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艺术大家吴开诚教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葛中南  文章来源:无锡新传媒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3 9:53:52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上不间断的艺术实践,使他的绘画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他观察敏锐、悟性又好,素描功底更是突飞猛进,在全校首屈一指。任教他的吕霞光教授,以十分赞许地语调对他说:“油画的根本在于素描,你素描的水平已完全可以进入巴黎美院的水平。”

  新中国建立,他先后被分配到丹阳正则艺专、苏州美专任教。1952年艺校合并,他被转入无锡华东艺专任教。

  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碰上对知识份子“清理思想放包袱”运动,年轻单纯的吴开诚坦然向组织交代了1946年,参加了当年因苏联不肯归还中东铁路的抗议活动。那时正是中苏关系处于十分火热阶段,他这历史行为自然受到了不公正对待。1957年,他又遭政治厄运,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但他没有气馁,一方面积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一方面在夜静更深之时,在茅草房中、豆油灯下苦苦读书,先后读了中国历史、中国哲学著作和一些美学论著。他熟读《汉书》、《隋唐史》、《资治通鉴》不下一二十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摘记,获得平时无法获得的知识,静心反思人生经历。回顾这段历史,他说,我没有愧对人生,荒废大好时光。我领悟到中国绘画其实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是相通的,中国绘画艺术来自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许多的绘画大家都领悟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所以他们的画作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大气四溢的地步。1963年冬,他调回无锡,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不久,“文革”动乱开始,他也遭受冲击。但他的艺术专长又让他逃过了劫难。当时全国正掀起“红太阳”热潮,到处要画伟大领袖的画像,一时间他竟成了紧缺的人才,都抢着请他画领袖像。1968年,为迎接许世友等省、军区领导来锡视察,时任无锡市革会主任、27军军长的尤太忠指示:“要在无锡市中心东方红广场悬挂巨幅毛主席像,定要市里画人物最好的人来画。”。吴开诚画的那幅14.5×9.8的大型毛主席全身像,高高矗立在东方红广场,受了全市人民的喜爱。由此,吴开诚的大名也名扬无锡城乡。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高塍家乡人用热情的双手请回了吴老。吴老又热诚地为家乡陶艺作贡献。他到陶艺职校讲课,对求教于他的一些艺术爱好者,他以一位老知识分子特有的赤诚态度,不吝指导,还热诚地为他们画下了不少肖像油画和素描。早年献身艺术的宏伟抱负深埋心中,他没有消沉,他在默默的等待。

  1980年,他被落实政策,重返阔别多年的南京艺术学院(1958年底华东艺专迁到南京丁家桥,改为现名)。他以巨大的热情重新投入教育工作。吴老循循善诱带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他用自己的工作业绩和画笔展示了自己的实力。1981年他带领学生到沂蒙山区写生,六下老区,与老区人民促膝交心,让学生们了解老区人的勤劳、朴实、善良的品格,使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创作热情。

  吴老的素描质朴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人物的身份、气质。尤其精彩的是他笔下农民肖像,充满泥土气息,饱含沧桑的面容,他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一如人物本色呈现在人们面前,把内敛的抒情升华为浓重的色彩,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从他的素描中,越来越感受到艺术家那种永恒的严谨、扎实的艺术功底,在不经意中所显露出来的娴熟功力。吴开诚作画始终奉行“以灵致灵”,“神与物游”的艺术路子,在理论知识与艺术技巧上以特有直觉感受为根本,以现实主义指导思想为主导。在表现人物肖像风姿神貌时,力求气韵生动,神态毕现。因此,传神是吴老素描的显著特征,他尤其注重人物的心灵窗户———眼睛的描摹,使之更富有神彩,堪称一绝。