴炳仁

吴炳仁(1892~1932年),建宁县客坊新屋下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革命,任乡农会主席,翌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吴花珖仔

吴花珖仔(1894~1934年),建宁县城关下排村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给红军带路在战斗中牺牲。

吴登和

吴登和(1898~1932年),建宁县客坊大埔村人,民国20年(1931年)3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副主席、分田委员,翌年9月被大刀会杀害。

吴长周 吴绍滔

吴长周(1902年生)、吴绍滔(1903年生)均为永安安砂镇石碧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秋随红军北上抗日无音讯。

吴金才

吴金才(1902~1932年),建宁县客坊汤家湾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分田委员,翌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吴延贵

吴延贵(1902~1934年),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赤卫队,翌年在嵩口被民团林世球抓至嵩溪元山茹坑杀害。

吴冠三

吴冠三(1902~1958年),原名德煌,尤溪山岭吴岭头,解放初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尤溪十九都游击队长,为尤溪解放做出一定贡献。

吴长滔

吴长滔(1903~?年),永安安砂镇安砂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8月跟红军北上抗日无音讯。

吴静焘

吴静焘(1904~1933年),女,原名吴蔷葆,原籍江苏武进县人,民国15年(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任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同年4月下旬,吴静焘与妇委干部刘志敏从江西苏区返回建宁,在建宁境内的黄泥潭遭到大刀会伏击,壮烈牺牲。吴静焘牺牲后安葬于建宁初级中学附近的山上,1982年建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墓迁至濉溪河畔的青云岭烈士墓。

吴绍斌 吴绍枝

吴绍斌(1904~1934年)、吴绍枝(1910~1934年)均为永安安砂镇石碧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在石碧牛路被敌人杀害。

吴汝林

吴汝林(1904~1934年),永安安砂镇曹田村人,民国23年(1933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在尤溪被敌人杀害。

吴治顺

吴治顺(1904~?年),清流沙芜乡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红军,随红军到长汀后无音讯。

吴吉田

吴吉田(1905~1933年),沙县夏茂洋元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红军,民国22年在将乐县安寨作战中牺牲。

吴小仔□

吴小仔□(1905~?年),建宁县均口垅尾村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财宝

吴财宝(1906~1934年),建宁县溪口源头村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给红军带路在驻马寨战斗中牺牲。

吴友胜

吴友胜(1906~1934年),永安安砂镇茶子林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革命,曾任永安苏维埃政府干部,同年5月在蔡地被杀害。

吴员仂 吴都都仔

吴员仂(1906~?年)、吴都都仔(1909~?年)均为建宁县黄坊安仁街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红军,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德均

吴德均(1906-1995),尤溪西滨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团级军官。

吴登连

吴登连(1907~1933年),建宁县客坊贤河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任副排长,民国22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吴□姑

吴□姑(1908~1934年),女,建宁县溪口杨林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妇女主席,民国23年10月被国民党活埋。

吴银兰

吴银兰(1908~?年),女,建宁县均口黄土岭村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游击队,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老圩

吴老圩(1910~1933年),建宁县客坊饶舟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

吴德胜

吴德胜(1910~1957年),乳名兴旺,又名登兴、登尚,宁化县湖村乡下埠村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共产党。他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吴德胜调延安中央警卫部队,立二等功,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民国26年8月,他在平型关战役中负伤,为二等甲级残废。抗战胜利后,吴德胜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任营长。民国38年,他因伤残,留在山东负责训练部队,后调总后勤部军需处工作。全国解放后,他被第一批调青岛参与筹备工作,任海军军械处副处长。1956年,吴德胜病重住院;翌年,周恩来总理在青岛视察工作期间,专程前往医院看望他。吴德胜因病长期医治无效,于同年病逝,终年48岁,党和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吴连子

吴连子(1911~1932年),建宁县客坊贤河村人,民国20年(1931年)2月参加红军,翌年7月在宁都黄石馆战斗中牺牲。

吴金发

吴金发(1911~?年),建宁县均口垅尾村人,民国20年(1931年)2月参加游击队,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伍同

吴伍同(1913~1951年),沙县高砂端溪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为志愿军七十七师二二九团战士,1951年4月在朝鲜崮南山战役中牺牲。

吴东林

吴东林(1913~?年),建宁县均口修竹人,民国22年(1933年)5月参加红军,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小桃芳

吴小桃芳(1914~1933年),建宁县客坊贤河村人,民国21年(1932年)4月参加,民国22年在瑞金县牺牲。

吴载文

吴载文(1914~1941年),名良先,又名金伙,宁化县淮土乡吴陂村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禾口区苏维埃政府文书,民国20年加入共产党,民国21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指导员,民国22年任闽西南红九团政治处主任,民国23年任闽赣军区独立十八团总支书记。民国29年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吴载文任三纵队三团政委。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他任一师三旅七团政委。民国30年2月,李长江投靠日本侵略军,七团奉命参加讨逆战斗。吴载文指挥一营从泰州城东面强攻,夺取敌人前沿阵地,使全团顺利攻入泰州城,俘敌100多人。是月,新四军二旅一部、三旅七团奉命歼灭作恶多端的顽军国民党江苏常备二旅。吴载文亲自到一连突击排指挥战斗。正当战斗向敌人纵深发展夺取敌人重要交叉火力阵地时,吴载文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

吴作其

吴作其(1914~1949年),尤溪人,民国38年(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因肺结核病故。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后勤卫生部政治部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

吴秀祥

吴秀祥(1915~1935年),建宁县客坊陂下村人,民国22年(1933年)5月参加红军,民国24年被国民党杀害。

吴春秀

吴春秀(1915~1986),女,原籍长汀县人,吴春秀在梁国斌的影响教育下参加革命,民国23年(1934年)在特委保卫局执行科工作。红军长征后,吴春秀与留下来的人员在宁化、清流、归化一带打游击。游击队转移到长汀县古城活动时,进行了整编,吴春秀任支队长。次年春,吴春秀在突围时左腿受重伤,留在建宁跳鱼村养伤。由于有人告密,吴春秀被一个姓张的地头蛇带人抓走,受到盘问、拷打,但她一口咬定是红军的洗衣队员。民国28年,吴春秀又被乡保安队抓去,卖给洋坑一姓林的农民为妻。新中国成立后,吴春秀享受残废津贴、老区补助和公费医疗,并当了十几年大队妇女主任,经常出席公社、县的各种会议。“文化大革命”中,吴春秀被撤消所有的职务,取消各种补贴、待遇,“文化大革命”后才得到平反,并恢复各种补贴、待遇。1986年农历正月,吴春秀去世,终年71岁。

吴连发

吴连发(1916~1949年),原籍广东梅县人,民国36年(1947年)参加革命,为沙县高桥乡公所财粮干事,民国38年7月被大刀会杀害于高桥直路桥头。

吴满敦

吴满敦(1916~?年),建宁县溪口车对头人,民国22年(1933年)3月参加红军,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吴□仔

吴□仔(1918~1934年),建宁县黄坊□磜村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革命,翌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吴文水

吴文水(1918~1934年),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民国24年在宁化县坚持地方游击斗争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吴允森

吴允森(1918-1979),尤溪西滨人,毕业于黄埔十七期,少校军官。

吴启江

吴启江(1920~1948年),又名仁杰,原籍福清县音西乡玉塘村人,民国30年(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任中共福建省师专支部书记,民国36年受党组织派遣到将乐以龟山中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秘密组织翻印革命宣传品,传播革命思想;带领师生走出校门,举行“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示威游行。这些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恐慌,国民党省警备厅下令通缉吴启江。吴启江被迫转移到中共城工部闽西北特委机关工作。民国37年4月因城工部冤案,吴启江牺牲于沙县当口村,年仅28岁。

吴汉洲

吴汉洲(1927~1962年),建宁县伊家德星桥人,民国38年(1949年)11月参加革命,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62年1月被土匪杀害。

吴家铭

吴家铭(1929~1953年),沙县郑湖人,民国37年(1948年)参军,为志愿军四十军三十师后勤部战士,1953年5月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吴初益

吴初益(1930~1951年),尤溪县中仙乡文井人,1950年12月参加志愿军,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踪。

 

吴成辉

吴成辉(1939~1958年),永安人,1973年9月在赞比亚援外工程中事故牺牲。

吴火旺

吴火旺,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7月在江西赣州作战中牺牲。

吴先林

吴先林,清流龙津镇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民国23年3月在清流城西乡筹粮时,遭民团红带会包围会场,被杀于村外溪口。

吴金水

吴金水,泰宁帐干人,曾任红军连长,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吴昭宝

吴昭宝,泰宁长兴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去江西转战牺牲。

吴孙金(兴)

 吴孙金(兴),泰宁李家坊人,民国22年(1933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11月在江西丰城铜鼓战斗中牺牲。

吴奴才

吴奴才,泰宁外坳源色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1月在资溪、金溪、贵溪的上清宫战斗中牺牲。

吴小毛姑

吴小毛姑,泰宁外坳源色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去后无音讯。

吴长德

吴长德,泰宁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龙湖乡农会主席,后被保卫团抓去杀害于将石圩。

吴应才

吴应才,泰宁城关吴家坊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11月在浒湾战斗中牺牲。

吴贵祥

吴贵祥,泰宁下渠大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曾任游击队长,民国23年3月被敌杀害于县城延桥下。

吴茂程(廷)

吴茂程(廷),泰宁下渠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红军,随军去后无音讯。

吴远廷 吴举庭

吴远廷(泰宁王地人)、吴举庭(泰宁弋口邓家坊人)均于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去后无音讯。

吴天生

吴天生,泰宁帐干人,游击队队长,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吴禾仂

吴禾仂,泰宁下渠乡大渠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翌年3月被保卫团杀害。

吴德凤

吴德凤,泰宁大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同年被保卫团余匪杀害。

胡满仔

胡满仔,泰宁梅口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游击队,被保卫团杀害。

吴起盛

吴起盛,泰宁大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翌年3月在弋口邓家坊被保卫团杀害。

吴成岩

吴成岩,明溪城关人,赤卫队员,民国21年(1932年)在归化城牺牲。

吴体兰 吴华珠(女)

吴体兰(明溪夏阳人)、吴华珠(女,明溪枫溪乡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吴小文

吴小文,女,明溪人,县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红军干部,民国22年(1933年)在伍通垇牺牲。

吴登辉

吴登辉,宁化人,游击队班长,民国22年(1933年)在画桥岭牺牲。

吴启正

吴启正,明溪盖洋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在罗地牺牲。

吴桃芳

吴桃芳,明溪雪峰镇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在铁岭牺牲。

吴彩明

吴彩明,明溪枫溪乡人,游击队员,民国23年(1934年)在牛岭牺牲。

吴大毛 吴帮狗 吴聪子 吴宗仔

吴大毛、吴帮狗、吴聪子、吴宗仔均为明溪枫溪乡人,民国23年(1934年)参加红军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吴观传 吴林宗

吴观传、吴林宗均为将乐漠源坡坑人,将乐县坡坑赤卫队(吴观传为队长),民国23年(1934年)11月行军至将乐县福匡村时,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而牺牲。

吴顺润

吴顺润,大田上京镇上坪人,民国38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县独立营二连战士,1950年9月在早兴被匪伏击牺牲。

吴庆来

吴庆来,永安青水乡丰田洋人,地下游击队,被国民党杀害。

吴金莺

吴金莺,泰宁人,为63师188团6连一等兵,在湖南衡阳牺牲。

吴占棉

吴占棉,大田梅山乡郭井人,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53251部队战士,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中牺牲。

吴献琛

吴南琛,泰宁上青人。民国时期,吴南琛曾任泰宁县杉城初级中学校长、省议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